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河長”成為“水務大腦”聯合實驗室的系列拳頭產品之一,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質量轉化,賦能數字經濟創(chuàng)新提質“一號發(fā)展工程”,奮力推進“兩個先行”貢獻了治水力量
“電子河長”系統(tǒng)不僅破解了傳統(tǒng)河長制難題,把寶貴的人力資源從初期、初級的巡河工作中解放出來,形成以人為治水核心、以設備為執(zhí)行工具的人機分工、人機互補、人機協同、人機共管、人機共治的治水新模式,還在技術創(chuàng)新上,形成了一套個性化治理方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環(huán)境污染防治,持續(xù)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wèi)戰(zhàn)。浙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發(fā)源地,生態(tài)是浙江最大的優(yōu)勢,也是必須堅守的底線。
早在2003年,湖州市長興縣便在全國首創(chuàng)“河長制”。2016年,這一舉措得以復制推廣,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正式在全國推行河長制。
然而在全國各地的實際運行過程中,河長制陸續(xù)出現了效率不夠高、精準度不夠等問題。2021年,湖州師范學院、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浙江嘉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全國首個“水務大腦”聯合實驗室,協同開展“電子河長”項目研發(fā),并在河長制全國首創(chuàng)地——長興縣試點運行?!半娮雍娱L”成為“水務大腦”聯合實驗室的系列拳頭產品之一,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質量轉化,賦能數字經濟創(chuàng)新提質“一號發(fā)展工程”,奮力推進“兩個先行”貢獻了治水力量。
以問題為導向,破解傳統(tǒng)“河長制”老大難問題
2022年7月,由湖州師范學院與長興縣洪橋鎮(zhèn)的校地合作項目“電子河長”,在經過40天的試運行后,全部達到設計標準。首批8個“電子河長”,正式在該區(qū)域七斗漾、白鷺島、蘆圻漾等6條河流投入使用。
那么,什么是“電子河長”?它與實施了20年的河長制又是怎樣的共生關系?
在洪橋鎮(zhèn)七斗漾的水岸旁,一款銀色機身,自帶風力發(fā)電、避雷針、攝像頭,配備太陽能光板,身高近5米的儀器靜靜矗立在河邊,這就是浙江省首個可監(jiān)測12項水質指標的“電子河長”。
自2003年河長制在長興首創(chuàng)以來,全國已設立120余萬名“河長”,千萬條河流有了專屬的“守護者”。然而,在20余年的運行過程中,依靠人為巡邏、治理的傳統(tǒng)河長制度逐漸出現落實到位難、人工觀測數據不精準、巡河成本高、人員安全缺乏保障等諸多問題。
如何深入推進新時代“五水共治”,解難題破“瓶頸”?這需要由技術更先進、集成度更高、綜合能力更強、數據賦能更突出的信息化系統(tǒng)來支撐?!半娮雍娱L”便是湖州一把解題的“鑰匙”。
在“電子河長”內腔檢測箱內安置有光譜綜合傳感器,可收集色度、濁度、溫度、酸堿度、鹽度值等12項水質指標,通過大數據整合后,可直接傳送至水利部門有關工作人員的手機端,實現對河流水質的24小時實時監(jiān)測。與依靠肉眼觀察、取水樣檢測水質等傳統(tǒng)方法相比,“電子河長”大幅提高了水質檢測的效率和精度。
此外,“電子河長”還擁有一顆聰明的“大腦”?!半娮雍娱L”不僅可以監(jiān)測,還能“溯源”。通過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電子河長”架設綜合、智慧、專業(yè)的信息化系統(tǒng),實現信息溯源、預警預判、降本增效等功能,形成了智慧治理、高效協同和污染控制的治水新模式。
具體來說,“電子河長”機身上的監(jiān)控攝像頭,除了可全天候監(jiān)測,實現視頻數據實時儲存外,鏡頭還可以360度旋轉。如果被檢測的河流附近有偷排或漏排污水的現象,“電子河長”可第一時間采集到水質變化,并記錄周邊環(huán)境畫面,以便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及時到場核實。
以數字為紐帶,打造智慧治水新范式
作為傳統(tǒng)河長制的數字化升級版,“電子河長”系統(tǒng)不僅破解了傳統(tǒng)河長制難題,把寶貴的人力資源從初期、初級的巡河工作中解放出來,形成以人為治水核心、以設備為執(zhí)行工具的人機分工、人機互補、人機協同、人機共管、人機共治的治水新模式,同時,“電子河長”還在技術創(chuàng)新上,形成了一套個性化治理方案——
比如,數字化?!半娮雍娱L”以數據為核心紐帶,強化數據應用,實現即時捕捉、實時反饋、河道建模、模擬決策等功能。通過數據長期積累與深入研究,根據河湖水體不同適時調整治水方式,實現治水科學化、精準化和長效化。“電子河長”構建了以智能硬件平臺、通信基站、河道模型、智能算法為核心元素的“端”“邊”“云”“網”“智”的新IT系統(tǒng),為推廣實施“電子河長制”奠定了技術基礎。
此外,還有集成化。“電子河長”集成了視覺及神經網絡算法、多光譜水質檢測技術及大氣檢測和氣候檢測等技術,通過人工智能平臺,打造了“看”“聞”“測”“算”一整套多模態(tài)融合的綜合化信息系統(tǒng),實現對河湖水體全方位、立體化無死角監(jiān)測。
特別引人矚目的是該系統(tǒng)的技術首創(chuàng)性?!半娮雍娱L”系統(tǒng)設計了全國首個微光譜陣列芯片,發(fā)明了多光譜分析檢測技術,達到秒級檢測,可實現實時捕捉、快捷高效呈現,應用成本大幅降低。
以數字為紐帶,利用高新技術,“電子河長”形成了管理、治理、護理于一體的河道、河水、河岸治理的新系統(tǒng),構建河道模型,以數據制定量化標準,以河湖特點確定個性化治理方案,為實現科學精準的制度化治水、全域水體聯治提供了數字化新范式。
2023年,長興縣新增12個“電子河長”,并陸續(xù)在衢州、麗水及長江三峽等多地陸續(xù)投入應用推廣。
而作為智慧治水的有效工具,又是“水務大腦”的基礎感知層,下一步,湖州師范學院將緊緊圍繞浙江持續(xù)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先行示范的新要求,推動“水務大腦”聯合實驗室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成果轉化,加快“電子河長”在全國推廣應用,重點打造跨界融合的“水務大腦”產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以水利數字孿生助力幸福河湖建設,使得“水務大腦”成為支撐起涉水行業(yè)數字化轉型的數字基座。
(本文由湖州師范學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