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玲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怎樣才能真正讓減負增效的目的落到實處,既能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又能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明顯提高學習質量,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能,除構建高效課堂外,高質量地完成作業(y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作業(yè)設計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已成為教學改革中的熱點探討話題。文章針對新高考命題特點及傳統(tǒng)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大單元作業(yè)設計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大單元作業(yè);核心素養(yǎng);高中生物
一、新高考的命題特點
新高考命題突出對新課標與新教材內容的準確把握,注重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程度;尊重科學和科學史,考查學生對教材中相關內容的理解;注重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考查學科核心素養(yǎng);注重實踐應用,關注社會實際問題,重視在解決問題中考查關鍵能力,如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科學探究、歸納概括、演繹推理等。
二、高中生物傳統(tǒng)作業(yè)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yè)形式和內容單一
部分教師的作業(yè)形式通常為書面作業(yè),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模式中,缺少探究性和研究性,沒有讓學生充分將所學知識用于生產和生活實際,導致學生缺乏動手操作能力、概括歸納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綜合運用能力等關鍵能力,與提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相背離。
(二)作業(yè)缺乏層次性
一些教師布置作業(yè)時往往一刀切,為全體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yè),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水平,使得優(yōu)秀學生感覺難度低,沒有挑戰(zhàn)性;層次低的學生感覺難度高,難以完成,從而出現(xiàn)抄作業(yè)的現(xiàn)象。
(三)作業(yè)量大,考點針對性不強
部分教師沒有按照重點知識,點對點開展針對性練習,“題海戰(zhàn)術”往往導致學生作業(yè)負擔過重,作業(yè)完成效果差,不能達到鞏固課堂知識的目的。
在生物教學中,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作業(yè)設計,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質量,淡化機械記憶,避免盲目刷題,強調知識獲取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思維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不僅關注學生是否“學會”,更關注學生是否“會學”,助力“雙減”政策落地的同時對接新高考。教師要布置少而精、多樣化、有層次的作業(yè),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注重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核心素養(yǎng)。
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生物大單元作業(yè)設計策略
大單元作業(yè)內容聚焦大概念,注重主干知識和大概念的掌握,為此,單元作業(yè)可以包括整合提升作業(yè)、基礎性練習、探究性作業(yè)、研究性學習四部分。
整合提升作業(yè)注重建構知識體系和易混易錯辨析。基礎性練習注重夯實基礎和思維拓展提升,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基礎達標針對參加合格考的學生,點對點落實,鞏固基礎知識,提升學科素養(yǎng);思維拓展提升針對參加等級考的學生,實現(xiàn)重點知識,重點題型的針對性練習,提升綜合運用能力。探究性作業(yè)引導學生對教材實驗、習題中的實驗進行探究、創(chuàng)新和拓展,從而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開展調查和資料收集,對資料進行加工,對問題進行辨析、評價、批判性思考,撰寫研究報告,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升社會責任。
(一)整合提升,深度理解核心概念
教師系統(tǒng)地梳理知識點,整合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構建知識體系,才能讓學生深度理解核心概念,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名詞性概念、結論性語句,理解生物學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熟練掌握生物學基本實驗的原理和方法。
1. 突出主干知識,構建知識體系。教師通過構建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歸納、整理能力,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把掌握的知識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提高解題能力,這也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鍛煉。在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構建思維導圖,課堂上展示,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教師點撥,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
2. 突出重點知識,加深概念理解。教師要并用多種歸納方法,對知識進行加工,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整理零碎的知識,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如在學習細胞呼吸時,運用比較整理法,做如下表格(見表1):
在學習中,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及染色體變異的比較等也可以用表格整理,這種方法適合于相互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知識或比較復雜的原理和步驟等。
3. 突破難點,辨析易混易錯知識點。學會辨析易混易錯知識點,是理解生物學知識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每節(jié)課最后5分鐘,教師可以設置快問快答,題型為判斷題和易混易錯辨析,組織小組合作,組間競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其輕松理解基礎知識,并引導學生課下進行總結。
如“生物的進化”這一單元,教師帶領學生總結以下易混易錯的知識點:
(1)有關隔離、物種形成與進化關系的3個易混點:物種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經(jīng)過地理隔離,如多倍體的產生;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物種的形成,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這種變化可大可小,不一定會突破物種的界限,即生物進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種,新物種一旦形成,則說明生物肯定進化了;物種形成與隔離的關系,物種的形成不一定要經(jīng)過地理隔離,但必須經(jīng)過生殖隔離。
(2)有關“新物種”的2個易混點:與原物種間已形成生殖隔離(不能雜交或能雜交但后代不育);物種必須是可育的,如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均不可稱“物種”,因為它們均是“不育”的,而四倍體西瓜相對二倍體西瓜則是“新物種”,因為它與二倍體西瓜雜交產生的子代(三倍體西瓜)不育,意味著二者間已產生生殖隔離。
(二)強化基礎性練習,形成生命觀念
1. 基礎達標訓練。基礎達標訓練針對合格考的學生,對點落實,鞏固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同時注重針對性、小卷化、定時、定量,實現(xiàn)重點知識、重點題型針對性練習,解決學生盲目刷題、學習效率低的問題,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逐步夯實基礎。
例如,教學《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基因突變概念、原因、特點、意義,考查生命觀念。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鐮狀細胞貧血的資料,考查該病形成的原因,通過對鐮狀細胞貧血實例的分析,嘗試讓學生建構基因突變的概念、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基因突變的意義等知識,并設置針對性習題,讓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觀。
2. 思維拓展提升。思維拓展提升針對等級考的學生,實現(xiàn)重點知識、重點題型的針對性練習,提升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做到突破疑難點,辨析易混易錯,講練結合,新題型各個擊破,重點題型全面訓練,如概念圖、坐標圖、信息題、實驗題、實際應用題等。教師通過題型專項訓練,提高學生識別圖形、分析圖形及繪制圖形的能力,達到“能用文字、圖表、圖解等形式闡述生物學事實、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等”的要求。
(三)設計探究性作業(yè),注重科學探究能力
實驗與探究、創(chuàng)新與應用結合也是新高考命題的特點。生物實驗是學生運用學科知識,獲得基本技能,發(fā)展思維方法的重要載體,是思維品質發(fā)展、實踐能力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良好途徑。
探究性作業(yè)注重創(chuàng)設新情境,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引導學生對教材實驗、科學史中的經(jīng)典實驗、考題中遇到的實驗進行探究、創(chuàng)新、改進和拓展,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首先要吃透教材實驗,充分理解教材經(jīng)典實驗的原理、實驗材料選擇的合理性、實驗的方法步驟和具體操作流程,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實驗的觀察指標,得出結論的依據(jù)等。在此基礎上,學生不僅要做實驗,更要多角度考慮實驗,從而增強對實驗原理的深入理解。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新問題,開展探究活動,運用滲透裝置探究酶的專一性。如某生物興趣小組通過滲透作用探究酶的特性,設置如圖1所示的U形管裝置,中間是半透膜(只允許水分子和單糖通過),兩側各加入等量的0.1mol/L的蔗糖。如果再向左右兩側分別加入等量且少量的蔗糖酶和淀粉酶,一段時間后,U形管內液面的變化及所體現(xiàn)出來的酶的特性是()。
A. 左側液面先升后降最后不變,酶具有專一性
B. 兩側液面不變,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
C. 右側液面先升后降最后不變,酶具有專一性
D. 右側液面先升后降最后不變,酶具有高效性
針對本題實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到實驗室進行驗證,進而加深對本題的理解,也可以繼續(xù)做以下探究:半透膜兩側加入等量的相同濃度的不同底物,再向左右兩側分別加入等量且少量的同種酶,觀察液面變化,來探究酶的專一性。
(四)引導研究性學習,提升社會責任意識
新高考命題更加重視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注重讓學生把所學的生物學知識應用于具體生活中,能夠辨別偽科學,向親朋好友傳播科學的生物學知識,并且應用于生產實踐,促使學生密切關注和積極參與相關生物學議題的討論,提升社會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的滲透應在日常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需要教師和學生長期的努力。研究性學習主要是讓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如生物學最新研究成果、近幾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方面的問題、目前正在危害人們健康的相關疾病、臨床上的新突破、環(huán)境保護和生物安全等,讓學生積極投身生態(tài)文明建設,宣傳和踐行健康生活理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感興趣的生物學問題進行調查并收集相關資料,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加工,對問題進行辨析、評價、批判性思考,助力學生將這些情境與課本知識相聯(lián)系,最后形成研究性學習報告,從而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綜合遷移運用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生物技術進展,了解基因組編輯技術的研究進展,了解生活中怎樣才能遠離致癌因子,關注什么是“精準醫(yī)療”,了解基因檢測的利與弊,關注現(xiàn)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要符合倫理道德觀念;教學基因通常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時,引導學生根據(jù)DNA的特異性與多樣性,了解DNA指紋技術的實踐應用,如在刑偵領域,城市交通路口啟用人臉識別技術等,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實踐中;教學人類遺傳病時,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遺傳病的檢測和預防手段,關注遺傳病給社會及家人帶來的危害,做好人類遺傳病預防的宣傳工作,認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珍愛生命;教學細胞癌變時,引導學生分析細胞癌變產生的原因,從而遠離致癌因子,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傊?,教師要注重知識與社會的聯(lián)系,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教師可以通過大單元作業(yè)設計,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轉變?yōu)榉e極、活潑、創(chuàng)新的探究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歸納總結,設計表格,辨析易混易錯知識等多種形式,初步形成生命觀念;引導學生通過構建思維導圖,構建模型等方式,提升科學思維能力;開展點對點綜合練習,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實驗探究,強化對學生思維拓展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提升社會責任感。
*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學會2022年度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雙減背景下高中生物學科作業(yè)設計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課題編號:kt202203172104300707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晶晶. 優(yōu)化高中生物作業(yè)設計的策略分析[J]. 中學生物教學,2017(16):22.
[2]閆白洋,王穎,唐夢蕓. 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單元作業(yè)設計:以“生物工程”單元為例[J]. 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9(Z2):71-75.
[3]陳溫宇. 高中生物作業(yè)設計有效策略的思考[J]. 新課程:下,2016(01):184.
(責任編輯:廖?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