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闡述其在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同時指出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如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手段單一、教師隊伍建設不足等,并提出了創(chuàng)新策略,包括調整優(yōu)化課程設置,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等。這些策略旨在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與吸引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批判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校環(huán)境;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策略
在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與技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變得尤為重要。本文探討了在教育領域中融入新思維、新方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創(chuàng)新手段更好地培養(yǎng)具有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學生。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培養(yǎng)社會責任,樹立正確價值觀
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變得尤為重要。高校思政教育通過教授學生國家歷史、文化、法律和道德準則等,幫助他們形成對社會的深刻理解和責任感。這種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通過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使學生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成員的角色和責任。這包括對國家的忠誠、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對環(huán)境的保護等。
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復雜的信息環(huán)境。高校思政教育在這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過課程和各種教育活動,教育學生認識到什么是正確的價值取向,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做出合理的判斷。這包括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如誠實、尊重、勤奮、團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促進其全面發(fā)展。這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等方面[1]。通過這種全面的教育,學生能夠在社會中更好地定位自己,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對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核心社會價值的認同,強化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促進社會的整體和諧與進步。
(二)培育高尚品格,塑造健全人格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通過思政教育,不僅可以傳授給學生必要的政治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和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品格,塑造他們的健全人格。
高尚品格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形成正直、誠實、有愛心、有責任感等優(yōu)良品質。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通過對偉大歷史人物的學習,對經典文化的傳承,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入解讀,學生能夠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品格的培養(yǎng)不僅關乎學生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石。
健全的人格包括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等方面,這對學生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至關重要。高校思政教育通過多種形式,如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等,不斷強化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這種教育不僅限于理論上的灌輸,更強調實踐中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認識自我、挑戰(zhàn)自我,從而達到個性的健全發(fā)展[2]。高校思政教育在培育高尚品格和塑造健全人格的過程中,還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緊密結合,使得思政教育更加接地氣,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和內化。比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和實踐所學理論,進一步加深對品格和人格重要性的理解。
(三)增強文化自信,開闊思想境界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基石,它源于對本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自豪感。高校思政教育通過深入講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了解并認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價值。例如,通過教授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等課程,學生可以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演變和特點,從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堅定文化自信。在多元化的世界中,開放和包容的思想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發(fā)展至關重要。高校思政教育應當鼓勵學生學習和了解不同文化,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更為廣闊的世界觀,也能夠增強他們應對復雜國際環(huán)境的能力。通過設置相關課程,如世界歷史、國際關系、比較文化等,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認識和理解世界,拓寬自己的思想視野。高校思政教育應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網絡平臺、多媒體教學等手段,使教育內容更加生動和貼近實際[3]。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還可以借助現代技術手段拓寬教育的邊界,如通過網絡課程讓學生接觸更多國際視野和文化背景。
二、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設置與內容陳舊
內容的陳舊主要表現在其與時代脫節(jié)方面。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學生們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元化,他們對知識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和深入。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內容往往停留在過去的理論和模式上,無法有效地與當代社會現實、國際形勢和學生們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這導致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脫節(jié),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感。
由于課程內容過于枯燥且脫離實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大大降低。這種情況下,思政課程容易被學生視為負擔,他們可能會對課程持消極態(tài)度,甚至忽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這不僅影響了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也不利于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和發(fā)展。陳舊的課程內容還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和前瞻性。在當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思政教育應具有預見性和引導性,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應對新情況、新問題[4]。陳舊的課程內容往往無法涵蓋新的社會現象、新的思想理論和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使得思政教育失去了應有的時代感和指導性。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單一
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單一性。這個問題在當代教育環(huán)境中尤為突出,因為它直接影響到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性和學生的參與度。在快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學生們習慣于多元化和互動性強的學習方式,而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方式往往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從而影響教育效果。
目前許多高校的思政教育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方式,教師以單向傳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缺乏有效的互動和討論,使得課堂變得枯燥乏味,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在信息時代,學生們已經習慣于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等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和知識,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難以滿足他們對新穎、互動學習方式的需求。單一的教學手段也限制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但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往往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活動,可以進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互動教學,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單一的教學方法還導致了教育內容與實際社會的脫節(jié)。思政教育需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步伐,與社會現實密切結合[5]。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往往無法及時反映社會的最新發(fā)展和變化,也難以引入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和問題,使得教育內容脫離實際,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社會的發(fā)展趨勢。
(三)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短板
高校思政教育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這對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構成了重大影響。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教師隊伍在專業(yè)背景和教育經驗上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部分思政教師可能缺乏與時俱進的知識更新,他們的專業(yè)知識和教育理念無法完全適應當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教育環(huán)境。教師在傳授新的社會理念、響應時代發(fā)展需求方面可能會顯得力不從心。
思政課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實踐經驗和教育技巧。目前,一些高校的思政教師在實踐經驗和教學方法上存在不足,這直接影響到課程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例如,一些教師可能在教學方法上過于傳統(tǒng),缺乏創(chuàng)新和靈活性,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和綜合性要求教師能夠跨學科教學,將政治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有機結合。但是,當前高校中部分思政教師可能在跨學科教學能力上存在不足,難以全面、深入地指導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政教育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思政教育還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情感投入和教育熱情,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感。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些思政教師可能在情感投入和教育熱情方面不足,這可能導致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不理想。
(四)缺乏實踐拓展
高校思政教育目前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缺乏實踐拓展。這個問題在當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尤為突出,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思政教育是否能夠實現其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進而影響到教育成效的最大化。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學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忽視了實踐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傳授思想政治理論,但卻難以使學生在實際社會環(huán)境中應用理論,進而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策略
(一)調整課程設置,優(yōu)化教學內容
在探討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策略時,調整課程設置和優(yōu)化教學內容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策略直接關聯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適應性,尤其是在當前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環(huán)境下,這種調整和優(yōu)化顯得尤為重要。調整課程設置意味著要根據時代發(fā)展和學生需求的變化來更新和改進思政課程體系。這包括引入新的理論觀點、社會現象分析以及國際事件分析,使課程內容更加貼合時代脈搏和學生的實際生活。
優(yōu)化教學內容不僅僅要更新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改變傳授知識的方式和方法。這意味著思政教育應從單一的理論講授轉變?yōu)楦幼⒅鼗雍陀懻摰姆绞剑ぐl(fā)學生的思考和參與。例如,通過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互動教學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幫助他們在實際情境中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優(yōu)化教學內容還涉及將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結合,實現跨學科的教學模式。這種跨學科的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和分析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理論知識。
(二)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手段應用
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策略中,改革教學方法和豐富教學手段是一項關鍵的策略。策略的重點在于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引入更加多元和互動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改革教學方法意味著從單向的講授模式轉向更加互動和參與式的教學。改革教學方法還包括將思政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這可以通過組織社會調查、志愿服務活動、實地考察等形式實現。通過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還能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豐富教學手段主要指的是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技術,如多媒體教學、網絡課堂、虛擬現實等,來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加強手段應用還涉及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采用個性化的教學策略。這意味著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背景,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針對理工科學生和文科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案例和討論話題,使思政教育更加符合學生的興趣和專業(yè)背景。
(三)加大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
在探討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策略時,加大教師隊伍建設與激勵是一個關鍵的方面。策略的核心在于通過強化教師隊伍的專業(yè)能力和教學熱情,從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效果。加強教師隊伍的專業(yè)培訓至關重要。這意味著高校需要為思政教師提供定期的培訓機會,使他們能夠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方法。培訓可以包括最新的政治理論、教育心理學、教學技術等方面的內容,以確保教師們能夠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有效地傳授知識。
教師隊伍建設還包括引進高水平的教學和研究人才??梢酝ㄟ^開放招聘、交流合作等方式實現,目的是將更多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者納入思政教育的行列。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教師隊伍的專業(yè)背景,也可以通過人才的引入帶來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激勵機制的建立對于提升思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樣重要。激勵機制可以包括職業(yè)晉升、薪酬激勵、表彰獎勵等多種形式,旨在鼓勵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四)重視實踐拓展
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策略中,重視實踐拓展是一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它對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生動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踐拓展指的是將理論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經歷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來鞏固和深化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政課程的內容。實踐拓展可以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來實現,如參觀歷史遺跡、參與社區(qū)服務、開展主題調研等;實踐拓展還要鼓勵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和公益項目。公益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社會責任和公民意識的理解,還能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學生可以在實際行動中體驗服務社會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理論的核心內容。實踐拓展還可以通過校內外的專題講座、工作坊、研討會等形式豐富?;顒硬粌H提供了一個交流思想和分享經驗的平臺,還能使學生接觸到更廣泛的社會觀點和思想潮流,拓寬他們的視野。
結束語
高校思政教育需通過創(chuàng)新策略來提升教育質量和學生參與度。通過創(chuàng)新策略有望培養(yǎng)出更具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的學生,為他們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的成功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曉婧,周澤.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5):82.
[2]文楚江.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策略試析[J].文學少年,2021(12):1.
[3]馮一軒.茶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策略分析[J].福建茶葉,2021,43(2):217-218.
[4]李小亞.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法學專業(yè)學生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策略探索[J].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3):164-165.
[5]秦贊,張敬亞.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策略剖析:以河北高校為例[J].文教資料,2020(4):143-144+171.
作者簡介:陳薈蕓(1987— ),女,漢族,湖北襄陽人,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高校招生,高校共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