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朵
【摘要】目的 探討給予慢性蕁麻疹患者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左西替利嗪治療的效果,并觀察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常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98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分為對照組(給予鹽酸左西替利嗪治療)和觀察組(加用桂枝湯加味),各49例,入組時間為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免疫指標水平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療效更優(yōu),總有效率更高(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IgE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均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慢性蕁麻疹患者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左西替利嗪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且安全性理想。
【關鍵詞】桂枝湯加味;鹽酸左西替利嗪;慢性蕁麻疹;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75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9.0017.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9.006
慢性蕁麻疹作為一種普遍的皮膚過敏性病癥,其病程長,并伴隨顯著的復發(fā)傾向,這一特性不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構成嚴重挑戰(zhàn),更顯著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目前,臨床上西醫(yī)多采用抗組胺藥物進行治療,但需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癥狀,停藥后極易復發(fā),且長期使用藥物也可能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2]。慢性蕁麻疹在中醫(yī)學中屬于“癮疹”“白疹”“風疹”“赤白游風”等范疇,常見證型為“風寒束表證”。中醫(yī)學認為風邪與慢性蕁麻疹發(fā)病密切相關,外風侵襲可讓寒、濕、熱附于人體致使發(fā)病,而內風多與先天不足或臟腑失調有關,涉及脾、胃、肝、心和肺等器官,證屬風寒束表證。因此,在治療上以祛風止癢為原則,兼顧調理肝脾、活血清熱等[3]。桂枝湯原方由5種中藥組成,具有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表之效[4]。目前,臨床多在原方根治病因的基礎上隨證加減,以改善癥狀,可體現(xiàn)中醫(yī)治療特色與優(yōu)勢?;诖耍狙芯吭邴}酸左西替利嗪治療基礎上加用桂枝湯加味治療,分析該方案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常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98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為49例,入組時間為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8例和31例,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36.24±10.15)歲;病程5~48個月,平均病程(23.17±7.53)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0例和39例,年齡18~55歲,平均年齡(35.78±9.87)歲;病程3~45個月,平均病程(22.76±7.0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可比。本研究經常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符合慢性蕁麻疹的西醫(yī)診斷標準[5];⑵符合慢性蕁麻疹風寒束表證的中醫(yī)辨證標準[6],癥見風團色白,遇風加重,無口渴,舌苔白且質淡,脈浮緊;⑶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本研究開始前使用過抗組胺藥物治療者;⑵哺乳期、妊娠期婦女;⑶伴有嚴重器質性病變者;⑷對本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者;⑸合并精神疾病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鹽酸左西替利嗪(湖南九典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566,規(guī)格:5 mg/片),10 mg/次,1次/d。觀察組:給予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左西替利嗪進行治療。桂枝湯組方:桂枝、白芍、生姜和炙甘草各10 g,大棗4枚。隨證加減:瘙癢甚重者加薏苡仁30 g,敗醬草18 g,牡丹皮10 g;風團鮮紅者加生地黃9 g,赤芍12 g,川芎9 g;發(fā)熱甚重者加石膏9 g,黃芩9 g,梔子9 g,連翹6 g。加600 mL清水以文火煎煮至200 mL,100 mL/次,早、晚分服,2次/d。鹽酸左西替利嗪用法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療效。若患者瘙癢、風團等癥狀完全消失,且療效指數達到或超過90%,則判定為治愈;若瘙癢、風團大部分消失,60%≤療效指數 <90%,則判定為顯效;若瘙癢、風團減輕,30%≤療效指數<60%,則判定為有效;若瘙癢、風團均無改善甚至瘙癢加重、風團擴大,療效指數<30%,則判定為無效[6]。以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差值/治療前中醫(yī)證候積分×100%計算療效指數。以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計算總有效率。⑵比較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按4級評分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瘙癢程度: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風團數目:無風團(0分)、風團數目<10個(1分)、10個≤風團數目<25個(2分)、風團數目≥25個(3分);風團最大直徑:無風團(0分)、風團最大直徑<1.5 cm(1分)、1.5 cm≤風團最大直徑<2.5 cm(2分)、風團最大直徑≥2.5 cm(3分);風團持續(xù)時間:無風團持續(xù)(0分)、風團持續(xù)時間<6 h(1分)、6 h≤風團持續(xù)時間<12 h(2分)、風團持續(xù)時間≥12 h(3分);發(fā)作頻率:無發(fā)作(0分)、1 次/周(1分)、2次/周(2分)、≥3次/周(3分)[5]。分數越高代表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⑶比較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水平。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肘靜脈血3 mL,采用離心機以3 5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5 cm),取血清,測定免疫球蛋白(Ig)A、IgE和IgG(測定方法均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于治療前、治療14 d后檢測)。⑷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不良反應包括頭暈、上腹部不適、惡心和嘔吐。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療效和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gA、Ig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IgE水平較治降低,且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率較高,瘙癢感覺明顯,且部分患者會發(fā)生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免疫性疾病,引起該病的影響因素也較多,如藥物使用、精神狀態(tài)與飲食習慣等[7]。該病反復發(fā)作、持續(xù)時間長和瘙癢嚴重等癥狀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臨床多采用抗過敏、對癥等治療控制病情,雖可達到一定療效,但可能發(fā)生耐藥性,如長期使用西替利嗪可能導致患者對藥物產生依賴性,一旦停藥,病情復發(fā)的風險增加,影響療效。因此,在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中,需要不斷探索和優(yōu)化治療方案,以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耐藥性挑戰(zhàn),從而確保患者能夠獲得更有優(yōu)的治療效果。中醫(yī)認為,風邪是引起病癥的主要因素,常見證型為風寒束表證,是由于風寒侵襲體表,導致肺氣不宣,出現(xiàn)的一系列外感表證,治療應從祛風止癢、益氣養(yǎng)血等角度出發(fā),并隨不同癥狀加減[8]。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左西替利嗪治療后,整體療效呈現(xiàn)出更為顯著的優(yōu)勢,總有效率顯著提升。此外,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均呈現(xiàn)出的降低趨勢,且觀察組更低,這一結果提示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左西能在更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分析原因,桂枝湯中的桂枝有解肌祛風、溫通經脈的作用,為方中君藥,直中慢性蕁麻疹的病因、病機;白芍有緩急止痛、滋陰柔肝的效果,為方中臣藥,與桂枝相輔相成,奠定了調和營衛(wèi)、陰陽的基礎;生姜、大棗有健脾溫陽,補益脾胃的作用,為方中佐藥,生姜又可助桂枝祛風解肌之功;炙甘草與佐藥相配具有強化生血之源、振奮胃氣的作用,為方中使藥[9]。諸藥聯(lián)用共奏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表之效。同時在原方基礎上,隨證加減,予以薏苡仁、敗醬草和牡丹皮加強祛風之效;予以生地黃、赤芍和川芎加強活血涼血作用;予以石膏、黃芩、梔子和連翹幫助化熱之功,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IgE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更低,這提示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可有效提高免疫功能。IgE在正常人血清中水平較低,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對肥大細胞、嗜酸粒細胞有特殊親和力,大量的IgE產生會加重變態(tài)反應,同時,過敏原與IgE互相作用,導致患者血管透性增加,出現(xiàn)大面積風團癥狀[10]。桂枝湯具有抗氧化作用,進而擴張血管和增加其透性,減輕患者風團癥狀,并可誘導機體產生干擾素等免疫物質,調節(jié)患者免疫力,故在西藥治療基礎上給予桂枝湯加味能夠協(xié)同發(fā)揮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進一步降低患者血清IgE水平[11]。但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gA、Ig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同時,本研究比較治療安全性,結果顯示組間不良反應差異不明顯,這提示觀察組用藥方案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患者耐受較好。這可能是因為桂枝湯具有調節(jié)胃腸蠕動作用,且生姜有止嘔作用,進而在提高療效的同時未明顯增加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本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樣本量方面確實存在不足之處。由于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可能缺乏足夠的代表性和穩(wěn)定性,難以全面反映總體情況。因此,為了更準確地評估安全性和有效性,今后需要進一步加大樣本量,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鹽酸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可減輕癥狀,治療效果好,且改善免疫功能,安全性理想。
參考文獻
王紅秀,田佩洲.慢性蕁麻疹的中西醫(yī)臨床研究進展[J/CD].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9, 6(53): 22-23.
趙作濤.慢性蕁麻疹診治:現(xiàn)狀與展望[J].中華皮膚科雜志, 2021, 54(12): 1105-1109.
孫昂遠,李鐵男,孫曉冬,等.養(yǎng)血祛風湯治療血虛風熱型慢性蕁麻疹療效及對免疫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醫(yī)藥學報, 2021, 49(3): 80-83.
鄺浩丹,溫成平,曹靈勇.張仲景桂枝湯加減芍藥類方辨析與臨床運用[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20, 35(3): 1257-1260.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 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615-617.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2: 265.
袁佳沁,陸蓉,陳春光,等.慢性蕁麻疹的發(fā)病及診治研究進展[J].中國處方藥, 2019, 17(3): 22-23.
茅婧怡,張明.慢性蕁麻疹的中醫(yī)經典方劑的研究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 2018, 39(11): 787-791.
吳敏,郭靜,張虹亞,等.加味桂枝湯治療寒冷型蕁麻疹風寒束表證3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 2020, 61(19): 1717-1720.
楊術生,董爭華,周愛萍,等.成人急、慢性蕁麻疹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的比較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23, 22(4): 307-310.
楊中陽,徐慶武,姚穎玉,等.桂枝湯加味聯(lián)合火針治療寒冷性蕁麻疹60例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 2021, 36(4): 242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