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 張峰
摘 要:目的:分析標準化急救護理實施于急診危重癥病人搶救中的效果。方法:選擇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yī)院在2023年2月至8月期間急診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他們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同時,針對兩組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通過了解兩組患者搶救方面的數(shù)據(jù),研究這兩種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結果: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死亡率低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搶救時間、心臟復蘇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0.05。結論:標準化急救護理可有效提高急診危重癥病人搶救效果,縮短康復時間。
關鍵詞:標準化急救護理,急診危重癥,搶救效果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0.060
0 引 言
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人們對醫(yī)院的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急救護理是急救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梢詫⒓訌娂本茸o理作為優(yōu)化急救工作的切入點,以滿足人們對醫(yī)院急救工作的需求。選擇科學的急救護理模式對于提高急救護理水平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應當做好急救護理模式的選擇工作。標準化急救護理屬于一種先進、科學的護理模式,有助于做好急診危重癥病人搶救工作,并為他們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保證他們恢復正常的生命指標。為此,本文研究該護理模式在急診危重癥病人搶救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yī)院在2 0 23年2月至8月期間急診收治的8 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平均分配的方式,將80 例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有4 0例患者。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5~6 4歲,平均年齡(42 .11±5.6 4)歲;病程4~7小時,平均病程(5.05±0.38)小時。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 4~65歲,平均年齡(42.35±5.57)歲;病程5~8小時,平均病程(5.36±0.42)小時。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 >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送入本院的急診危重癥患者;(2)患者或者家屬已經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同意配合本次研究工作。
排除標準:因為不同年齡段的病人對護理的反應和效果有所不同,所以在本次研究排除年齡過大以及過小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急診搶救護理
(1)評估與記錄。患者入院,護理人員實施分診并配合醫(yī)生全面評估患者的身體情況,獲知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并對患者身體情況信息進行記錄,保證所記錄信息的完整性,以為后續(xù)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的資料。(2)健康監(jiān)測。為保證患者安全,護理人員使用儀器密切監(jiān)測患者身體情況[1],如果患者存在生命危險,護理人員及時通知醫(yī)生,以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確?;颊呙撾x生命危險,使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處于正常的范圍。(3)配合搶救。在醫(yī)生進行急救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做好相關配合工作。
1.3.2 觀察組采取標準化急救護理
(1)成立標準化急救護理小組。選擇專業(yè)素養(yǎng)高的護理人員作為小組成員。并在選拔的過程中注重考察他們的標準化急救護理綜合能力,護士長進行培訓及考核,指導小組成員開展標準化急救護理工作并協(xié)調小組分工,確保由專業(yè)能力高、工作專業(yè)強的護理人員參與標準化急救護理工作,保證護理工作的有效開展。(2)現(xiàn)場評估患者,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在到達搶救現(xiàn)場后,護理人員需配合醫(yī)生結合患者的癥狀,對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評估,以掌握患者病情,包括對患者傷口情況、出血情況以及任何其他潛在的并發(fā)癥等,評估過程中注意與臨床醫(yī)生溝通、交流,方便醫(yī)生掌握患者身體情況,做出科學的治療決策,保障患者得到及時可靠救治[2]。(3)院前急救。在將患者由搶救現(xiàn)場運送到醫(yī)院的過程中,護理小組需要繼續(xù)針對患者的情況采取可靠的急救措施。配合醫(yī)生開始急救,如止血、穩(wěn)定骨折、緩解呼吸道梗阻等,以穩(wěn)定病人的生命體征。同時,對于大量失血的病人,立即進行快速液體復蘇,以維持血液循環(huán)和組織灌注。同時,需要對患者整體情況進行評估,形成科學、準確的評估結果,以確保急救護理的針對性、有效性。(4)迅速分診。提前準備好平板車、氧氣泵等急救設施,便于在患者到達醫(yī)院后得到及時救治。同時,還需要針對患者病情,對患者進行迅速分診,確保醫(yī)療救治的針對性。(5)科學分工。為提高標準化急救護理工作開展效率,護理小組結合護理內容、護理任務等,做好護理分工,以有效推進護理工作。護士長充分了解臨床醫(yī)生工作內容,并做好相應的病情評估輔助工作,保證臨床醫(yī)生形成科學的評估結果。另外,護理人員觀察與監(jiān)測患者身體狀態(tài),便于為臨床醫(yī)生治療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6)打開綠色通道,做好急救工作。對癥狀嚴重、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患者,及時開通綠色通道,確保他們得到及時科學地治療。(7)手術配合。對需緊急手術治療的病人,快速評估病人的意識狀態(tài),檢查是否有頭部、脊柱或其他部位的創(chuàng)傷,并盡快配合醫(yī)生進行損傷控制手術,注意控制出血和污染。重癥多發(fā)傷涉及多個器官和系統(tǒng)者,為提高患者治療水平,需與多學科聯(lián)系溝通,合作搶救。(8)規(guī)范交接流程。經過搶救,患者病癥得到一定的恢復后,為方便患者恢復身體健康,護理小組將患者送入普通病房,以繼續(xù)開展后續(xù)治療工作。在將患者送入病區(qū)時,與病區(qū)護理人員交接工作,告知患者病情及需加強的管理要點,避免患者病情惡化。
1.4 觀察指標
1.4.1 搶救結局
對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死亡率進行統(tǒng)計,以評估搶救結局,其中以患者在接受急救護理后,病情得到穩(wěn)定或改善,生命體征恢復正常,且無需進行高級生命支持措施,表示搶救成功,搶救成功率=(搶救成功患者數(shù) / 總患者數(shù))×100% 。搶救死亡率=(死亡患者數(shù) / 總患者數(shù))×100% 。
1.4.2 恢復時間
記錄患者搶救時間、心臟復蘇時間、住院時間,來評估患者恢復時間。(1)搶救時間。記錄從患者到達急診室開始,到搶救措施完成,病情得到初步穩(wěn)定所需的時間,以此作為搶救時間。正常搶救時間應當控制在30分鐘以內,以確?;颊吣軌虻玫郊皶r有效的救治。(2)心臟復蘇時間。對于心跳驟停的患者,會計算從開始實施心肺復蘇術到心臟恢復正常跳動所需的時間。正常心臟復蘇時間應盡可能短,建議在5分鐘內完成初級心肺復蘇,便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預后。(3)住院時間。計算從患者入院開始,到病情穩(wěn)定或康復出院所需的總時間。住院時間的長短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和恢復速度。一般來說,對于急診危重癥病人,住院時間會相對較長。通常情況下,應控制在14天左右,以促進患者的康復和減少醫(yī)療資源的浪費。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搶救結局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1。
2.2 兩組患者恢復時間對比
觀察組搶救時間、心臟復蘇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2。
3 討 論
急診危重癥病人具有發(fā)病急促、病情危重等特征。為保證急診危重癥患者生命安全,應當及時對他們進行急救。為提高急救水平,需要認識到急救護理模式在搶救急診危重癥病人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標準化急救護理模式是一種通過規(guī)范護理流程、護理內容等而形成的一種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可使護理人員有條不紊地推進急危重癥病人搶救工作[3],還可以更好地加強護理人員與醫(yī)師之間的配合。因此,可以將該模式應用在急診危重癥病人搶救中,使病人在搶救時獲得較好的護理,保證生命體征及時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標準化急救護理模式對于保證患者及時脫離生命危險具有重要意義。另外,有助于減少心臟復蘇時間,確保患者正常呼吸,縮短患者住院天數(shù),降低患者醫(yī)療費用。由此可見,標準化急救護理模式在急診危重癥病人搶救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地研究與推廣該護理模式,有助于為急診危重癥病人搶救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采用標準化急救護理流程的效果分析[J].中國標準化,2023(16):257-260.
[2]吳玥,王君.無縫銜接標準化急救護理模式在重癥監(jiān)護室中的應用[J].中國標準化,2023(8):271-274.
[3]何常芬.標準化急救護理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中的臨床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10):10+194.
作者簡介
孫倩,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多發(fā)傷護理。
張峰,通信作者, 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重癥醫(yī)學護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