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萌
運城市鹽湖區(qū)錢學森科技小學是全國唯一一所以“錢學森”名字命名的科技小學。近年來,該校大力弘揚錢學森愛國、敬業(yè)、奉獻、創(chuàng)新的科技精神,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通過科技實踐類社團活動的開展,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點燃學生創(chuàng)新探索興趣。5月15日,《科學導報》記者采訪了該校校長劉潔,探索其教學“妙招”。
劉潔1994年參加教育工作,2017年在公開競聘中成為錢學森科技小學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作為一所新建校,在新樣態(tài)學校建設中,頂層文化課程設計是最艱巨、最燒腦的工程?!眲嵒貞浀溃拔覀冋n程設計團隊的老師們,經(jīng)常晚上加班到半夜進行研討,就是為給孩子們設計出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讓孩子們享受更好的教育?!?/p>
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劉潔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帶領教師們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她潛心研讀項目化學習書籍,積極組織教研活動,為學校打造了一支能干、會干、敢干的教研團隊。
除了教學管理工作,劉潔還兼任數(shù)學課老師,常常是這邊剛一下課,那邊又馬不停蹄地安排落實教學工作,有時忙得連喝水的功夫都沒有。家人勸她不要如此辛苦,她卻說:“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影子。我想高標準地要求自己,成為學生的榜樣。”由于她不斷充電,老師和學生每天都能從她身上學到新鮮的東西,聽她講課成了一種享受。
錢學森科技小學作為運城市智慧教育示范校,一直以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來促進育人質量提高,以建設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智慧化校園育人環(huán)境為目標,加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依據(jù)國家課程,以“學問思辨行”為基點貫穿于學生的學習全過程中,率先構建了網(wǎng)絡學習空間支持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項目化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2022年,教育部印發(fā)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并發(fā)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錢學森科技小學堅持“五育”并舉,在學生學好學科知識的同時,將勞動實踐課列入教學內容,緊扣課標要求,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技能,為不同年級的孩子設計了不一樣的勞動“清單”,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讓學生在勞逸結合中獲得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離不開科技的元素,所以我們通過各種課程、實驗、活動等,讓孩子們盡量多動手,不一定非要創(chuàng)造出什么成果,只是希望他們在操作的過程中能夠堅持勤于動手、實事求是、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眲嵳f,“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要讓孩子知道面包來之不易,通過勞動,他們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p>
在劉潔四處奔走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學校建立了一座全自動恒溫太空植物實踐基地,引進多種“太空種子”。在這里,孩子們通過將“太空植物”和普通植物在培土、發(fā)芽、生長等過程做對比、研究,鍛煉其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棚建設至今連續(xù)使用4年,已成為錢學森科技小學的一門特色課程。
2019年,運城市首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在該校建立,基地設有觀測場地、觀測室、觀測程序和制度,孩子們通過對氣象要素的觀測、積累、整理,能夠親身感受到四季氣候變化,了解風、雨、雷、電等科學知識,認識氣象災害。學校還邀請氣象專家來校授課,教導孩子們通過觀云識天,做個小小天氣預報家,積極宣傳如何防御氣象災害。
學校還有十大科學藝術景觀、錢學森生平事跡展板、小魯班課程、社團教室等,為孩子們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課程。2023年,在運城市首屆智慧教育成果匯報展評活動中,經(jīng)過專家評委對13個縣(市、區(qū))、9所市直中小學校和48個學校典型案例的成果展示進行綜合評價,錢學森科技小學榮獲“運城市首屆智慧教育成果匯報展評”優(yōu)秀學校案例一等獎。
用敬畏之心做教育,用博愛之情激潛能。山西省學科帶頭人、山西省骨干教師、山西省優(yōu)秀班主任、運城市教學能手、鹽湖區(qū)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諸多榮譽見證著劉潔多年的辛苦付出。她說:“我會堅守教育初心,牢記育人使命,繼續(xù)做好本職工作,深耕智慧教育融合應用,持之以恒推動信息技術賦能教學方式與育人方式的創(chuàng)新變革,讓學生在創(chuàng)造中長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