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凌飛 唐梅 冉家榮
摘要 育種是作物生產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園藝作物育種學也是園藝專業(yè)本科生的必修課之一。傳統(tǒng)的園藝作物育種學教學模式存在著學生主動學習意識較弱、知識掌握牢固度不高、授課方式單一、考核方式簡單化等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果不夠理想。近年來,筆者所在教學團隊通過明確課程要求、融入思政元素、梳理和拓展授課內容、轉變授課方式以及豐富考核機制等途徑,開展探究式教學實踐,提升了園藝作物育種學(雙語)教學效果,整體教學質量、學生的滿意度和專業(yè)認知度得到有效提高,這也為雙語類課程的開展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園藝作物育種學;探究式;課堂教學;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10-0270-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0.05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xploratory Teaching Mode for the Course of Horticultural Crop Breeding (Bilingual)
SHANGGUAN Ling-fei, TANG Mei, RAN Jia-ro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 Breeding is a pivotal aspect of crop production, and Horticultural Crop Breeding,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horticulture students, often faces challenges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se challenges include students limited active learning, inadequate knowledge acquisition, monotonous teaching approach, and simplistic evaluation methods, which hinder optimal enthusiasm and learning outcom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authors teaching team has implemented innov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By refining course objectives, incorpo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broadening the curriculum, diversifying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nd enhancing assessment frameworks, they hav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orticultural Crop Breeding (Bilingual) course. This, in turn, has led to improved overall teaching quality, higher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greater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The successful practices serve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ourses.
Key words Horticultural crop breeding;Exploratory;Classroom teaching;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基金項目 2021年南京農業(yè)大學專業(yè)建設研究教改專項(2021ZY13);2021年南京農業(yè)大學院級教改項目(2021YYJG05)。
作者簡介 上官凌飛(1986—),男,安徽黟縣人,教授,從事果樹教學與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6-08
園藝是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生態(tài)宜居和膳食營養(yǎng)的重要保障,育種是園藝產業(yè)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1999年,國家將原有的二級學科辦學的果樹專業(yè)、蔬菜專業(yè)和觀賞園藝專業(yè)合并為新的一級學科辦學的園藝專業(yè)[1]。自此,園藝作物育種學成為園藝專業(yè)本科生的必修課之一。本門課程的理論性知識較為抽象,理解難度較高,是一門集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于一身的課程。因此,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改革與實踐,關系到整個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2]。該課程重點介紹園藝作物種質資源及引種、選種、雜交育種、誘變育種、抗逆育種、品質育種、生物技術育種、良種繁育等方面基本原理與技術。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能夠在掌握遺傳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認識到園藝作物種質資源重要性,掌握種質資源搜集、保存研究及開發(fā)利用的方法,和園藝植物各種育種途徑與良種繁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并能夠根據育種需要,選擇合適的育種資源,采用合理的育種途徑和方法進行園藝植物新品種的選育。
1 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作物育種學教學團隊
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作物育種學教學團隊成立于2000年,根據授課特點分為中文班和雙語班2個平行教學班級。20年間該團隊已經形成了一支知識結構合理、年齡結構老中青結合層次連續(xù)、師資配置優(yōu)化,教學經驗豐富、并具有蓬勃朝氣的教學隊伍[3]。該團隊對課程建設進行了深入思考[4],曾獲評江蘇省優(yōu)秀教學團隊(2010年),課程先后入選國家精品課程(2008年)、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2009年)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016年)。其中,園藝作物育種學(雙語)實行小班化教學,授課選用全英文教材和配套的中文教材;內容講授以英文為主,對主要概念與名詞配以中文解釋。筆者自2015年加入園藝作物育種學(雙語)課程教學團隊至今,針對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問題開展了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 園藝作物育種學(雙語)課程教學以往存在的問題
從近幾年的畢業(yè)生質量情況來看,園藝學專業(yè)畢業(yè)生普遍存在著專業(yè)水平下降的問題,難以達到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5]。通過本院課堂調研和兄弟院校同類課程調研的情況來看,主要存在學生主動學習意識較弱、學生知識掌握牢固度不高、老師授課方式較為單一、課程考核形式比較簡單等問題。
2.1 學生主動學習意識較弱
在前幾年的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學生在上課前很少對該課程的知識進行課前預習,課后也幾乎沒有主動查閱文獻、深入學習的習慣,主動學習意識較弱,對本課程的學習熱情不高,學習內容也只停留在知識表面,思想層面的思考較少,在課程學習中獲得精神價值和思政文化較少;面對課堂提問時,部分學生不能回答出主要知識點,學習態(tài)度不夠認真,對園藝植物育種學重視程度不高;學生們早已習慣于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再對這些知識進行簡單、枯燥、機械的背誦,以此應付期末考試。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意識、積極性和主動思考性變差,而育種學作為一門相對晦澀、枯燥、難懂且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想要深入了解并吃透掌握就需要學生主動地學習理論知識并積極參與相關實踐,帶著問題尋找答案,在探索園藝植物育種奧秘的同時思考和體會其中蘊涵的隱性價值[6]。
2.2 學生知識掌握牢固度不高
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背誦進行短時記憶或被動記憶,也沒有良好的預習和復習習慣,加上部分學生對英文內容有一些抵觸情緒,從而對該課程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牢固度不高。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將前后章節(jié)的知識和內容進行串聯(lián)式學習,沒有通過實際案例來深入育種相關技術原理的理解,對整個園藝作物育種學知識的連貫性理解較差,未形成全面且清晰的知識體系。
2.3 教師授課方式較為單一
目前在高校教學中,部分教師授課方式較為單一,常習慣于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沒有或較少進行討論式教學,對互聯(lián)網和多媒體資源的利用也不充分,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參與度不高,精神不集中。教師上課時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收知識效率低下,進而無法保證較高的教學質量。園藝植物育種學這門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面廣、專業(yè)性較強,所要傳授給學生的內容較多,如果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采用“填鴨式”“滿堂灌”“注入式”等教學方式,就會產生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不清晰、學生對知識點模糊、課堂沒有學習氛圍、師生之間沒有交流等問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也達不到教學的目的[7]。
2.4 課程考核形式比較簡單
從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來看,多以學生的成績?yōu)橹饕u價對象,忽略了教學過程中的評價,簡單而粗暴。這種成績導向的評價方式下,絕大多數學生基本上都失去了對課程的興趣,只是采取考前突擊背誦對知識進行短暫記憶,考后很快忘記,根本不能很好理解和吸收專業(yè)知識[8]。這種傳統(tǒng)的考核形式存在的問題可以細化為2個方面:第一,考核結構和內容比較單一,結構上往往只注重學習結果而忽略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效果如何常取決于期末成績,導致學生只在考試前關注知識內容及重點,而忽視了平時的理論學習和思想表現(xiàn)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內容上少有契合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的開放性問題,多以育種原理等的客觀性試題為主,難以使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利于發(fā)散學生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第二,知與行的教學統(tǒng)一難以在考試成績中得到體現(xiàn),只能反映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不能體顯學生是否能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且內化為思想表現(xiàn)[9]。因此,我們需要有科學綜合的指標來反映課堂教學質量的效果,用多元化且科學綜合的考核方式進行教學評價,對教學成果進行合理的評估。
3 園藝作物育種學(雙語)課程改革措施
針對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學生和教師2個角度、5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3.1 明確課程要求
在開課時,向學生明確本門課程的教學要求和考核方式,以使學生對此有清晰的了解和對后續(xù)課程學習的認真態(tài)度。同時,設置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環(huán)節(jié),如對班上的同學進行分組,每節(jié)課最后5 min會進行章節(jié)回顧,布置一個課后討論題,依次安排各組同學根據題目進行準備,在下次上課時,學生通過PPT進行匯報或演講,并由學生和老師進行提問、打分和總結。從課程一開始就使學生明確本學期園藝作物育種學(雙語)課程的具體要求,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
3.2 融入思政元素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核心,一直以來都頗受黨和國家以及教育人士的重視[10-12]。園藝植物育種學作為一門覆蓋面廣,涉及學科多且跨世紀的園藝專業(yè)核心課程,其中蘊涵了許多思政元素及資源可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多元化、探究式等教學方法,將愛國主義教育、文化自信、中國精神、人生價值和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注入教學當中,實現(xiàn)“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引領”的同步提升[10]。
例如:講授“園藝植物育種學的任務和內容”時,可以融入我國是世界園林之母的歷史地位和豐富的種質資源,激起同學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同時,也客觀分析現(xiàn)狀,認清現(xiàn)實短板與“卡脖子”領域,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服務祖國園藝產業(yè)的決心、喚醒學生內心的使命感、促進學生努力學習育種學課程,實現(xiàn)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雙向同行。講授“種質資源”和“引種”時,引導同學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tǒng)治理”理念;講授“新品種的審定保護與繁育推廣”時,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及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和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意識。
除此之外,在整個課程教學中還應該設立育種學科技前沿知識專題會,并穿插典型的我國著名園藝育種家的思政案例講解[10-11](表1),以此增加學生愛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指引學生們奮發(fā)進取,學習和傳承前輩們的科學精神,凝聚邁向園藝育種學更高舞臺的力量,為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科學進步和技術創(chuàng)新注入新鮮紅色血液。
3.3 梳理和拓展授課內容
為解決學生知識掌握牢固度不高、知識體系連貫性較差的問題,可以為學生講解課程知識體系,梳理整門課程,提煉出各章節(jié)的核心知識點以及邏輯關系,串點成線,連線成面,以形成園藝作物育種學知識體系。在首堂課上,先提綱挈領地為學生介紹本門課程的“點—線—面”知識系統(tǒng)。授課時,注重案例教學,以具體案例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學生知識牢固度以及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此外,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要注重經典育種知識與前沿理論知識的有機結合,講解經典知識的同時,補充最新前沿進展,讓學生了解園藝植物育種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顯著提高教學效果。每個章節(jié)授課時補充一定量的課外資料,拓寬學生對園藝植物的知識面和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生物技術育種時,以馬鈴薯和番茄細胞工程育種為具體案例,講授生物技術在園藝作物育種上的應用,并補充果樹基因編輯育種最新進展,以此構建“種質資源—引種—常規(guī)育種—生物技術育種—新品種審定保護與推廣繁育”的知識面。在講授外來物種入侵時,補充美國農業(yè)部外來種入侵網站的數據庫信息作為課外學習資料,提高學生探索精神,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學習,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最后再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來安排學生們進行文獻的檢索和閱讀(表2)。
3.4 轉變授課方式
傳統(tǒng)的課堂的授課方式較為單一,多為“授予式”“填鴨式”,老師機械輸出,學生被動接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雙方都少有激情,老師認為學生不積極不思考,學生則認為老師講課太枯燥不新穎,甚至昏昏欲睡。而專業(yè)課內容增多,課程時間縮減后,這種現(xiàn)象更加嚴重。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象,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增加課堂的活力,提高老師授課激情,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促進吸收和理解知識的效率,就必須改變以往的授課方式和授課觀念[13]。而在園藝植物育種課程的雙語教學中,如何解決從漢語教學順利過渡到雙語教學并且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復合型園藝人才的問題也是個重點。
首先,對雙語教學的規(guī)劃與實踐中,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做好各章節(jié)之間語言比重的過度(表3)。這種由淺入深的方式使學生可以先學會一些相關專業(yè)術語和知識點的英語表達,打好專業(yè)英語基礎,在充分的學習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能提高綜合英語能力,從而達到雙語教學的目的和效果。此外,在雙語教學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難度合理地安排課件和素材,這便于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對于學生的思維構建十分有益[14]。
其次,將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由講授式轉變?yōu)樘骄渴?,在課程內容上,有目的地將教學內容聯(lián)系起來,形成邏輯鏈條,在根據章節(jié)內容和重點,設計思考題與討論題,采取討論式教學,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師則由“教”逐漸過渡到“導”,提倡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們積極思考、互相討論,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能起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效果[15]。通過授課方式的轉變,在探究式、討論式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思考、發(fā)表意見、查閱資料。在提高了創(chuàng)新精神的同時,還激發(fā)了求知欲,反過來促進講授式教學的知識傳授,形成良性循環(huán)。
此外,為了促進以上教學模式的效果,在教學途徑的選擇上,不能只是依靠多媒體這一種媒介來進行教學,同時也要對重難點或具有邏輯性的知識點可進行手動板書。例如,在講授優(yōu)勢育種與常規(guī)雜交育種的比較時,可以用板書的形式將兩種育種方法的親本選擇、育種程序、遺傳效應等區(qū)別一一展開,這樣不但能清晰比較兩種方法的不同,還能讓學生在跟隨老師板書時再次回憶優(yōu)質品種的選育過程。在課堂之外還要善于利用微信、QQ、騰訊會議等通訊平臺與學生們進行溝通交流,解答學生提出的育種問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16]。
3.5 豐富考核機制
傳統(tǒng)的考核機制較為簡單,雖然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和學習效果,但并不能體現(xiàn)出學生對育種學知識的靈活應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改變以往期末考試加平時出勤的考核機制,引入多維度考核機制,從教學的全過程、多環(huán)節(jié)、多元化的考核學生的課程參與度、知識積累情況、理論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客觀且科學的評價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掌握程度。首先,聚焦于育種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和特點,對考試試卷的內容和題目進行改革,應該減少可死記硬背等記憶性題目的比重,增加需要運用分析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題目,實現(xiàn)對學生紙上知識和思維能力的綜合考察。其次,在對試卷內容改革的同時,還要加重且細化學習過程的考核(表4)[17],綜合且客觀的評價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與收獲。改革后的考核機制相比于傳統(tǒng)考核更注重于教學的過程、創(chuàng)新和實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師生的互動性,促進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顯著改善了教學質量。
4 園藝作物育種學(雙語)課程改革實施成效
通過2019—2021年連續(xù)3年對學生滿意度、教學效果以及考試效果來評價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成效。
4.1 整體滿意度與評價
在2019—2021年的反饋中,每年學生對該課程的滿意度均在90%以上,其中,非常滿意的比例在3年中分別為70%、76%和81%,且都對探究式教學模式和課外資料補充給予了較高的積極主觀評價,普遍反映教學效果好,對教學改革整體表示滿意和支持,且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方面融入教學中,學生不但顯著提高了對專業(yè)熱愛和興趣,還提高了對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理念和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的認知度。
4.2 課堂教學效果
在園藝植物育種學的教學改革并實踐的3年中,改革的模式日臻完善,其教學效果也欣欣向榮。課堂氛圍從以前的枯燥沉悶逐漸變得具有生機活力,師生關系愈加融洽,學生積極性顯著提高,認真學習老師傳授的知識,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少有玩手機和睡覺等與課堂無關的現(xiàn)象,在討論中積極互動,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老師常引導學生梳理課程內容和核心知識點以及邏輯關系,學生普遍對育種學的知識脈絡和框架體系較為清晰,形成了屬于學生個人的理論知識體系,知識連貫性明顯提高。且當學習到一個新的單元時,學生可以獨立對章節(jié)內容進行提綱挈領,制作簡單的思維導圖,還能舉出相關案例,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牢固度。再從園藝植物育種學雙語教學的角度來看,其改革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學生們在專業(yè)課知識提高的同時,其英文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且因教師的口語教學、時常的外語匯報和討論,學生們對于全英文教學不再是一頭霧水,在課余實踐可借助翻譯閱讀英文文獻。通過雙語教學,學生口語、書面的寫作表達能力和用英語開展工作的能力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