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底的礦產(chǎn)資源和生物資源進行調查和取樣是人類科學家出海的重要工作。在海底采樣很有意義,我想,應該也很有趣。
聽說人類科學家團隊已經(jīng)出發(fā)前往我所在的這片海,我興奮地游到海面,等待著他們到來,一起開啟海底采樣之旅。
坐上潛水器
陽光溫柔地照耀海面,微風輕拂,帶著海水的清新。我向遠處眺望,看到一個大家伙朝這邊駛來,越來越近。待看清它的樣子時,我不禁驚喜地叫出聲來:“海洋科考船來了!”
這艘海洋科考船是“向陽紅09”船,塊頭很大,應該是千噸級的科學考察船。當它行駛到我跟前時,我看到它的A形架用吊纜將一臺載人潛水器吊到海面上,水手躍到載人潛水器上解開吊纜。載人潛水器開始無繩無纜地自由下潛。
我猜想這臺載人潛水器就是人類科學家深潛的神器。我在人類深潛設備展示視頻中見過它,它叫“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稱“蛟龍”號),擁有強大的控制系統(tǒng)、聲學系統(tǒng)、可調壓載系統(tǒng)等,下潛能力強,工作深度可達7000米。它那兩個強大的機械手是人類科學家實施采樣的“利器”,各有多個關節(jié),可以伸縮、旋轉、擺動。
我游到“蛟龍”號旁,看到3位人類科學家坐在載人艙內。載人艙那么小,我怎么加入他們的采樣隊伍呢?
有了!我使出精靈魔法,默念“變小、變小”,幾分鐘后我就變得小小的,得以進入“蛟龍”號載人艙。載人艙的直徑只有2.1米,里面裝備了高清拍攝系統(tǒng)、生命支持系統(tǒng)等復雜的設備。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載著我們下潛,前往采薇海山的西側斜坡。
透過觀察窗,我看到如暴雪般襲來的浮游生物和水母朋友等。坐在“蛟龍”號中觀察海洋和我平時潛游的感覺還真不一樣,我格外興奮。
追蹤生物
下潛到2740多米的時候,人類科學家打開探照燈,一大片白色沉積物進入視野。
“蛟龍”號懸停在離海底6米的地方,人類科學家開始取水樣。取完水樣,“蛟龍”號開始爬坡,人類科學家說,這如同在陸地上開一架小型直升機在山坡上前行。我還沒有去過陸地,得好好體驗這種感覺。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海綿生物,便將“蛟龍”號坐底,采集海綿生物。
“蛟龍”號繼續(xù)爬升。一路上,我又見到了生物朋友,有海參、???。在抓取身體里住著寄居蟹的海葵時,人類科學家著實費了不少勁。第一次抓取時,這種??粼趦蓚€生物采樣箱中間,機械手抓不到,他們試圖用沉積物采樣器推下去再抓,可推不下去。
“試試把‘蛟龍’號往上開,讓它掉下去再抓?!蔽医ㄗh道?!膀札垺碧柾七M器往上開,激得沉積物飛揚,視野中一片“煙霧”。在“煙霧”中,我們一起尋找??吹剿凰鲙У健膀札垺碧柷胺?,出現(xiàn)在顯示屏中央。人類科學家向前追蹤一會兒后,機械手穩(wěn)穩(wěn)地抓住了它,把它放進生物箱。
接下來,人類科學家對追蹤到的各類生物都進行取樣,游速很快的魚和蝦除外。我特別佩服這些人類科學家,趁著休息的間隙,請他們教我操作機械手,準備之后參與取樣。
采集巖石和結核
人類科學家說,這次采樣的重點是玄武巖取樣。在海山剖面,玄武巖可能會“露頭”,他們不停地尋找斷面,用機械手去碰觸,但很多都不是玄武巖。有時候,他們看到比較致密的斷面,猜想應該是玄武巖,想取樣。但它太大了,機械手抓不了。
在2100多米水深處,機械手在一個似乎有玄武巖“露頭”的斷崖處抓起了一塊巖石,人類科學家從機械手抓取的力度感覺到它很堅硬,應該是玄武巖。
來到東太平洋的多金屬結核勘探區(qū),我看到多金屬結核密密麻麻地躺在洋底?!拔覀儾杉瘞最w帶回去吧!”人類科學家說道?!拔襾碓囋??!蔽乙蚕脒^一把采樣的癮。
在人類科學家的指導下,我小心地操作機械手,機械手輕輕觸碰多金屬結核,精準地抓住了一顆圓圓的多金屬結核。隨后,這顆多金屬結核被穩(wěn)穩(wěn)地放進采樣籃。如此這般,我們采集了20多顆多金屬結核。
4個多小時的海底采樣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陪同人類科學家采集了各種樣品,收獲滿滿。之后,“蛟龍”號載著我們駛向海面。
在海面和人類科學家告別后,我準備將這次有趣的采樣經(jīng)歷告訴我的老朋友。我第一個要去拜訪的老朋友是誰呢?我們會經(jīng)歷什么事件?答案下期揭曉。
欄目主持:唐立梅
地質學博士,中國首位兼具大洋深潛與南極科考經(jīng)歷的女科學家。曾被評為“典贊·2020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