初識《讀者》(校園版)其實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我曾在《給媽媽的小情詩》里寫到,家人從我小時候起便致力于培養(yǎng)我的語文素養(yǎng),所以家里一直整年地訂閱各種雜志,《讀者》(校園版)便是其中一種。因為可供選擇的雜志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我有時候還沒來得及將手頭的雜志細細看完,下一期的雜志就到了。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讀者》(校園版)給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
直到高中開始住校。我起初非常不適應,加上高中學業(yè)任務越發(fā)繁重,自己的理想和師長的期許都沉甸甸地壓在心頭,我時常輾轉反側。夜越深,孤獨就越發(fā)磨人,巨大的茫然和難言的憂傷將我的心扯出一個大洞。
偶然間,一本《讀者》(校園版)正好被我夾在作業(yè)里從家里帶上了宿舍的床。臺燈暖黃的光線下,我鄭重地翻開它,像是與一個久未謀面的老朋友寒暄,有些局促,又有些歡喜。
看了太多與高考、青春有關的波瀾壯闊的故事,我本有些排斥,擔心《讀者》(校園版)也是如此。但捏著書頁細細翻看后,我看到一顆顆細膩的心,一個個娓娓道來的青春故事,就像寒冬里的一杯熱可可,一口喝下去,渾身舒暢。透過書頁和文字,穿過時空的界限,我忐忑不安的心也得到撫慰。原來,我的迷茫從來都不是無病呻吟,這只是成長過程中一段再正常不過的陣痛期。前輩們已經順利度過并踏上新的征程,他們站在遠方,將過往的感受通過雜志傳遞給我,告訴我,沒關系的,向前走,別回頭。
我不習慣向人訴說內心深處的孤獨,于是《讀者》(校園版)就成了我孤獨時光里的唯一觀眾。上課、考試、寫作業(yè),我的生活依然在有規(guī)律地繼續(xù),但我卻不會再陷入對前路的慌張和迷茫,因為我知道,前路是滿園芬芳。
晚上回到宿舍,學累了的時候我就會翻開一本《讀者》(校園版),里面有無數(shù)個知己,他們靜靜等候著我,耐心聽我講述困惑與煩惱,讓我在疲憊的學習之余,可以短暫地在另一個世界里暢游。無論是青春里的悸動,還是與同學的相處,我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和共鳴。
高考結束后,再回首時,我終于也可以云淡風輕地說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那些看似不想重來的日子,卻成了我最懷念的時光。而枕邊常放一本《讀者》(校園版)的習慣,我依舊保持著。是雜志里的無數(shù)個鮮活真實的故事,陪伴我走過了那段難熬的時光。只要看著《讀者》(校園版),我就知道,這是我的心安之處。
我已到達彼岸,但有很多孩子依舊在重復著我的故事,掙扎在青春的迷霧中。所以我學著那些曾帶給我鼓勵和幫助的前輩,將我的青春故事用文字記錄下來,希望能在某些時候給他們帶去前行的動力和方向。
我多么幸運,在孤獨又迷惘的青春期遇見《讀者》(校園版),它見證了我的成長,給予我前行的力量。它是我的“此心安處”,是我永遠的精神故鄉(xiāng)。
(本刊原創(chuàng)稿件,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