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學教材中,新聞作品是一類別具特殊性的課文,旨在引導(dǎo)學生初步了解新聞的內(nèi)涵、形式、特點以及采編過程等方面的內(nèi)容。這些課文和相關(guān)教學,意在培養(yǎng)學生新聞閱讀和寫作方面的基本素養(yǎng)。然而,無論是在文本研究,還是在教學實踐中,新聞類課文的文體特性和其在教育中的價值功用并未得到充分的關(guān)注和突顯。
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新華通訊社共同策劃,由黃強、張廷凱主編的《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的問世恰好彌補了這方面空白。該書為教師在新聞類篇目的教學方面提供了堅實的支撐,拓展了新的視域。本書不僅填補了新聞類課文在教育教學研究中的不足,更為教學實踐注入了新鮮活力,為廣大教育從業(yè)者和學生提供了豐富而有趣的學習資源。
《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全書分為兩冊,一冊精選課本中的新聞作品,原貌呈現(xiàn)不同時代教材的珍貴書影,另一冊則探尋相應(yīng)新聞作品背后的動人故事,提煉經(jīng)典新聞的精神內(nèi)涵。全書覆蓋了不同年代、不同學段的教材課本,包括1950年7月出版的《新編高級小學國語課本》,1958年7月出版的《初級中學課本 語文》,1987年12月出版的《六年制重點中學高中語文(試教本)文化著作選讀》,1994年2月出版的《高中語文實驗課本》,2004年5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2019年8月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 語文》等教材中的38篇新聞作品。
新聞,以其真實性和時效性,記錄時代風貌,定格瞬息感動。本書通過簡潔的文字配套珍貴的影像的呈現(xiàn)WRZ1W6rQaIcCkKjTEunhM5DwSFgDDvLme8Vu0nZMsOQ=形式,貫序歷史長卷中的閃光點。讀者在閱讀新聞的同時,還能看到穿插在文字間的圖片資料:新聞采編人員的現(xiàn)場照片,新聞報道對象的生動影像,偉大歷史時刻的精彩瞬間……從而重新見證華夏精神風采。文字令照片延伸,照片將文字顯化,二者結(jié)合,使得不再具備時效性的歷史新聞能夠更為詳實直觀地再現(xiàn),與新時代背景下的讀者同頻共振??v觀整部《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從20世紀50年代的《開國大典》到60年代的《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70年代《雄偉的人民大會堂》,80年代《“兩彈”元勛鄧稼先》,90年代《領(lǐng)導(dǎo)干部的楷?!追鄙罚俚?000年以來的《世界選擇北京》,這一篇篇新聞經(jīng)典,如同一面面時代的鏡子,照見共和國發(fā)展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事件,對話不同歷史時期的功勛人物及文字背后的采編人員,行走在歷史長河間,經(jīng)歷新中國奮斗七十余年。
在基礎(chǔ)教育教材讀本中,經(jīng)典小說、名家散文、膾炙人口的戲劇和詩歌,其傳承性、影響力在一代代學生讀者的身上得到充分的印證。這些文學經(jīng)典,不僅飽含令讀者興趣盎然的生動的形象和精彩的故事,還蘊藏著值得師生反復(fù)品味的含蓄雋永的語言。而教材中的新聞類作品往往與讀者存在時間的距離,其內(nèi)容和題材也相對“嚴肅”,較難引起青少年讀者的興趣與共鳴,在閱讀和學習中或許會令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墩n文背后的新聞故事》的下冊恰能有效突破這一困局,為新聞類作品教學打開了新的天地。例如被選入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的人物通訊《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這篇新聞本身表現(xiàn)了核心人物的典型事件,《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則添加了“怎樣做好新聞報道”的新視角,為讀者介紹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的素養(yǎng)——不僅在于專業(yè)技能過硬,更在于對采訪對象的真情實感,以及具備義無反顧步入沙漠、大洋、原始森林一探究竟的沖動和勇氣。在講述《“探界者”鐘揚》的采訪和寫作過程時,青年記者葉雨婷回憶了這個“令人忐忑”的工作任務(wù),回憶了采訪過程中無數(shù)個戳人淚點的片段,還介紹了寫好人物通訊的“要訣”——以對待普通人的視角挖掘人物的精神內(nèi)驅(qū)力。不論是優(yōu)秀記者的新聞立場,還是杰出人物的人生選擇,都會通過閱讀,在青少年讀者的心中悄然埋下一顆啟迪人生的種子,為當代青少年讀者帶來深遠的教育意義。
《課文背后的新聞故事》為教師和學生進一步思考提供了有益的材料和導(dǎo)引,著名作家、新聞理論家梁衡先生稱其為“新聞界的一個新地標”。借助這本書,讀者可以聽到有靈魂的故事、讀到有溫度的新聞、感受到時代的脈搏,進而展開尋求教育發(fā)展的旅程,構(gòu)建提升精神品位的家園。希望有閑暇、有愛好、有意愿的老師可以閱讀,開卷有益。
(作者單位:曹帥,北京市朝陽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連中國,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