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新,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tǒng)一。本文通過分析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意義及現(xiàn)狀,探討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 課程思政? 融合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高校引入課程思政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音樂教育與思政課的結合,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和理論知識,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關系
在高校教育體系中,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各自承擔著不同的教育任務。音樂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和表演技巧,而課程思政則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價值觀塑造。然而,這兩者在實際教學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關系。
音樂教育具有獨特的思政教育功能。音樂教育不僅教會我們如何用聲音表達情感,更在無形中承擔了思政教育的重任。比如聲樂作品,尤其是那些經典之作,往往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思想內涵。當我們在學習、演唱這些作品時,其實就是在與作曲家、作詞家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對話不僅僅是技巧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對人性、對社會的思考和感悟。以紅歌為例,這些歌曲不僅僅是旋律優(yōu)美、歌詞深情,更重要的是它們所蘊含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每一次演唱,都仿佛是在與那個時代的英雄、烈士進行心靈的交流,通過學習這些歌曲,我們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音樂技巧,更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國家歷史和文化的了解。
課程思政為音樂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層次的理解。在音樂表演中,技巧固然重要,但作品的內涵和意義同樣不可忽視。通過課程思政的引導,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主題思想和藝術價值,從而在表演中更好地把握情感表達和藝術呈現(xiàn)。同時,思政教育還鼓勵學生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維,這有助于學生在音樂表演中更準確地詮釋作品,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
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結合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中,音樂課主要關注音樂技巧和藝術表達,而思政課則側重于思想教育和道德培養(yǎng)。這種分工明確的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如今,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完善,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結合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這種結合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藝術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和價值觀念,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既具有審美情趣又具備道德品質的健全人格。通過在音樂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音樂與社會、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如何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表演中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跨學科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成為既有藝術才華又具備良好道德品質的優(yōu)秀人才。
二、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的現(xiàn)狀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這種融合旨在培養(yǎng)既有專業(yè)技能又具備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高素質人才,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然而,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音樂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不足,缺乏融入思政內容的意識;二是音樂課程與思政內容的融合度不高,存在生搬硬套的現(xiàn)象;三是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無法對融合效果進行科學評估。
三、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的策略
(一)提高認識,樹立全人教育理念
要實現(xiàn)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首先需要從思想認識上著手。高校管理層和音樂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內在聯(lián)系,明確音樂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價值觀念的載體。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和人文素養(yǎng)。同時,音樂教師應當樹立全人教育理念,將德育、智育、美育融為一體。全人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在音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還要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引導學生欣賞高雅音樂、了解民族文化,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并借助音樂的力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二)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政元素
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不僅僅是技巧與理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深度的融合,需要我們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將藝術與思想緊密結合。
我們要明確音樂作品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無論是古典音樂、民族音樂還是現(xiàn)代音樂,每一首作品都反映了其時代背景、文化特色和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在教授音樂技巧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和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內涵。
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思想觀點。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不盲目接受,而是結合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形成自己的見解。這種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也有助于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面對各種思潮時,能夠明辨是非,堅定信仰。
我們要強調音樂實踐在挖掘思政元素中的重要性。理論學習是基礎,但真正的體會和理解往往來源于實踐。通過組織各種音樂表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能夠更加深入地挖掘思政元素。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不僅要求內容上的有機結合,更需要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進行創(chuàng)新。只有通過新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應轉變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更多地引入互動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通過組織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
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例如,可以借助在線平臺和社交媒體,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活動。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參與線上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和交流。這種靈活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能提高教學效果。
應注重實踐教學在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中的作用。通過組織實地考察、藝術實踐等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身體驗和感受藝術的魅力。在實踐中,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自己的專業(yè)技能,還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感受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四)加強師資培訓和交流
在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過程中,師資培訓和交流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師資培訓和交流。
高校應該為音樂教師和思政教師提供專業(yè)培訓。這些培訓應該涵蓋音樂技巧、藝術鑒賞、思政教育等領域,幫助教師深入理解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內在聯(lián)系。通過培訓,教師可以掌握將兩者融合的方法和技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高校應該搭建合作交流平臺,促進音樂教師與思政教師的合作與交流。這個平臺可以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教學觀摩等活動,讓教師們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通過合作與交流,教師可以共同探索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新路徑,提高教學效果。
高校應該鼓勵教師進行跨學科研究。通過合作開展課題研究、撰寫學術論文等方式,教師可以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想內涵和價值觀,并將其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這種跨學科研究有助于推動教學創(chuàng)新,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術能力。
(五)完善評價體系
為了確保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不可或缺的。評價體系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更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反饋,有助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持續(xù)提升。
評價體系應多元化。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往往只注重學生的音樂技巧,而忽視了對思政內容的考察。因此,應將音樂技巧、藝術鑒賞、思政覺悟等多個方面納入評價體系,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樣既保證了學生專業(yè)技能的提升,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評價體系應注重過程與結果的結合。除了期末的考核,平時的表現(xiàn)、參與度、小組討論等都應成為評價的依據(jù)。這樣可以鼓勵學生全程參與教學過程,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教學進行及時調整。
將教師在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融合方面的表現(xiàn)納入評價范圍。通過制定具體的評價標準和指標,對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思政元素融入等方面的表現(xiàn)進行評估。同時,應鼓勵教師積極開展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和共同成長。
評價體系的完善還需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例如,利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的反饋和指導。同時,還可以通過線上評價系統(tǒng),讓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評價過程,提高評價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綜上所述,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音樂教師、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提高認識、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師資培訓和交流、完善評價體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推動高校音樂教育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周子琳.“三全育人”視閾下高校圖書館育人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青年與社會》2020-10-25.
[2]丁洪玲.王子瑩.林夢瑤.盧小青.“醫(yī)理融合”下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9-20.
[3]徐紅.孫陽.“00后”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點及對策.《遼寧高職學報》- 2019-05-20.
[4]李鳳梅.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體操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與實踐——以西安體育學院為例.《體育視野》-2022-07-01.
[5]劉志理.宋金鳳.劉曦.孫彩玉.金光澤.“生態(tài)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教育教學論壇》- 2022-10-05.
[6]金路.趙金蕾.新時代校園貸亂象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完美直銷案例分析及啟示.《財富時代》-2019-07-25.
[7]道客巴巴.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協(xié)同策略研究.《互聯(lián)網文檔資源( http://www.doc88.com)》.
作者簡介:張新,昆明學院昆師路校區(qū)綜合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