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晚唐詩人胡曾的詠史詩為主要對象,對用韻字進行考察,系聯(lián)韻字、歸納韻部、統(tǒng)計次數(shù),將其所用韻腳字歸為二十三個韻部,其中陰聲韻十一部、陽聲韻十二部。分韻攝整理,探求用韻情況及規(guī)律,對晚唐時期湖南地方的語音做進一步了解。
[關(guān) 鍵 詞] 胡曾;詠史詩;晚唐音韻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明清文獻所輯‘南音’、‘北音’研究”(19BYY144)的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唐代詩文用韻研究已有大量成果:共時特征和歷時演變,如王力《南北朝詩人用韻考》;斷代用韻系統(tǒng)歸納,如陳素貞《初唐四杰用韻考》;個人詩作用韻研究,如林仲湘《杜牧詩文用韻考》。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展現(xiàn)唐代的實際語音面貌;耿志堅《唐代近體詩用韻之研究》研究有唐一朝的詩人用韻;儲泰松《唐五代關(guān)中方音研究》通過統(tǒng)計失律詩歌在拗救位置上的四聲分布研究關(guān)中方音;李蕊《唐代近體詩用韻之研究》揭示與《廣韻》所標“獨用”“同用”不同之處。[1]259
關(guān)于胡曾的詠史詩,研究多傾向于和同時代詠史詩進行比較,評價文學性價值[1],如姜燕《胡曾與〈詠史詩〉》[2]。音韻方面,鄭艷華《唐代湖南詩人用韻研究》分析了晚唐湖南詩人的用韻特點[3]。
二、韻例統(tǒng)計與韻部歸納
本文將胡曾的150首詠史詩用韻字歸納為23個韻部,其中陰聲韻11部、陽聲韻12部。
(一)陰聲韻
1.戈歌部
《廣韻》戈歌同用,胡曾150首詠史詩中4首韻腳為戈歌部,且皆為戈歌互葉,當屬同用。
戈歌同用:《沛公》押“戈戈多歌歌歌”,《銅雀臺》押“波戈歌歌娥歌”,《金義嶺》押“波戈多歌河歌”,《昆陽》押“和戈多歌歌歌”。
2.麻部
《廣韻》麻韻獨用,此處7個韻段中麻韻獨押有6次。麻韻與佳韻混押1次。
麻韻獨用:《章華臺》押“華麻奢麻家麻”,《虞坂》押“斜麻花麻車麻”。
麻佳混用:《陳宮》押“涯佳奢麻花麻”。
黃炳輝曾討論“涯”的韻部歸屬?!把摹痹凇稄V韻》中有兩讀:五佳切佳韻,魚羈切支韻?!都崱吩黾恿伺<忧新轫?。 “涯”大量押入麻韻的現(xiàn)象是從中唐開始的,晚唐、五代至宋代,“涯”用韻都是以和麻韻字相押為主,晚唐“涯”的實際語音已歸入麻韻。[4]14
《廣韻》“車”有兩讀:九魚切魚韻,尺遮切麻韻。晚唐的麻部仍是隋至中唐時期的麻部,未分化成家麻、車遮兩部,胡曾詠史詩“車”皆押麻部,可見“車”在唐代主要讀麻韻。從中古音韻地位來看,“奢”“車”是開口三等,“家”是開口二等,“花”是合口二等,屬同一攝內(nèi)不同等、開合口的通押。結(jié)合語音史韻母分析,“奢”“車”讀[ia],“家”讀 [a],“花”讀 [ua],體現(xiàn)了中古音二三等字共主元音的特點。
3.虞模部
《廣韻》虞模同用,此處胡曾三首詠史詩皆為虞模同用。
虞模同用:《云云亭》押“晡模無虞數(shù)虞夫虞”,《五湖》押“湖模隅虞無虞”,《河梁》押“都模胡模于虞”。
4.魚部
《廣韻》魚部獨用。
魚部獨用:《圯橋》押“初魚書魚”、《吳宮》押“余魚墟魚胥魚”、《東門》押“廬魚疏魚居魚”。
胡曾的詠史詩嚴格沿襲《廣韻》的規(guī)定。遇攝各部古體詩魚和虞模之間雖有通押,但界限明顯,基本上魚獨用,虞模同用,魚模不直接通押。遇攝上去聲韻通押較多。近體詩同古體詩,界限更加明顯,與《廣韻》規(guī)定相同。[5]95
5.齊部
《廣韻》齊部獨用。
齊部獨用:《隴西》押“西齊齊齊泥齊”,《摩笄山》押“低齊笄齊啼齊”,《檀溪》押“齊齊溪齊堤齊”,《會稽山》押“棲齊稽齊鯢齊”。
6.咍灰部
《廣韻》咍灰同用。
咍灰同用:《汴水》押“開咍來咍回灰”,《東晉》押“嵬灰雷灰來咍”,《東?!费骸芭_咍回灰萊咍”,《姑蘇臺》押“才咍醅灰來咍”。
7.支脂之微部
《廣韻》支脂之同用,微獨用。
支韻獨用:《下第》押“兒支枝支”。
支脂之同用:《田橫墓》押“歧支時之其之”,《漢中》押“湄脂基之時之”,《昆明池》押“師脂池支疲支”,《垓下》押“隳支騅脂姬之”。
微韻獨用:《上蔡》押“肥微歸微衣微”。
支脂之與微通押:《骕骦陂》押“陂支機微歸微”,《長安》押“歸微旗之夷脂”,《洛陽》押“機微時之知支”。
“肥”“歸”“衣”皆為微韻,說明晚唐三字同音。隋至中唐的脂、微兩部到了晚唐時期合并為一部,音值是[i];到了宋代,齊稽與脂微合并為支齊部,主要元音仍是[i],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在現(xiàn)代粵方言中,“肥”讀為[fi],與“衣”[i]同韻,說明現(xiàn)代粵方言保留了中古時期的讀音。
8.蕭宵部
《廣韻》蕭宵同用,此處蕭宵同用一次,宵獨用一次,蕭無獨用,蕭宵當為同用。
蕭宵同用:《彭澤》押“僚蕭條蕭腰宵”。
宵獨用:《青?!费骸罢邢溝N宵”。
9.肴部
《廣韻》肴獨用。
肴部獨用:《召陵》押“郊肴哮肴茅肴”。
10.豪部
《廣韻》豪獨用。
豪獨用:《軹道》押“旄豪濤豪高豪”,《瀘水》押“毛豪高豪勞豪”。
豪肴獨用,蕭宵同用。隋至中唐的用韻已經(jīng)是豪袍獨立、肴包獨立、蕭宵合部的狀態(tài),此處用韻與《廣韻》《切韻》的要求相一致。
11.尤侯部
《廣韻》尤侯幽同用。
尤侯同用:《金谷園》押“樓侯流尤愁尤”,《朝歌》押“流尤仇尤頭侯”,《箕山》押“秋尤頭侯由尤”。
尤侯與嘯通押:《渭濱》押“流尤釣嘯頭侯”。
(二)陽聲韻
1.侵部
《廣韻》侵獨用。
侵獨用:《杜郵》押“侵侵深侵沉侵”,《豫讓橋》押“深侵今侵心侵”。
2.仙先部
《廣韻》仙先同用,此處仙先同用的詩有五首。
仙先同用:《居延》押“天先延仙年先”,《黃金臺》押“然先賢仙天仙”。
先獨用:《馬陵》押“天先前先年先”。
3.元部
《廣韻》元部與魂痕部同用,但胡曾詠史詩并未體現(xiàn)。王力認為晚唐元部與魂痕分離:“中唐的元部到晚唐分化了。元韻轉(zhuǎn)入了元仙,與先仙合并?;旰郦毩⒊刹?。”
元獨用:《銅柱》:“垣元原元冤元”
4.山刪部
《廣韻》山刪同用。
山刪同用:《蒼梧》押“還刪間山山山”,《玉門關(guān)》押“山山閑山關(guān)刪”。
山獨用:《廣武山》押“艱山山山”。
5.寒部
《廣韻》寒桓同用,此處只有寒韻獨用。
寒獨用:《阿房宮》與《鄧城》皆押“干寒安寒難寒”。
6.真諄文部
《廣韻》真諄臻同用,文韻獨用。
真獨用:《商郊》押“新真榛真人真”,《八公山》押“秦真晨真人真”。
文獨用:《夷陵》押“云文焚文君文”,《霸陵》押“云文群文軍文”。
真諄同用:《邯鄲》押“春諄塵真人真”,《平城》押“塵真親真春諄”,《峴山》押“臣真春諄人真”。
真文同用:《滎陽》押“伸真焚文文文”。
真痕混用:《武陵溪》押“根痕新真人真”。
晚唐五代真文合部,和魂痕對立,由于此處真痕相押僅《武陵溪》一例且借韻,可能是音近相借,也可能是湖南方音的表現(xiàn)。
7.魂痕部
《廣韻》元魂痕同用。
魂獨用:《夷門》押“昏魂存魂門魂”。
魂痕同用:《金牛驛》押“門魂坤魂吞痕”。
漢語語音史真文、魂痕對立,胡曾用韻符合其演變規(guī)律。
8.唐陽部
《廣韻》唐陽同用,此處唐陽同用與陽韻獨用各占50%。
唐陽同用:《柏舉》押“茫唐傍唐王陽”,《李陵臺》押“疆陽荒唐鄉(xiāng)陽”,《成都》押“王陽荒唐亡陽”,《關(guān)西》押“邙唐涼陽長陽”。
陽獨用:《西園》押“央陽涼陽鄉(xiāng)陽”,《瑤池》押“王陽漿陽亡陽”,《漢江》押“長陽楊陽王陽”。
9.江部
江獨用:《濡須橋》押“降江雙江江江”。
10.蒸登部
《廣韻》蒸登同用。
蒸登同用:《房陵》押“陵蒸增登升登”,《七里灘》押“層登陵蒸登登”。
蒸獨用:《滹沱河》押“興蒸陵蒸冰蒸”。
11.庚耕清青部
《廣韻》庚耕清同用,青部獨用。
庚耕清兩兩相葉:《易水》押“生庚卿庚聲清”,《烏江》押“傾清聲清兵庚”,《白帝城》押“傾清城清爭耕”。
庚耕清三韻混用:《首陽山》押“爭耕兵庚名清”。
青獨用:《洞庭》押“庭青腥青青青”,《沙丘》押“停青經(jīng)青腥青”。
庚清青通押:《細柳營》押“征清兵庚令青營清”。
晚唐時期清部、青部合流,胡曾的《細柳營》亦有所體現(xiàn),在此將庚耕清青歸為一部。
12.東鐘部
《廣韻》東部獨用,鐘冬同用。
東獨用:《大澤》押“通東紅東中東”,《蘭臺宮》押“空東中東風東”。
鐘獨用:《延平津》押“溶鐘重鐘龍鐘”,《四皓廟》押“松鐘蹤鐘重鐘”。
東鐘混押:《葛陂》押“中東龍鐘逢鐘”,《陽臺》押“空東蹤鐘重鐘”,《東山》押“龍鐘空東風東”,《咸陽》押“兇鐘空東宮東”。
東鐘混押體現(xiàn)了東冬鐘三韻合流。周祖謨將東、冬、鐘歸并為東部,應是唐時期北方通語呈現(xiàn)的情況。因此,東冬鐘三韻的合流不僅是唐代北方通語的表現(xiàn),還是南方部分地區(qū)的語音實況。[6]323
三、結(jié)束語
胡曾詠史詩基本上嚴格遵守官韻,個別不符合《廣韻》規(guī)定的韻例,反映了語音變化造成的韻母歸并現(xiàn)象。如麻韻與佳韻混押,虞模部同用、魚部獨用,真韻與魂韻相押。“然而語音隨時轉(zhuǎn)移,迭有更變,文人抒寫情性,發(fā)為歌詠,無庸與韻書盡合,故研究唐宋兩代語音,不可只談韻書而忽略實際語音材料?!盵7]1
參考文獻:
[1]趙烈安.晚唐詩人胡曾生平簡歷構(gòu)擬[J].邵陽師專學報,1994(1):30-36.
[2]姜燕.胡曾與《詠史詩》[J].黑河學院學報,2020(3):172-174.
[3]李蕊.唐代近體詩用韻研究[J].勵耘語言學刊,2018(1):259-269.
[4]鄭艷華.唐代湖南詩人用韻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14.
[5]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95.
[6]周祖漠.周祖漠學術(shù)論著自選集[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3:323.
[7]姚穎.《全唐文》用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1.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