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職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安排武術文化課程,根據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精髓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傳統(tǒng)武術文化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在中職體育教學中開展武術文化教學的教學理念、基本原則和教學框架,期望可以幫助廣大中職體育教師科學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武術知識、練習武術套路的過程中強身健體、修身養(yǎng)性。
【關鍵詞】中職體育;傳統(tǒng)武術;文化課程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武術在中國大地上綿延發(fā)展了數千年,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tǒng)武術文化合理融入中職體育教學后,教師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武術的技法、精神、審美,形成自覺傳承、弘揚武術文化的態(tài)度,還可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修養(yǎng)。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師需要在教學前深入發(fā)掘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精髓,據此設計科學、有趣的教學活動,使傳統(tǒng)武術文化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彰顯育人價值。
一、教學理念:“乃文乃武、養(yǎng)正化人”
在遠古時代,為了生存,人們徒手與野獸、敵人進行搏斗,逐漸形成一些固定的動作,也就是武術的最初套路。隨著社會的進步,武術在具有御敵自衛(wèi)功能的同時,也成了人們健身和娛樂的項目。練習武術技法可以增力量、練反應,也可以提速度、健身心,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梢哉f,傳統(tǒng)武術文化體現了中華先民的生存態(tài)度、求生智慧。在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以武術動作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而且要以武術的文化、精神感染學生、影響學生[1]。
在傳統(tǒng)武術文化教學的實踐中,筆者將“乃文乃武、養(yǎng)正化人”作為基本的教學理念,期望學生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既講武功,又講文德”,并通過習武強身健體、修身養(yǎng)性。
(一)打造良好的武術文化環(huán)境
筆者在中職體育教學中開設傳統(tǒng)武術文化課程,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強身健體,還意在傳遞武術精神,讓學生修身養(yǎng)性。為了讓學生持續(xù)受到熏陶、影響,筆者和其他體育教師一同打造了良好的武術文化環(huán)境。
一方面,筆者和其他體育教師在學校的樓道展板、文化墻、宣傳欄介紹武術知識,積極宣傳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武術知識的氛圍。
另一方面,筆者和其他體育教師組織了多種與武術文化有關的活動,包括編排武術操活動、傳統(tǒng)武術技法研討會等,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武術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在練習武術技法之余,領略武術的神韻、武術的精髓。
(二)利用武術文化場館
由于條件有限,筆者在打造傳統(tǒng)武術文化課程時,還利用了校外的武術文化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實踐基地接受武術訓練和傳統(tǒng)武術文化教學。由于武術文化實踐基地的設備相對齊全,筆者得以順利地讓學生學習各種武術知識,并協(xié)助學生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鍛煉,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掌握完成武術動作的技巧。筆者利用武術文化實踐基地開展傳統(tǒng)武術文化教學時,先讓學生參觀、體驗各種傳統(tǒng)武術項目,再讓學生了解霍元甲等人的故事,了解“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武精神。由此,學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筆者以為,如有可能,教師也應建議學校集中力量建設一座武術文化場館。在這座武術文化場館中,學校可以陳列介紹傳統(tǒng)武術流派、武術發(fā)展脈絡、精通武術的歷史人物的書籍,擺放書寫“孝親愛國”“仁愛愛物”“重義輕利”“誠信自律”等武術精神的書法作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還應該在武術文化場館中設置良好的燈光、音響設備,讓學生在進入場館后受到吸引,開始自覺了解傳統(tǒng)武術文化。在學校建設武術文化場館之后,教師不僅應該利用這一場館開展教學,還應該在這一場館中舉辦與傳統(tǒng)武術文化相關的各類展覽、講座活動,讓學生切實了解傳統(tǒng)武術文化,并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受到熏陶。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家長溝通,鼓勵家長來校和學生一起練習武術,或者參與關于傳統(tǒng)武術文化的各類展覽、講座活動,讓家長和學生一同受到傳統(tǒng)武術文化熏陶,確保傳統(tǒng)武術文化教學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二、教學原則:重視“武技”“武藝”“武德”
要有效開展武術教學,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完成體育鍛煉,還應該在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品質,引導學生持續(xù)學習和練習,讓我國傳統(tǒng)武術文化真正得以弘揚。
(一)側重“武技”:發(fā)展運動能力
在將武術文化教學融入中職體育教學時,教師應當將發(fā)展學生的運動能力作為教學重點,確保學生愿意參與體育鍛煉,并從中受益。但是在引導學生練習武術動作時,教師不能只是帶領學生反復練習單一動作,教師需要介紹有關武術動作的文化知識,鼓勵學生練習復合動作以及相關的套路,讓學生沉浸在武術文化中,愿意主動地參與鍛煉活動,并順利發(fā)展運動能力。
在教學時,筆者先介紹了傳統(tǒng)武術中的攻防技巧,以及這些技巧與中國古代儒家、道家思想的關系,讓學生體會這些套路蘊含的深意。此后,筆者再鼓勵學生由此出發(fā),加強對于武術基本功的練習,并嘗試將屈伸動作、回環(huán)動作、跳躍動作、平衡動作、翻騰動作、跌撲動作等結合起來練習。在指導學生練習武術動作的過程中,筆者也會適時提醒學生“注意呼吸的節(jié)奏以及神情”,以確保學生進入良好的練習狀態(tài),由此逐步提升身體反應速度、力量、靈敏度、耐力等。為了確保學生扎實掌握武術攻防動作,筆者還組織了基礎的武術對抗賽,讓學生組隊開展對戰(zhàn),由此逐步掌握表演這些武術套路的技巧。
(二)培養(yǎng)“武藝”: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在當下,武術已經成為一種現代體育運動項目,具有獨特的健身價值、觀賞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武術被列為特設項目。要讓武術文化課程充分發(fā)揮作用并使學生知道如何傳承和弘揚武術文化,教師還應該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武藝”,讓學生在了解、熟悉武術知識后,明白武術動作的精神內涵、了解武術動作的審美性。
筆者在開展教學時,時常給學生播放優(yōu)秀的武術表演視頻,讓學生了解身體與心靈、力量與智慧和諧的狀態(tài)。此外,筆者還特意給學生打造了展示練習武術套路成果的平臺,鼓勵學生進行獨立表演或者合作表演。在與其他體育教師溝通后,筆者還組織了一些跨班級的武術對抗賽,讓學生在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對抗技術、防守技術,并從中體會武術套路蘊含的智慧、力量,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提升“武德”:實現樹人目的
武術是一種對抗性運動,習武者往往崇尚勇武、追求制勝,展現出勇往直前、自強不息的精神。此外,在中國武術發(fā)展過程中,中國的習武者吸收了大量優(yōu)秀的文化內容,據此豐富中國的武術套路。在開展武術文化教學時,教師應該著重引導學生體會武術的精神,讓學生理解武術中的和諧觀念和整體觀念。
在開展實踐教學時,筆者以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為目標,設計了“探尋武術精神”活動,讓學生學習“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澆花要澆根,教拳要教人”“ 拳以德立,無德無拳”“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輕”“習武者當立志,人無志事不成”等武德箴言,體會武術的精神[2]。此外,筆者還在學生練習武術套路時不斷鼓勵學生堅持下去,以培養(yǎng)學生堅持不懈、自信自強的意志品質。
三、教學框架:讓學生增知益智、強身健體、正心立德
要有效開展傳統(tǒng)武術教學,教師需要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設計科學而系統(tǒng)的教學框架,讓學生充分了解武術文化,并且在實踐中逐步傳承傳統(tǒng)武術文化。為了打造高質量的課程,教師需要積極地學習相關知識,從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中汲取經驗,并且認真地開展實踐探究,將有效的方法運用到教學活動中,然后不斷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流程。
(一)增知益智:介紹武術知識
武術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表現形式的一種對抗性運動,有很多流派和套路。為了讓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武術知識,不至于在后續(xù)練習武術技巧的過程中搞不清楚各類套路,筆者組織了介紹武術知識的系列課程活動,讓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傳統(tǒng)武術文化知識。
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筆者先是結合武術發(fā)展脈絡介紹了少林武功、太極拳、南拳等門派,然后介紹了長器械、短器械、軟器械這三種武術器械。為了確保學生了解各種武術動作的源流、精髓,筆者還創(chuàng)編了簡單的武術操,播放了簡要介紹各種武術動作的微課,讓學生一面觀看、揣摩,一面練習、鞏固。在學生逐步掌握武術知識后,筆者還鼓勵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武術動作整合,創(chuàng)編屬于自己的武術套路,并且結合自己對武術文化的理解命名自己創(chuàng)編的武術套路。
(二)強身健體:練習武術項目
開展武術教學的主要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強身健體。將武術文化課程融入中職體育教學時,教師不能只是在幾節(jié)體育課上介紹武術知識、帶領學生練習武術套路,還應該充分利用大課間、社團活動時間帶領學生練習武術套路。
在實踐中,筆者會先在體育課上教授基本的武術動作,如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然后帶領學生練習簡單的武術操。在大課間,筆者則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對抗賽,幫助學生通過對抗賽掌握武術知識、武術套路。在社團活動時間,筆者則側重帶領學生練習不同流派的武術套路,包括太極拳、南拳等流派的拳法。
(三)正心立德:了解武術精神
武術教學不僅僅是“術”的教學,還是文化的教學。教師在開展武術教學時,要將中華傳統(tǒng)武術文化與現代社會結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情況體會武術的陰陽變化、剛柔動靜等思想,使學生切實了解武術的精髓。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在學生基本掌握武術套路后,組織了“學習武術禮儀”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習武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由此受到熏陶和影響。
結語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在開展武術教學時,教師不能僅介紹武術的套路,還應該借助武術教學讓學生了解武術的精髓,領略武術的獨特美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修養(yǎng)。為了有效開展武術教學,教師需要結合校園內外的教學設施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武術課程中積極主動地練習武術套路,得到充分鍛煉,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品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袁振國.把學校辦成有文化的地方[J].上海教育,2015(16):62-64.
作者簡介:吳雪松(1974—),男,江蘇省如東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