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典詩歌藝術在唐代得到了空前發(fā)展,不斷涌現(xiàn)出很多有才華的詩人,杜甫就是其中之一。杜甫的詩歌作品不僅在當時備受贊譽,而且對后世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锻馈芬辉姳磉_了杜甫早年的進取精神和積極投身天下的儒家思想,杜甫在這首詩中描寫泰山的偉大,抒發(fā)其宏偉志向。本文試以詩歌翻譯中的“三美”理論為指導基礎,對英語國家譯者Stephen Owen(宇文所安)以及中國譯者許淵沖翻譯的《望岳》兩版譯文進行研究。相比之下,許淵沖在詩歌中強調三美原則,就尊重美和真理而言,尊重美比尊重真理更重要。他把翻譯過程看作是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然而,宇文所安的翻譯采用了更直接、更書面的風格,他認為這種直譯風格更容易讓英語讀者接受和理解中國文化,所以他不主張使用過于優(yōu)美的翻譯,選擇逐字逐句地翻譯。
【關鍵詞】“三美論”;《望岳》;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9-007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9.022
一、引言
許淵沖和宇文所安兩位學者在詩歌翻譯領域有著不同的理念和風格。許淵沖作為翻譯界的領軍人物,其翻譯風格獨特,注重傳遞原文的韻味和意境,注重語言的流暢性和可讀性。他提出了“三美論”,翻譯要保持原文的傳統(tǒng)文化格式和思想上的意境。他對于文學翻譯頗有研究,獲得了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等眾多榮譽。宇文所安是一位著名的北美漢學家,專注于唐代文學的研究和翻譯。他強調詩歌的直譯,主張通過直接、字面的翻譯方式來傳達原詩的意義和神韻,認為這種方式更容易被西方英語讀者所接受。他的譯文通常采用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注重傳達原詩的意境和情感,而不是過分追求形式美或藝術性。
“三美論”是翻譯領域中的一種重要理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詩歌的翻譯要求忠實于原文、傳遞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必不可少。然而,在實際翻譯中,往往難以同時做到三美。許淵沖認為,在無法同時傳達原詩意美、音美和形美的情況下,傳達原詩意美是最重要的。宇文所安則更注重直譯,他認為字面的、直接的翻譯更容易被西方英語讀者所接受。以《望岳》為例,在翻譯過程中,許淵沖和宇文所安都力求忠實于原文,表達出詩歌中的意境和神韻。許淵沖在翻譯過程中注重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兼顧。他的譯文在保持原詩意境的基礎上,通過巧妙的詞匯選擇和句式安排,傳達出了原詩的音韻之美和形式之美。同時,他的譯文也保留了原詩中的文化內涵,使得西方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宇文所安則更注重直譯,他的譯文在保持原詩意境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保留了原詩的字面意思。他的譯文簡潔明了,易于理解,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傳達原詩音韻之美方面,他的譯文略顯生硬;在傳達原詩形式之美方面,他的譯文也沒有很好地保留原詩的結構特點。
二、“三美論”
“三美論”是指導詩歌翻譯的重要理論,包括“意美”“音美”和“形美”。“意美”指譯者在翻譯時應該首先要做到忠實于原文內容,原文是首要考慮因素,最大化地保留原詩的意境與內涵?!耙裘馈敝傅氖窃姼璧姆g要在韻律、節(jié)奏上與原詩保持一致?!靶蚊馈敝傅氖窃姼柙谛问缴系姆g要與原詩保持一致。它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忠實于原詩的意境和意義,又要注重語言的音韻和節(jié)奏,還要保持原詩的外在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詩歌翻譯的“意美、音美、形美”的統(tǒng)一,讓目標語言讀者能夠感受到原詩的魅力和內涵。
三、“三美論”視角下兩個版本譯文對比
(一)意美
“意美”是指語言的深層結構,即“語言背后的語言”,是指譯者忠實地傳達原文內容,保留原詩的意境與內涵。在翻譯實踐中,由于東西方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傳達原詩的“意美”往往是一個挑戰(zhàn)。為了克服這些差異,譯者需要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和跨文化意識,以便在翻譯過程中準確地把握原詩的意義,以最接近原文的結果將原作者的意圖傳達出來。
例1:
原文: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釋義: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許譯:Clouds rise there from and lave my breast;
I stretch my eyes to see birds fleet.
宇譯:Weeping past breast growing layered cloud,
eye pupils split, moving in with homing birds.
許淵沖和宇文所安在《望岳》的翻譯中展現(xiàn)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和理念。宇文所安將首句中的“曾云”翻譯為“l(fā)ayered cloud”,理解為有堆積的意思,而許淵沖將其翻譯為“clouds”則顯得更為簡潔,但稍微有些平淡,沒有將“層云”的層次感表現(xiàn)出來。在這一方面,宇文所安譯文較好一點。而許淵沖在翻譯第一句后半部分時,將“蕩胸”譯為“l(fā)ave my breast”,而宇文所安翻譯為“sweeping past”都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許淵沖采用的是“l(fā)ave”這個詞,有“沖洗、沖刷”的含義,而宇文所安采用的是“sweep”一詞,有著“打掃、清除”的意思。通過這個詞的不同選擇,我們可以透過這個詞看到譯者翻譯行為背后的想法與目的,一定程度上許淵沖的翻譯更接近于原文。對于第二小句中“決眥”的翻譯,宇文所安將“決眥”翻譯為“eyes pupils split”,而許淵沖第二句選擇不翻譯“歸”一字。這種舍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原詩的理解,但許淵沖的譯文整體上仍然展現(xiàn)了泰山的宏偉壯觀和杜甫的壯志滿懷。
例2:
原文:一覽眾山小。
釋義: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許譯:It dwarfs all peaks under my feet.
宇譯:And see in one encompassing vision,how tiny all other mountains are.
在末句的翻譯上,兩位譯者的處理方式各有千秋。許淵沖的譯本在實現(xiàn)“意美”方面做得更為出色。他將“一覽眾山小”翻譯為“It dwarfs all peaks under my feet”,這樣的翻譯不僅準確地傳達了原詩的含義,而且通過使用“dwarfs”這個動詞,使得譯文更具氣勢,更能體現(xiàn)出杜甫的豪情壯志,在傳達原文含義的同時兼顧了傳遞原詩的感情。宇文所安依然是逐字直譯,但在最后一句他選擇轉換句式,不采用陳述句,而采用感嘆句,這樣的翻譯方式略顯夸張,可能不太符合原詩的意境,但是在情感表達上不輸許淵沖的譯本。綜合來看,許淵沖的譯本在最后一句的翻譯上更能表達出整首詩的力量與氣勢。因此,作者分析認為許淵沖的譯文不僅忠實于原文,而且通過巧妙的詞匯選擇和句式安排,展現(xiàn)出了詩歌的神韻和氣勢,更符合原詩的意境。
(二)音美
詩歌的“音美”是以韻律和悅耳為基礎的,而形式美是以原文和結構中的意象為基礎的。漢語和英語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漢語中有抑揚頓挫,四種聲調傳遞不同含義,而英語則是用重音來表示特定的強調部分,翻譯詩歌的韻律是再現(xiàn)聲音之美的根本途徑,中英文的這些差異使得翻譯成為一項復雜的任務,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語言之間的轉換和文化背景的傳遞,而這不僅體現(xiàn)在內容上,同時也體現(xiàn)在音韻上。
例3:
原文: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釋義:東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
許譯:O peak of peaks, how high it stands!
One boundless green overspreads two States.
宇譯:And what is T’ai Mountain like?
Over Chi and Lu a green unceasing.
許淵沖的譯文在兩句詩的末尾分別押尾韻“s”,能夠使讀者更清晰地體會到譯者想要強調的部分,體現(xiàn)了三美原則中的音美。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直接將最后一句的“青未了”翻譯成“a green unceasing”,雖然這種直譯的方式使得英文讀者更加接近中文原文,但略顯笨拙,可能無法完全傳達出原詩的意境。綜合來看,許淵沖的譯文在音韻和意境上更能表達出杜甫在詩中要表達出的泰山之偉,而宇文所安的譯文則差點意思,但是對于英語讀者來說可能會更容易理解一些。作者認為許淵沖的譯文不僅忠實于原文,而且通過巧妙的詞匯選擇和句式安排,展現(xiàn)出了詩歌的神韻和氣勢,更符合原詩的意境。
例4:
原文:陰陽割昏曉。
釋義: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
許譯:Over light and shade it dominates.
宇譯:Dark north slope, the sunlit south divide dusk and dawn.
許淵沖在處理“陰陽”和“昏曉”的翻譯時采取了省譯法和特定的詞匯選擇。對于“昏曉”的翻譯,許淵沖選擇用“l(fā)ight and shade”來表達,這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原詩的意義。而許淵沖對“陰陽”和“昏曉”的解釋,進一步說明了這兩個詞在原詩中的具體含義和背景。宇文所安的翻譯在處理“陰陽”和“昏曉”時,更注重傳達原詩的準確含義。他的譯文“Dark north slope, the sunlit south divide dusk and dawn”更直接地傳達了原詩中“陰陽”和“昏曉”的具體含義。而宇文所安的譯文詞語的選擇和句式安排,也實現(xiàn)了某種程度的音美。綜合來看,許淵沖和宇文所安的譯本在處理“陰陽”“昏曉”方面各有千秋。許淵沖的譯本通過省譯法和特定的詞匯選擇,實現(xiàn)了詩歌的音韻美;而宇文所安的譯本更注重傳達原詩的準確含義,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音美的補充。兩位譯者的譯文各有特色,都展現(xiàn)了詩歌的美麗意境。
(三)形美
形式美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除了要使譯文與原文在內容、情感、音韻、韻律等方面盡可能保持一致之外,還要努力在結構、長度和對稱性方面達到與原文相似。許淵沖先生認為,“三美”中的“形美”雖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傳達意義和聲音的同時,應盡可能地體現(xiàn)形式的原始美(許淵沖,1984)。
原文: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釋義:東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齊魯,山色仍然歷歷在目。
許譯:同例3
宇譯:同例3
綜合來看兩者的譯文,許淵沖的譯文不僅在語音上做到了押尾韻,而且押韻的同時在形式上的對應也顯而易見,這樣的翻譯一舉兩得,使得譯文內容充實且結構優(yōu)美。而宇文所安的譯文直接采用普通句子結構,表達原文含義,顯然在音韻和形式上面對應的不如許淵沖的版本。因此,作者認為許淵沖的譯文在音韻和形式方面確實更為出色。他的譯文不僅在視覺上更加符合三美論的形美,而且押韻和排版方式使得譯文更加整齊、和諧,符合詩歌的形式特點。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譯文在形美方面并沒有明顯的表現(xiàn)。他的譯文更注重直譯,逐字對應原文,雖然在傳達原意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形式和排版上可能稍顯平淡。綜合來看,許淵沖的譯文在音韻、形美和意境方面都做得更為出色。他的譯文不僅忠實于原文,而且通過巧妙的詞匯選擇和句式安排,展現(xiàn)出了詩歌的神韻和氣勢,更符合原詩的意境。
四、總結
許淵沖先生譯文風格獨特,具有學院派的嚴謹與精致,他強調詩歌翻譯中的“三美”原則,在翻譯過程中深入研究翻譯方法,在綜合“三美”理論要求之上進行翻譯行為。在許淵沖先生的翻譯理念中,存美甚于存真,他更注重在譯文中展現(xiàn)原詩的詩意與美感。許淵沖先生的“三美”原則在他的翻譯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他將翻譯過程視為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注重在譯文中展現(xiàn)原詩的詩意和美感。宇文所安則更多選擇直接翻譯,這在傳遞原文內容方面可能與許淵沖的譯文相差不大,但是在音律和形式方面的對應就差別較大了。這可能會使部分中文讀者覺得譯文不符合語法習慣甚至拗口,但是宇文所安認為這種直譯方法對于英文讀者來說更適合,能夠幫助他們接受和了解中文文化。因此,他翻譯時不刻意追求譯文的華麗,而是更注重逐字的翻譯。
相較于其他類型文本的翻譯,詩歌翻譯難度更大,所需的技巧與文化涵養(yǎng)更多,是一件非常有難度的工作,因此,詩歌翻譯對譯者的要求也就更高。對比分析兩版譯文后,譯者認為,雖然許淵沖和宇文所安在翻譯風格上有所不同,在翻譯時的側重點也有所差異,但他們都為中國古詩的傳播和推廣做出了很大貢獻。兩位譯者對于詩歌的翻譯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的譯作各有特色,各有優(yōu)劣,但都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和推廣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翻譯過程中,不同的譯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處理方式,這也是翻譯的魅力所在。我們應該尊重每位譯者的努力和貢獻,同時也應該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以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New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5]許鈞.翻譯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6]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7]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8]魏家海.宇文所安英譯漢詩的詩性認知能力[J].大連大學學報,2010,31(04):115-119.
[9]王啟星,毛治中.唐詩三百首評注[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0]謝云開.宇文所安英譯《杜甫詩》之格律[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2(04):62-65+83.
作者簡介:
王婷婷(1998.10-),女,漢族,山東濟南人,聊城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