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戶外混齡運動游戲是指打破班與班之年齡、組織、空間的界限,在特定的運動區(qū)域內引導不同年齡的幼兒協(xié)作探索、共同鍛煉的一種運動游戲?;忑g運動游戲的開展是對同班單一體育游戲方式的補充和優(yōu)化。滿足孩子與異齡同伴交往的意愿,讓孩子在不同環(huán)境、不同層次的運動游戲模式中獲得積極的發(fā)展。本文主要介紹教師在指導混齡運動性游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分析,并提出提升混齡運動游戲中教師指導的有效策略,從而幫助教師更好地指導混齡運動性游戲,發(fā)揮混齡運動性游戲的價值。
【關鍵詞】混齡運動性游戲 ?教師指導問題 ?指導策略
【課題項目】課題名稱:優(yōu)化幼兒園混齡運動性游戲實施策略的研究,立項編號:PTJYKT22089。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4-0130-0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游戲,激發(fā)幼兒參與體育游戲的興趣,增強體質。傳統(tǒng)的運動游戲通常都是以平行班的形式開展,在游戲方式、游戲玩伴、游戲互動等方面相對單一、固化,幼兒運動積極性不高,運動游戲的最大功能不能很好地體現。戶外混齡運動游戲利用不同年齡孩子差異性明顯這一特點可以讓孩子在互相協(xié)商、共同協(xié)作的游戲中提高其溝通和交往的能力,增強體魄,促進孩子身體素質和運動水平的提高,為幼兒園開展體育游戲增添了新的空間與形式。因此,我園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科學規(guī)劃運動場地,開展了戶外混齡運動性游戲。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也發(fā)現了教師在指導混齡運動性游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過于強調幼兒自主,觀察缺乏目標意識;注重游戲目標達成,忽視異齡之間互動;介入指導直接高控,忽略了“兒童本位”。那么,怎樣才能讓老師的指導更有效呢?本文將針對如何提升混齡運動性游戲中教師的指導策略進行有益的探究。
一、教師指導混齡運動性游戲存在的主要問題
1.游戲強調幼兒自主,觀察缺乏目標意識
觀察是教師了解幼兒游戲情況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科學指導混齡游戲的前提,但在混齡運動性游戲中,許多教師把游戲的權利完全交給幼兒,大部分時間都在“觀望”。如在體能挑戰(zhàn)區(qū),老師只是幫助該區(qū)域的幼兒把運動器械擺好,讓孩子們排好隊伍進行挑戰(zhàn),教師給予幼兒自主游戲的權利,卻忽視了“游戲空間布局是否合理”“為什么有的孩子會游離于游戲外”“異齡同伴之間的互動情況”等問題,教師在游戲中扮演的是消極旁觀者的角色,目標意識淡薄,致使孩子游戲的水平不高,沒有充分體現混齡運動游戲的價值。
2.注重游戲目標達成,忽視異齡互動支持
在混齡運動性游戲中,教師往往比較注重幼兒運動目標的達成,強調運動規(guī)則及幼兒基本動作的發(fā)展等,未能考慮不同年齡幼兒的游戲經驗及自身發(fā)展水平,為了預設目標的達成,經常越俎代庖,對幼兒采取直接指導,忽視了在運動過程中大帶小、小促大的教育價值。另外,在解決游戲糾紛時,教師經常會要求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對于異齡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互動行為缺乏有效的支持策略,造成幼兒未能積極合作,更少發(fā)生游戲互動行為。
3.介入指導直接高控,“兒童本位”意識缺乏
在孩子進行混齡運動性游戲過程中,老師應以觀察為前提,了解幼兒已有經驗并根據具體的運動情境采取相應的指導策略,提供適時的支架,讓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fā)展。但在實際的混齡運動情境中,有些老師對孩子的介入指導直接高控,習慣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兒童本位”意識缺乏,如在戶外混齡顛球區(qū)域,有的孩子在挑戰(zhàn)路線進行著顛球挑戰(zhàn),有的三五成群在玩拋接球游戲,也有幾個孩子拿著拋接器在地上滾動,老師看見了說:“這個拋接器不能滾的,是用來顛球的。”一個小朋友說:“我不想那樣玩!”教師走上前,“拋接器就是這樣玩的,去玩吧”。老師以顯性的、直接高控、由上而下、不對等的方式中斷幼兒的自發(fā)游戲,沒有尊重幼兒的主體意愿,迫使幼兒遵照教師的指令去做。直接高控的介入,讓孩子很快離開了這個區(qū),也打擊了孩子的自主探索的欲望。
二、教師混齡運動游戲指導問題原因分析
1.混齡運動環(huán)境及材料投放缺少整體規(guī)劃
通過對全園混齡運動游戲的觀察,我們發(fā)現:由于全園孩子參與游戲,游戲場地空間有限,各運動區(qū)域人數較多,孩子流動性大,在聯動時難免會出現相互碰撞干擾等狀況,同時有些運動區(qū)教師安排不均、人手不夠,導致老師只能先關注到混齡運動游戲時的安全問題,成了安全的協(xié)調員;還有些區(qū)域老師雖然關注到了需要介入指導的孩子,但由于對混齡運動游戲材料投放的數量和層次缺乏正確認識,導致有的區(qū)域排起長隊;有的區(qū)域中人滿為患,游戲無法正常開展,使得老師不能很好地觀察指導幼兒,造成教師指導偏離,難以提升混齡幼兒的運動游戲水平。
2.混齡教研體系及運動管理機制不夠完善
在戶外混齡運動游戲開展時,園部教研組針對老師在混齡運動游戲過程中如何指導介入進行相應的研討、教研,但在實際的操作實踐中,老師對混齡運動游戲中出現的問題指導仍然存在不足。雖然老師對如何指導自己所負責的混齡運動區(qū)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但隨著游戲的進一步開展,面對有些混齡運動區(qū)域幼兒參與度較低,探究欲望下降、異齡互動不足等問題,老師不能做到適時優(yōu)化整改。而園內對于上述問題未能給予老師及時針對的指導,存在“教而不深,研而不明”的現象,難以解決老師碰到的實際問題。另外,混齡運動區(qū)域管理制度不完善,導致教師定位管理職責的分工不明,這也影響了教師專業(yè)指導能力提升。
3.混齡游戲理念及教師觀察能力有待提高
在實踐過程中,有的老師覺得混齡運動性游戲就是讓大小孩子混在一起參加體育活動,只要孩子開心就好,老師將自己定位為陪同者的角色,消極地指導幼兒游戲,對混齡運動性游戲適宜性指導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導致在游戲過程中“放羊吃草”。有的老師認為:幼兒是游戲的主人,應該放手,尊重幼兒游戲的自主性,游戲時沒有出現糾紛或者安全問題,就不需要介入指導。有的老師對于異齡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互動特點解讀不夠,忽視了異齡有效互動對于幼兒發(fā)展的價值,把大小孩子之間出現的“不平等”的互動關系,片面理解為幼兒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的主要原因,教師扮演著“糾紛調解員”角色,對于幼兒自主選擇或者自發(fā)的游戲項目強行干預。還有部分老師認識到混齡運動游戲指導的重要性,但是對于“怎么觀察,并為其提供個別化支持”“如何把握介入幼兒游戲的時機”等問題卻比較茫然,老師的專業(yè)能力不足制約游戲指導有效性。
三、提升混齡運動游戲中教師指導的有效途徑
1.科學系統(tǒng)規(guī)劃,加強教研管理,提升游戲指導力
混齡運動性游戲中教師的組織和指導直接影響幼兒的游戲體驗以及在游戲中的學習與發(fā)展,因此,我們必須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加強分層教研管理,提升教師游戲觀察和指導的水平。第一,加強理論引領及專業(yè)知識培訓,加深教師對混齡運動性游戲的理解。教師認識到給予幼兒自主選擇以及控制的權利,不是放手把一切支配權交給幼兒,而是通過創(chuàng)設的游戲環(huán)境,以及在游戲過程中的師幼互動,提高幼兒的支配控制能力、調整能力及合作能力等,幼兒在游戲中的真正自主,不是對教師教育功能的否定,恰恰是對教師價值的最好詮釋。第二,建立相對完善的混齡活動機制,明確教師崗位管理的具體職責。我們通過對園所戶外環(huán)境進行整體規(guī)劃,分別設置了騎行區(qū)、攀爬區(qū)、跑跳區(qū)、投擲區(qū)、球類區(qū)、野戰(zhàn)區(qū)、民間游戲區(qū)和體能挑戰(zhàn)區(qū)八大運動區(qū)域,并通過觀察量表、錄制視頻等方式記錄各個運動區(qū)的游戲情況,定時清點負責區(qū)域內的幼兒人數,及時捕捉幼兒的游戲行為并做好匯總。第三,開展分層教研活動,解決游戲問題。在混齡運動游戲后開展分層教研活動,共同研討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通過觀察數據分析我們發(fā)現:野戰(zhàn)區(qū)剛開始的時候比較擁擠,許多幼兒只是漫無目的地跑動,不能真正進入角色狀態(tài);民間游戲區(qū)的人數寥寥無幾;幼兒在攀爬區(qū)和投擲區(qū)逗留的時間都比較短……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開展了系列研討活動。各班教師再根據游戲情況與班級幼兒進行討論交流,有助于班級幼兒活動經驗的拓展與共享,并獲得語言、社會能力、思維等方面的發(fā)展。
2.聚焦游戲觀察,解讀幼兒行為,開展分層式指導
科學的觀察是有效指導混齡運動性游戲的前提,同一年齡的幼兒各自發(fā)展不盡相同,更何況戶外混齡運動區(qū),孩子之間的差異就更明顯,老師應沉著冷靜、用心觀察,觀察幼兒與環(huán)境、材料、同伴之間的互動,敏銳發(fā)現他們的需求,并給予適當的支持,而不做發(fā)號指令的、忙碌穿梭的主導者。首先,發(fā)現存在的問題,如民間游戲區(qū)域參與的大班孩子居多,幾乎沒有看到小班的身影。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教師進行分析、調整,讓每位幼兒參與其中。其次,梳理混齡運動區(qū)域的目標,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為依據,結合不同年齡幼兒動作發(fā)展的特點和需求,整合具有指向性的共性目標,并在共性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年齡和能力水平制定分齡目標及分層目標。再次,采用適宜的觀察方法,戶外混齡運動游戲幼兒穿梭于各個區(qū)域,活動范圍大,教師可采用定點和流動相結合的觀察方式。定點區(qū)的老師之間也要相互配合,既要負責觀察本區(qū)域幼兒的游戲情況,同時也要隨時觀察跨區(qū)域幼兒的游戲情況;流動區(qū)的老師需要負責重點追蹤觀察個別幼兒,并兼顧巡視全體的幼兒。最后,展開分層式指導。教師不僅要認真觀察幼兒在混齡運動游戲的行為,還要解讀不同年齡幼兒的行為,即時判斷和分析行為背后發(fā)展的意義,開展層次性指導。
3.調整角色定位,靈活介入游戲,提供多元化支持
幼兒由于受個體能力差異及游戲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在混齡運動性游戲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各類問題,因此,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強行干預幼兒的游戲或者幫助他們完成游戲任務,而是以不同的角色身份,靈活介入幼兒的游戲,激發(fā)幼兒主動參與游戲的興趣和靈感,并給予多元化的支持。比如曲棍球區(qū)是一個有著較強游戲規(guī)則、競技性強的運動區(qū)域,異齡之間經常發(fā)生各類沖突,使得游戲停滯不前。這時教師及時以參與者的身份平行介入,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游戲玩法,待幼兒熟悉后,通過啦啦隊加油助威的方式引導幼兒從隨意射門發(fā)展到對打競賽。隨著幼兒游戲的不斷深入,老師又以評委的身份引導幼兒共同制定游戲規(guī)則,并通過計時輪流的方式讓更多幼兒可以參與游戲。一段時間后,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已經能主動帶其他幼兒共同游戲了。老師通過變換不同的角色身份,采用不同的介入方式為混齡運動游戲提供多元的支持,讓幼兒充分體驗混齡運動的快樂,有效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
4.團隊任務驅動,助推互動行為,優(yōu)化有效指導
(1)組建混齡家庭
同伴間認識程度對交往質量產生影響,同認識的玩伴一起互動更強。因此,混齡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要讓幼兒能在一種模擬家庭的輕松、溫馨氛圍中自由地交往互動和探索學習。通過實踐探索,我們采用“家庭式”的混齡模式,每組混齡小家庭由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組成,彼此之間以兄弟姐妹相稱,這種混齡模式家庭關系、角色定位明確,孩子能短時間內形成親密的同伴關系,引發(fā)有益的異齡互動。同時混齡教育需要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我們還嘗試開展“混齡家庭走進大自然”“混齡家庭好書分享日”等混齡社會實踐活動,增加異齡互動機會,促進其社會交往能力。
(2)團隊任務驅動
為了促進異齡間的有效互動,我們嘗試支持異齡合作,投放能引發(fā)異齡共同游戲的運動器材,設計一些需要團隊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戲內容,助推互動行為。如在混齡運動車輪滾滾游戲區(qū),游戲規(guī)定:需要小中大5位異幼兒組隊進行。孩子通過尋找手環(huán)上相同標志的同伴來進行組隊,組隊后要想讓彩虹車輪順暢地滾動起來,還需要他們之間進行協(xié)商和分工、合作,成功到達終點的小朋友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獎勵。在團隊任務的驅動下,幼兒之間互動行為增加,小班孩子積極參與到中大班游戲,中大班孩子在游戲中也能主動示范分享運動技能、玩法。
通過家庭結對和任務驅動的方式,及時表揚孩子主動互動的行為,并通過游戲交流與評價進一步內化這一行為,讓異齡互動更加有效。
針對幼兒在混齡運動性游戲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要善于觀察、分析,從兒童視角出發(fā),用心解讀其行為背后的發(fā)展意義,有效地運用不同的指導和支持策略,滿足幼兒自由選擇、自主探究、主動合作的發(fā)展需求,同時也使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獲得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謝輝.在戶外體育活動中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小學,2014(4):62-62.
[2]陳攀攀.基于教師視角的混齡游戲組織策略研究[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8(4):22-25.
[3]林香琴.戶外混齡自主游戲的指導策略[J].幼兒教育研究,2020(5):41-42+45.
[4]趙云,趙珺.晨間混齡區(qū)體育活動實施探析[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1(8):32-36.
作者簡介:
蔡茵芳(1982年7月—),女,福建莆田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