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萍
一、教材分析
“How many?”是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本單元以“數量”為中心,設計了有趣的故事和問題,story time是一個單元的核心板塊,它借助生動、有趣的插圖和貼近生活的情節(jié),呈現出單元的重點句型和詞匯,使學生了解本單元的核心主題,對語言材料形成整體感知,在具象化的情境中學習語言知識,并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實踐能力。由此可見,story time是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在“How many?”單元中,story time板塊中的故事場景是Mike的家里,LiuTao、YangLing前來做客,并對Mike收藏的玩具汽車和Helen收藏的貼紙等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幾人圍繞這些物品進行對話,引申出關于物品數量的詞匯和句式。本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thirteen,fourteen,fifteen等詞匯,以及How many...;Do you have ... ;Can I...及其回答sure/yes.同時,本課內容具有很強的應用性,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記住課本中的語言知識,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為他們提供自主表達、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人際交往中去。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對英語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喜歡說英語,有著較強的自我表達動力。因此,在英語課堂上,教師不能只是讓學生被動地聽和看,還要為他們提供自主參與和發(fā)揮的空間,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用英語與同學、教師交流,打造出互動性、開放性的英語課堂,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感。故事對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師要抓好story time板塊,設計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走進本單元的學習情境,以此來激發(fā)他們探索知識的熱情,為后續(xù)的學習內容做好鋪墊。同時,教師不能只是讓學生被動地聽講和觀看,還要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表達自己的想法,構建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和興趣喜好的英語課堂,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語言知識水平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讓學生在理解故事、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學會在生活場景中用英語進行對話交流。
三、教學過程
(一)了解背景,引出故事
教材中story time以故事為載體,插畫豐富,情節(jié)有趣,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著較強的吸引力。但如果教師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學生可能會感到比較突兀,難以很好地理解和感知故事的情境。因此,教師要采用恰當的方法進行鋪墊,如提問、話題討論等,讓學生初步了解故事的大致背景,然后引導學生自然地走進故事情境。在上課開始時,我提出一個問題:“Do you like having friends over?”學生紛紛舉手作答,絕大部分學生給出了肯定的答復,表示自己喜歡朋友到家里來做客。接著,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朋友來做客的模擬情境,讓學生思考自己想要向朋友介紹家中的什么物品,有的學生想要介紹自己收藏的洋娃娃,有的學生想要介紹自己購買的漫畫書等。學生熱烈地討論了起來,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氛圍。這時候,我引出故事內容:“今天,LiuTao和YangLing去Mike家做客了,你想不想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想象一下,他們會說些什么呢?”學生發(fā)散思維,紛紛舉手,提出自己的想法。他們猜想Mike可能會和朋友一起看電視,一起玩玩具,或者看漫畫書等,以下是部分學生的對話:
S1:Welcome to my home,Mike.
S2:Thank you.Your home is beautiful.
S1:Look,this is my dog.
S2:Oh,its so cute.
S1:Do you want to watch TV?
S2:Yes,I do.
提出故事的主題后,我沒有直接帶領學生學習課本內容,而是先讓學生進行猜想和討論,這樣既能夠增強學生對story time板塊內容的好奇心,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語言學習,整體理解
語言知識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文本材料、提升表達能力的必要基礎。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中,教師大多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講解各個詞匯、短語的意思。然而,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學生很難對英語知識形成深刻的記憶和準確的理解。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沒有逐個講解單詞的意思,而是帶領學生走進story time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實現對語言知識的整體理解。
我運用多媒體設備呈現出Mike和Helen的插圖,并提出問題:“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m?”根據之前的鋪墊,學生很快得出了答案:“Mike and Helen are talking about the toys with their friends at home.”接著,我播放教材中配套的動畫視頻,要求學生通過視覺、聽覺來感受故事的場景和內容。小學生大多喜歡看動畫,我通過播放動畫的方式,有效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他們全神貫注地看和聽,很快投入到動畫的情境中去,提升了自身的語感,同時對故事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動畫播放結束后,我為學生留出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他們自主閱讀課本中的story time部分,把不理解的詞匯、句子畫出來,并通過查詞匯表、查字典、與同學討論、詢問教師等方式來解決問題,攻克閱讀中的障礙。
在自主閱讀過程中,許多學生在學習13~19的英文單詞時遇到了困難,認為這些單詞太長,記憶起來很費力。這時候,我引導學生回想3~9的英文單詞,并讓他們思考新舊詞匯之間的聯(lián)系,如數字“4”的英文為four,“14”的英文為fourteen;“7”的英文為seven,“17”的英文為seventeen,即在原來的單詞后面加上了“teen”,先讓學生掌握這些單詞結構的一般規(guī)律,再講解thirteen,fifteen等單詞的特殊結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更加快速、有效地記住了相關詞匯,奠定了語言知識基礎。
閱讀結束后,我再次播放配套動畫視頻,但關閉聲音,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進行配音,并梳理學生配音過程中的問題,包括發(fā)音不標準、表達不流暢、吐字不清晰等,對存在問題的學生給予指導,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
(三)問題引導,激活思維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且具有記得快、忘得也快的特點,難以對課本內容形成深入的理解和記憶。因此,教師需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通過提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加深他們對文本信息的理解,形成更加牢固的長期記憶。我圍繞story time板塊提出了一系列問題:“How many toy cars does Mike have?How many toy cars does Mike have?How many stickers does Helen have?”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課本里,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重新梳理了一遍事情的經過,并從中找出了故事中的關鍵信息。
此外,我還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結合插圖,想象Mike接下來會對LiuTao說什么,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共同思考和討論,對這個故事進行補充和拓展。以下是部分學生的作答。
S1:Do you like toy cars?We can play together.
S2:Do you want to listen to music?
S3:If you like a toy car,I can give you one.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作答。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表達,提升了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鍛煉了語言邏輯思維。在設計本課問題時,我主要從兩個角度考慮,一是向內挖掘,深化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二是向外拓展,進一步豐富英語課堂的內容,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四)學生討論,個性表達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使學生能夠使用所學語言進行真實的交流。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而語言是人們用于溝通的工具,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被動地看和聽,很容易造成“啞巴英語”的現象,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多留出自一些自主表達的空間,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使他們感受英語表達的樂趣,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經過剛才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已經較為牢固地掌握了本課的語言知識,于是,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假如同學去你家里玩,你們會怎樣交流?”指導學生兩兩一組進行討論,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用英語交談,但不能照搬課本中的內容,而是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真實的想法。一組學生的對話如下:
S1: Welcome to my home.
S1: Please sit down. Ill get a glass of water for you.
S2: Thank you.
S1:Do you want to see my toys?
S2:Yes,I do.Lets play together.
英語是一門生活化的課程,所以我將story time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引發(fā)學生對自身生活的聯(lián)想,讓他們運用英語進行對話交流,從而提升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深化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交流過程中,許多學生想要描述一些事物,但又不知道對應的英文單詞是什么,所以紛紛向我詢問,我耐心地為學生講解,如芭比娃娃的英文是Barbie doll,漫畫書的英文是Comic book,糖果的英文是candy。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表現出了高漲的學習熱情,積極開口表達,不僅能夠熟練地運用所學的單詞和句式,還積累了許多課本沒學過的單詞。
(五)情景表演,深入體會
相比于理論講解的教學方式,情景表演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能夠帶給學生直觀、深刻的體驗,使他們對課本中的故事形成更深刻的認識,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最后,我組織學生開展情景表演活動,鼓勵學生毛遂自薦,分別扮演story time中的Mike、LiuTao、YangLing等角色,盡可能標準、流暢、自然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同時還要加上合適的語氣和肢體動作,把這個故事生動地演繹出來。其他學生則要認真觀看表演,找出小演員們出錯的地方,并予以糾正。
在表演過程中,由于緊張、對故事記憶不牢固等原因,有的學生出現了忘詞的情況,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做,這時,我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引導:“Helen, why dont you show Lingyang your stickers?”幫助學生回憶課本中的故事內容,確保表演順利地推進。通過表演活動,學生對story time中的故事情節(jié)、語言知識形成了深刻的印象,同時感受到了英語交流的樂趣。
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迫不及待地想要參加表演,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無法為所有學生提供上臺表演的機會。于是,我布置了一份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自由結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合作表演練習,并建議家長把孩子們的表演過程錄制下來,發(fā)到班級群中,教師和家長一起觀看和評價,欣賞孩子們的學習成果。同時,我也將家長的評語整理出來,反饋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家長的贊賞和認可,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學習動力。
四、教學效果
(一)激發(fā)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在很多小學生的眼中,英語是一門難度較大的課程。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話題討論的方式進行討論,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緩解了學生的畏難心理,然后通過播放動畫的方式,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帶領學生走進故事情境,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使他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學習活動中來。
(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與思考能力
在本堂課中,我沒有逐字逐句地分析story time中的對話內容,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閱讀,以此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同時,我十分注重對學生閱讀過程的指導,通過提問的方式,為他們指引閱讀的方法,幫助他們抓住story time中的關鍵信息,加深了他們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三)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用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為學生留出了大量“說英語”的時間,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圍繞故事主題進行討論和猜測,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和對話訓練,最后開展情景表演活動,讓學生走上講臺表演故事,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提升了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讓學生變得會說、敢說、愛說,增強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采菱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