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茵
[摘要] 班級突發(fā)事件易對班級管理、教學常態(tài)造成沖擊或破壞。本文基于托馬斯·基爾曼沖突模型,選擇有效的教育策略,高效解決班級突發(fā)事件,為實現(xiàn)高效班級管理進行有益嘗試。
[關鍵詞] 班級突發(fā)事件;托馬斯·基爾曼沖突模型;教育策略
“班級突發(fā)性事件”是指在教學過程和班級管理工作中,突然遇到難以預料的特殊事件,或者突然發(fā)生的有不良影響的事件。班級突發(fā)事件因其突發(fā)性、緊迫性、沖擊性的特點,導致處理起來難度較大。又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存在各種不同的認知和需求,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給班級管理、日常教學埋下隱患。因此,班級突發(fā)事件可能會成為打破教育常規(guī)、毀壞教育信任、破壞教育生態(tài)的重大事件?;诖?,快速、高效地解決班級突發(fā)事件,對教師的教育經(jīng)驗、教育能力、教育智慧都提出了較高要求。
托馬斯·基爾曼沖突模型是一種常用的心理學模型,該模型基于社會心理學家托馬斯·基爾曼的研究成果,為解決問題提供了完善的理論框架和解決策略。托馬斯·基爾曼沖突模型有五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自我堅持度高,合作度低,滿足自己不考慮他人的競爭型策略;自我堅持度高,合作度高,既滿足自己也滿足他人的合作型策略;自我堅持度低,合作度高,滿足他人而放棄自我堅持的順應型策略;自我堅持度低,合作度低,既不考慮自我利益也不滿足對方利益的回避型策略;自我堅持度和合作度都適中,雙方都有所讓步,采用折中方式的妥協(xié)型策略。
在應用托馬斯·基爾曼沖突模型解決班級突發(fā)事件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沖突的各個方面,包括沖突的原因、參與者的態(tài)度、各方的利益、沖突的影響等。通過對沖突的準確分析、分類來確定解決沖突的策略和方法。因此,對班級突發(fā)事件進行準確分類是選定教育策略的重要前提。針對具體的教育實踐,我把班級突發(fā)事件分為三類:紀律事件、學習事件和人際關系事件。
紀律事件是指與學生違反紀律有關的事件,這類事件包括學生的違紀行為、違反班級規(guī)定等方面的問題;學習事件是指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相關的事件,這類事件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以及考試成績等方面的問題;人際關系事件是指與班級內各成員間相互關系相關的事件,這類事件包括學生互動、親子互動、家?;?、合作與沖突等方面的問題。
通過對班級偶發(fā)事件的分類,可以更好地了解班級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并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理論依據(jù)。
接下來,筆者以兩次班級突發(fā)事件為例,基于托馬斯·基爾曼沖突模型,以維護班級教育生態(tài)和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為目標,積極探索在模型理念指導下有效解決問題的教育策略。
【案例1】
2023年11月,剛入學三個月的“小豆丁兒”們即將光榮加入少先隊。按學校要求,第一批入隊的學生占全班人數(shù)總額的三分之一。隆重的入隊儀式結束后,我準備借助班會課,引導學生向優(yōu)秀隊員們學習??砂鄷n剛開始進行,小明同學就“哇”地一聲大哭起來,邊哭邊指著同桌(小紅)大聲叫嚷:“你為什么能入隊?是不是因為你給老師吃了餅干?老師偏心……”
我耐心安撫小明的情緒,他卻一直哭鬧叫嚷:甲同學字寫得丑,乙同學上課玩尺子,老師太偏心……幾個“小淘氣”也跳出來應和,說老師偏心。教室里一片嘀咕聲、反駁聲、哭鬧聲,亂成一團,教學也無法繼續(xù)進行。
本次班級突發(fā)事件屬于紀律事件。雖然一年級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不強,但是他們在幼兒園時就已經(jīng)知道在集體中要遵守紀律。小明打斷教師正常教學,且無視老師的勸阻,就是違反紀律。
仔細分析背后的原因,小明之所以失控,一是因為他對自我的認可度較高,沒能入隊讓他在情感上無法接受;二是小明年齡小,認知能力弱,認為老師偏心,無法平復情緒。學生并非有意違反紀律,只是情緒暫時無法得到排解而已。
班里還有一些像小明這樣的學生,小明的哭鬧引發(fā)了他們的情感共鳴,有好幾個學生眼圈兒都紅了。光榮入隊的學生面對小明的指責,眼圈兒也紅了。他們此前為了加入少先隊付出了很多努力,小明的指責讓他們感到委屈。
針對本次“紀律事件”,我首先尊重沒能入隊的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他們的情感找到宣泄的出口,讓他們能有效地排解情緒;其次,表揚已經(jīng)入隊的學生,堅定他們繼續(xù)努力的信心;最后,通過有效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認知,讓他們不但認識到遵守紀律的重要性,還要保持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的好習慣。
針對上述思考,結合托馬斯·基爾曼沖突模型的解決策略,我確定了如下教育策略:
(一)順應策略
我先讓小明和大家一起玩兩個游戲:“扔掉難過”和“我來表揚我自己”。
前一個游戲讓大家用3分鐘的時間,默默地把難過放在眼淚里流出來。沒入隊的學生掉眼淚:他們?yōu)樽约簺]能入隊而感到難過,也有人為自己不夠努力而感到后悔。已入隊的學生掉眼淚:自己明明很努力卻受到別人的質疑。無論如何,通過游戲讓眼淚流出來,學生的情緒能得到較好的舒緩,他們都慢慢地平靜了下來。
第二個游戲讓入隊的學生匯報自己為入隊所付出的努力。聽著他們的講述,按時到校、認真聽講、安全活動、完成作業(yè)、團結友愛等班規(guī)要求都一一具體、明確起來。聽著聽著,小明的腦袋低了下來。
在學生情緒激動的場合下,只有先調節(jié)情緒,才能順利解決問題。此時采用順應策略,優(yōu)先滿足學生情感宣泄的需求,能很好地幫助他們平復情緒,防止事態(tài)進一步升級。
(二)競爭策略
針對本次班級突發(fā)事件,我開展了以下教育活動:
等大家情緒都平復以后,我給學生講述了《最后一個過河的,也是英雄》的故事,讓大家明白:在戰(zhàn)場上,頂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最先沖到河對岸的戰(zhàn)士,和頂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最后沖到河對岸的戰(zhàn)士,都是英雄。借助故事讓學生理解:在班級里,第一批光榮入隊的同學是好學生,最后一批光榮入隊的同學同樣也是好學生。
聽到這里,暫時未能入隊的學生,眼睛亮了起來,他們下決心發(fā)憤圖強,爭取下次入隊。只要他們努力,就可以趕上第一批入隊的同學。已經(jīng)戴上紅領巾的學生,眼神里充滿了自信,之前的委屈不見了蹤影。
放學后,我把課堂上發(fā)生的故事撰寫成《最后過河的,也是英雄》的教育隨筆,發(fā)布到班級公眾號上,建議家長借此對孩子再次進行教育,引導孩子正確認識入隊只是起點,不是終點。同時,教育孩子要遵守紀律,學會合理表達情緒。
第二天,小明在教室里就自己昨天擾亂教學秩序、影響大家學習的“紀律事件”向全班同學道歉,并承諾以后會遵守紀律、管理好情緒。
在這次教育活動中,通過運用競爭策略,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引導,收獲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得到學生、家長的一致認可。
【案例2】
一天早上,我看到小東爸爸在班級群里和幾位家長發(fā)生言語沖突。當時,小東爸爸很激動,言辭激烈。我擔心事態(tài)惡化,趕緊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我在外培訓,懇請他稍安勿躁?!澳氵€想和稀泥,沒門兒!”他說完就掛斷了電話。小東爸爸在群里留言:“我一定會竭盡所能,一個一個報復你們!”我只好分別致電其他家長,懇請大家等我培訓回來一起解決問題。同時,我也了解到有同學當著小東爸爸的面叫小東“四眼狗”,小東爸爸指責對方霸凌小東,由此引發(fā)摩擦。
當天上午,我的手機收到了幾十條說明情況、反映問題的家長微信??梢?,這次由人際關系引發(fā)的班級突發(fā)事件波及面很廣。
給小東起“綽號”的孩子可能并無惡意,但小東爸爸一直擔心性格內向的小東在校受欺負,對本次事件難免反應過度。雙方家長都是想保護自家孩子,有不當言語也情有可原。我需要首先安撫家長的情緒,打消家長的顧慮,再好好教育孩子,最后促成家長間達成和解。
結合托馬斯·基爾曼沖突模型,我確定了以下教育策略:
(一)妥協(xié)策略
下午6點,培訓結束。在返程路上,我首先致電小東媽媽,表達歉意,再向她表達我對小東爸爸言行的理解。小東媽媽不但對我表示感謝,而且在聽了我邀請她帶小東到校面談后表示會積極配合。
妥協(xié)策略換來了家長的積極配合,為問題解決奠定了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基礎。
(二)合作策略
在我的勸解下,小東愿意原諒同學。我努力引導小東掌握自我保護“三部曲”,同時向家長說明孩子們自控能力有限,有時會出現(xiàn)不當言行,但并無惡意。
看到我積極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小東爸爸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很大轉變:當場表示愿意主動就自己的不當言語向相關家長道歉,也表示會全力配合老師,盡快讓事情得以順利解決,消除對班級的不良影響。
星期天,我設計了班會課——“關于綽號的思考”。星期一,上班會課并分發(fā)需要學生、家長共同完成的關于“綽號”的調查問卷。當晚,我撰寫了隨筆——《關于綽號的思考》,并發(fā)到公眾號上,讓家長對本次事件有了全面的了解。星期二,回收調查問卷,分析調查結果,再次撰寫關于調查結果的文章,對學生之間的相處提出了新的建議和要求。
我積極發(fā)揮教育智慧,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學生群體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時,小東爸爸和相關家長也通過相互道歉達成了諒解,班級恢復了友愛、和諧的氛圍。
我和家長共同努力,通過合作策略的有效應用,使班級突發(fā)事件得以高效解決。
(三)競爭策略
叫小東“綽號”的同學是小明。事情剛發(fā)生時,小明媽媽曾反復向我強調小東爸爸態(tài)度不好。我明白,她擔心我會批評小明。但我后來一直致力于針對“叫綽號”的現(xiàn)象在全班開展積極的正向引導,根本沒有涉及個人,小明媽媽才放下心來,也真誠地夸贊我:“解決問題有高度!”
在聽說小東爸爸真誠地向小明道歉后,我要求小明向小東道歉。小明媽媽認為事情已經(jīng)結束了,不需要道歉,但我堅持把兩位同學請到辦公室,讓小明向小東道了歉。
晚上,小明媽媽又給我發(fā)微信:“小明說,通過班會課和問卷,他知道叫別人不友好的綽號是不對的,他也很后悔。今天,您讓他向小東道了歉,放學后他倆在樓下玩了很久。小明說他很開心。”
我堅守教育底線,運用競爭策略,讓孩子建立了正確的認知。
“每件班級突發(fā)事件都是教育的切入口,應將此作為教育契機,尋找學生情緒的源頭,挖掘其行為背后的心理動向、思維路徑,從學生的個性特長出發(fā),明理導行,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從而達到喚醒潛能、激發(fā)力量、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目的?!泵鎸Π嗉壨话l(fā)事件,我基于托馬斯·基爾曼的沖突模型,采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快速、高效地解決了問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也為解決班級突發(fā)事件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溫鴻洋,彭伊潔.小學班主任有效應對突發(fā)性事件策略探究[J].華夏教師,2022(10).
[2]朱燕子.師生沖突成因及溝通策略探究[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2(05).
[3]李紅秀,何林.走心溝通:班主任處理班級突發(fā)事件的育人藝術[J].中小學班主任,2023(11).
袁 茵?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實驗教育集團麒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