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锟?/p>
在互聯(lián)網時代到來之前,人們記錄信息、學習知識的主要工具是紙和筆,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在鍵盤上打字記錄信息越來越普遍,信息的載體從紙變成了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盡管如此,紙筆與鍵盤之間的較量并沒有結束,比如,學生、教師、演講者、科學家就經常面對“要手寫,還是要打字”的選擇。
前不久,浙江省金華市的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因生動、形象的手繪“板書”走紅。這位老師名叫呂曉君,她將繪畫融入語文課堂,讓板書有了新“境界”。每次上課,學生們都被呂老師的板書深深吸引,連連贊嘆“好看”,聽課的專注度也更高了。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時代,作為教師的基本功之一的板書逐漸式微,很多課堂上已再難看到板書。呂老師的板書受到學生的喜愛,原因在于,相比于制作模式化的電子課件(PPT),設計、書寫板書是更具個性化的教學技能,涵容了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板書的創(chuàng)造性具體體現(xiàn)為,第一,雖然設計好板書后教師會在不同的班級課堂上反復書寫,但由于教學過程的隨機性,每次書寫的板書總會有不同之處,這也是一個調整、創(chuàng)新的過程,每一次教學都是一次創(chuàng)造性勞動;第二,不同教師設計的板書內容、表現(xiàn)方式、審美風格各異,都能體現(xiàn)出教師的匠心,顯示了每位教師的具體勞動過程,也創(chuàng)造出了個性化的產品。
從教學效果看,教師書寫板書需要時間,在寫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講解引導學生的注意力,還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板書和講解深入教學內容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當然,現(xiàn)在有很多人選擇使用電子課件(文檔)替代板書,這是教師、演講者通過視覺方式展現(xiàn)講課內容的主要方式,它綜合了圖形、剪貼畫、多種字體,還可以插入音頻、視頻,表現(xiàn)形式十分豐富。如果呂老師把她的板書制成電子課件,每一節(jié)課打開課件播放即可,講課就會輕松得多。然而,使用電子課件最大的“遺憾”是簡化了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作板書的過程,也減少了學生觀看、思考的過程和時間,會導致學生注意力下降,教學質量難以有保障。
現(xiàn)在,從小學到高中,學生主要通過手寫完成學業(yè),但是,升入大學之后,大部分學生選擇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記筆記、完成作業(yè),這是因為打字比手寫更快,而且易保存、更美觀。
不過,手寫也有獨特的優(yōu)勢。最近,一項來自挪威的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手寫會刺激復雜的大腦連接,讓大腦編碼新信息并形成記憶。原因在于,手寫時精確控制的手部動作會在大腦中產生促進學習的模式。也就是說,手寫可以提高書寫的準確性,增強書寫者的記憶力。
該研究的組織者招募了36名大學生,用手寫和打字進行對照研究。面對屏幕,他們被要求寫下(手寫)或鍵入(敲擊鍵盤)屏幕上出現(xiàn)的單詞。書寫時,參與者使用數(shù)字筆直接在觸摸屏上手寫草書;打字時,則用一根手指按下鍵盤上的按鍵。同時,研究人員采用高密度腦電圖收集參與者的腦電圖數(shù)據。
結果顯示,當參與者手寫時,不同大腦區(qū)域的連通性會增加,但打字時不會。盡管參與者使用數(shù)字筆進行手寫,但研究人員稱,這與使用鋼筆在紙上書寫并無本質不同。由于形成字母時手指的運動可以促進大腦的連通性,因此研究者推測印刷體書寫也具有與草書書寫類似的學習益處。與此相反,用同一根手指反復敲擊鍵盤的簡單動作對大腦的刺激較小。這也能解釋為何在電腦上學會打字和閱讀的孩子難以區(qū)分彼此鏡像的字母,如b和d,因為他們沒有用自己的大腦和手感受到寫出這些字母是什么感覺。
在一些心理治療過程中,科學家發(fā)現(xiàn),與用鍵盤打字相比,用手寫的方式記錄有壓力的生活經歷,更容易讓人敞開心扉,并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當人們一筆一劃書寫時,大腦中控制情緒的部分就會連通,這與在鍵盤上敲擊一個完全成形的字母有相當大的差別,打字不會讓這些大腦區(qū)域連通起來??茖W家還發(fā)現(xiàn),在測試中,用手寫方式記筆記的學生比用筆記本電腦記錄的學生得分更高。這些學生由于寫得不夠快,無法逐字記錄,不得不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述內容,這使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寫下的內容。此外,手寫也可以提高一個人記憶新信息的能力。手寫可以促進新信息的深度編碼,鍵盤輸入則無法做到這一點。
教師、科學家和演講者用板書的優(yōu)勢也與手寫筆記相似。黑板、粉筆、板書的起源要追溯到11世紀,當時波斯學者比魯尼描述了學校的孩子們在石板上寫字的情景,之后,人們發(fā)明了黑板,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字。今天,有些科學家、教師仍然醉心于在思考、討論及教學中用粉筆在黑板上書寫和畫畫。這樣的情景在電影《美麗心靈》《奧本海默》中都有精妙表現(xiàn),也展現(xiàn)了科學家對板書的“癡情”。
很多數(shù)學家喜歡使用粉筆和黑板,當他們在黑板上推導數(shù)學問題時,往往會涌現(xiàn)出意想不到的新想法。最近,倫敦數(shù)學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手寫是否可以促進思考”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黑板是擺脫困境的最好的工具,當研究人員遇到死胡同時,常常會在黑板上和同事分享問題,在寫板書的過程中,書寫者有時間思考,也會聽到建議,通常能更快地解決問題。此外,黑板是科學家分享知識、觀點的舞臺,聽眾會提出問題,并輪流上前書寫板書、講解。例如,主講人列出一個問題,將討論或辯論的論點寫在黑板上。在討論的過程中,發(fā)言者會接過粉筆寫出想法,粉筆像接力棒一樣,一次次被傳遞下去。因此,書寫板書也是一個集思廣益、共同創(chuàng)作的過程。
基于以上原因,手寫、板書應當與打字和電子課件并存。5歲以下的兒童應多多練習手寫文字,這對他們的大腦發(fā)育至關重要。對于大學生來說,最好以手寫的方式記筆記,以打字的方式寫論文。教師、演講者可以在使用電子課件(文檔)的同時也嘗試設計、書寫板書,在工作中不斷探索、調整,找到更有效的傳遞知識的方式。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