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是歐洲近代文學的開端,代表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燦若群星的作家當中,英國文學巨匠威廉·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作為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被認為是莎士比亞的巔峰之作,也是歐洲悲劇文學史上的經典代表作,代表了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最高成就。這部作品講述的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故事。主角哈姆雷特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復雜的人物性格及豐富的悲劇藝術表現(xiàn),使他成為“人倫的典范”——一個矛盾的人文主義者的經典形象。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著重于從創(chuàng)作背景、人文環(huán)境和人物性格矛盾性三個方面對這部作品悲劇結局的形成因素進行討論,從而指出《哈姆雷特》的悲劇既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一、《哈姆雷特》的創(chuàng)作背景
《哈姆雷特》創(chuàng)作于十六到十七世紀之交,當時英國正處于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期,也是英國社會歷史進程中非常重要的轉折期。此時,英國在伊麗莎白的統(tǒng)治下,王權利用資產階級,而資產階級依附于王權,二者暫時形成同盟關系。在這樣穩(wěn)定的政局下,社會生產力迅速提升,新興的資本主義也快速發(fā)展,從而導致了封建社會的進一步崩潰,但二者對農民階級的瘋狂剝削驚人的一致。詹姆士一世繼位后,深度推行專制集權,大肆鎮(zhèn)壓新興資本主義和農民的各種反抗活動,導致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在此基礎上,封建社會的秩序搖搖欲墜,英國十七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條件逐漸成熟。
《哈姆雷特》這部作品借丹麥的政治斗爭深刻反映了英國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哈姆雷特與叔叔克勞狄斯的斗爭,正好象征了反對封建王權者與新興資產主義者的斗爭。作品也正是通過這一斗爭反映了英國人文主義與黑暗的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對封建邪惡勢力進行了批判,同時也揭露了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的貴族地主階級的本質。此時的莎士比亞,也不再沉浸于早期人文主義帶來的浪漫與樂觀之中,開始對思想進步與人文理想背后的隱患進行深入思考,《哈姆雷特》就透露出他對這個混亂社會背后隱患的擔憂。莎士比亞深感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和殘酷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越發(fā)不可調和,于是在作品中,加大批判力度,作品風格發(fā)生變化,悲憤的色彩越來越厚重。當時整個歐洲都在文藝復興運動中開始覺醒,很多人們對上帝盲目的信仰開始動搖,他們開始崇尚“個性解放”光環(huán)下的“為所欲為”。這一切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是一種思想的解放,但隨之產生的是社會的混亂不堪和私欲的泛濫膨脹。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有重整乾坤的大志,卻最終以死贏得勝利,這樣的劇情本身就是悲劇的伏筆。
二、人文局限性
人文主義的核心是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強調人的地位、價值和尊嚴,并且強調人性,否定神性,要求人、人性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哈姆雷特是王室成員,是理所當然的王權繼承者。他曾前往號稱人文中心的德國威登堡大學讀書,在德國接受了全套的人文主義思想教育,并形成了對待人生、人類、友誼和愛情等全新的人文主義世界觀。哈姆雷特一開始是熱愛生活的,他對人類社會懷有美好的期待。哈姆雷特本人也因為高貴的品行,而深受大家的愛戴,無論是他的情人奧菲麗亞,還是他的敵人克勞狄斯都非常尊重他。此時,哈姆雷特是個快樂的王子,他的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充滿希望。但是,作為復仇悲劇,生活必然不能這樣美滿下去。
大多數復仇悲劇都有一些基本元素:戲中戲、瘋狂的場景、復仇的鬼魂、一個或幾個血腥的場景,最重要的是,一個對強大對手有嚴重不滿的中心人物。這個中心人物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并會在正義在公共領域失敗后私下展開報復。哈姆雷特清楚地意識到了復仇所涉及的道德問題,因此他的復仇之路必然充滿了波折。
哈姆雷特的悲劇人生首先體現(xiàn)在家庭的不幸之中,父親突然離世,叔叔倉促即位,宮廷外敵軍虎視眈眈,宮廷內人們卻在通宵達旦,酗酒取樂。緊接著,一系列更為驚人的巨變在他面前展開: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后匆忙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情人與他無法產生共鳴,仿佛世界末日一般。哈姆雷特喊出了“時代整個兒脫節(jié)了”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時代的靈魂”在呼喊。在哈姆雷特極度悲慟與困惑時,父親的亡靈卻現(xiàn)身告訴他叔叔弒君篡位的真相,并要求他為父報仇。
復仇勢在必行,然而對哈姆雷特而言,他的任務不僅僅是奪走殺父仇人克勞狄斯的生命。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在看到福廷布拉斯的叛亂威脅,以及克勞狄斯統(tǒng)治引發(fā)的普遍腐敗的場景后,哈姆雷特明白,自己不應是被召喚單純做劊子手,而是要去做恢復正義的道德任務,這才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應該做的事。奪走兇手的生命只需要普通刺客直接動手,但要“報復”已故國王的死,則需要更高級別的智慧。他很清楚,不能用刺客的匕首來清洗自己的國家,也不能用國王的血來凈化它。與福廷布拉斯和拉爾特斯不同,他要做的事不僅僅是殺死新王,也不能僅僅通過發(fā)動一場暴亂來推翻新王的統(tǒng)治去結束一切。人文主義的優(yōu)劣在哈姆雷特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尊重人和人性,推己及人,從宮廷斗爭出發(fā)思考時代的亂象,得出結論:復仇的最終目標是讓國家免受外國的侵略,消除威脅國家生存的內部腐敗,從而拯救一個時代。這個任務很艱巨,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他更愿意去追求個人的幸福。但是,無論多么不情愿,他最終都選擇了挺身而出,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他的任務。
他總是在問“除了我,還有誰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清明”,這個問題也正是他的世界觀的體現(xiàn)。人文主義讓他的思想變得極其理想,他總認為憑借他的一己之力就能扭轉乾坤。他明明深受人民的愛戴,連克勞狄斯本人都承認哈姆雷特“受到分心的群眾的愛戴”。如果雷歐提斯都可以很容易地組織人民,發(fā)動一場暴動來反對他認為殺死了他父親的國王,那么對于哈姆雷特來說只會更加容易,可理想化的哈姆雷特卻從沒想過依靠群眾的力量。
哈姆雷特在自己的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的現(xiàn)實之間掙扎,因為在他看來復仇本身也是違背人文主義精神的,即便復仇的結果能大快人心,但復仇的過程本身就是犧牲流血、不斷殺戮的過程,人的價值和尊嚴也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被踐踏。他一方面想要釋放自己人性的善,一方面又想完成復仇的使命,打造一個朗朗乾坤的世界。盡管哈姆雷特從出場到死亡都背負著“復仇”這樣的悲劇使命,但從他的言談舉止中,我們依然可以明確感受到,他追求的始終是一個平等、光明、遠離邪惡與陰暗的理想社會。人文主義的核心是“人”和“人性”,但在哈姆雷特所面臨的殘酷現(xiàn)實中,人性是邪惡的,是卑鄙的,是脆弱的,是善變的,王子本人也是孤獨的、憂郁的,王子哈姆雷特最終為自己永恒的信念獻出了生命。
三、哈姆雷特的矛盾性
哈姆雷特身處國家發(fā)展較快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由于內部矛盾和國際角力而不太穩(wěn)定的時代。多元的生活環(huán)境讓哈姆雷特的性格充滿了矛盾。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個既勇敢又懦弱的人。一方面,他是一個勇敢而驕傲的王子。他的父親去世、叔叔篡位,這些事件讓他倍感不安和痛苦。但當國王的鬼魂出現(xiàn)時,哈姆雷特一點也不害怕,勇敢地與其對話;當其殺害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后,被新國王派到英國時(哈姆雷特明知這是個陷阱),他毫無懼色地答應了;在被海盜俘虜,面臨生命危險時,他也面不改色、鎮(zhèn)定自若;特別是在最后中毒快要身亡的那一刻,他也毫不畏懼,而且勇敢地將新國王給殺死,完成了復仇的使命。但在復仇的過程中,他猶豫、不安,沒有做好復仇的心理準備,覺得當時的局勢還不足以支持他大刀闊斧地改變。同時,他又覺得自己承擔不了改造社會的歷史重任,在迷茫中找不到復仇的方法和動機。他反復權衡得失,有多次可以殺死克勞狄斯的機會,但都在他的猶豫不決中錯失了,以致最終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在自己家中的墓地里,擺出死亡后的自己,以此騙過周圍的人,避免困擾。這種逃避行為也表明了哈姆雷特內心深處的懦弱。他身負重任卻躊躇不前,不敢直面現(xiàn)實,只會用裝瘋的方式去揭露真相,想要復仇卻又猶豫再三,懦弱的性格讓他無法掙脫內心的禁錮。
其次,哈姆雷特是一個既溫和又冷酷的人。在故事開始之初,哈姆雷特深受民眾愛戴。他溫文爾雅,是一個謙謙君子,對所有人都以禮相待,一國王子應有的胸襟與謙遜在他身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對待愛人奧菲麗亞,他寫過熱情洋溢的情書,也送過飽含愛意的禮物。可當哈姆雷特經歷一系列巨變踏上了復仇路之后,就變了一副模樣。他明明愛著奧菲麗亞,卻僅因為懷疑,就借裝瘋表現(xiàn)出冷酷而又無情的態(tài)度,與從前判若兩人。此外,他以殘酷的表現(xiàn)和惡毒的言語去威脅自己的母親,痛斥母親水性楊花,不該在父親尸骨未寒之時就輕易地投入兇手的懷抱,一通怒火發(fā)泄讓母親想起來就感到害怕。從本質上來說,這種溫和與殘酷之間的沖突,也是他悲劇命運的寫照。
最后,哈姆雷特有精神矛盾。當哈姆雷特的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他會深陷精神矛盾之中。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遭遇的不公正和對精神上受到的打擊感到難以忍受;另一方面,是因為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過大,現(xiàn)實中罪惡之嚴重而深感痛心。一開始哈姆雷特擁有善良的愛人、慈愛的母親、英雄般的父親,他看到的都是人性的美好。然而一夕之間,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哈姆雷特的世界里,他的叔叔克勞狄斯既是國王,又是仇人;母親既是親人,又有可能是幫兇;奧菲麗亞既是愛人,又是仇敵寵臣的女兒。在哈姆雷特的眼中,沒有什么真正值得他相信、依靠?,F(xiàn)實的丑惡和殘酷使他郁郁寡歡,意志消沉。他決然地否定生活中的一切美好,變得狹隘而偏激。“美麗可以使貞潔變得淫蕩,貞潔卻未必能使美麗受他自己的感化?!薄澳惝敵蹙筒粦撓嘈盼?,因為美德不能熏陶我們罪惡的本性。”從理想的完美到現(xiàn)實的殘酷的巨大反差使他不相信母親和愛人對他的愛,反而嘲弄她們。
他是英雄,但優(yōu)柔寡斷;他深受人民的愛戴,但不肯相信人民的力量;他能夠清楚地感受到封建腐朽勢力的強大,卻止步于重整乾坤的不易;他有著令人欽佩的才能,卻總是郁郁寡歡,猶疑不定。哈姆雷特內在的矛盾性束縛了他的思想和行動,從這一點來看,他悲劇的命運是注定的。
四、結語
哈姆雷特的悲劇帶給讀者的是含淚的思索,他使讀者看到了英雄使命與人性弱點之間與生俱來的沖突,這一沖突最終導致英雄悲劇隕落的結局。哈姆雷特的殞命凸顯了人性存在的價值,憂郁的王子形象在死亡這一刻得到升華,悲劇的力量也在這一刻激烈迸發(fā),最終賦予了這部劇別樣的魅力。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郭靜(1983—),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責任編輯 ?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