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峰
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老師的指引之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之中,并通過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來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探究性學習模式,學生可以對歷史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解,從而鍛煉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一、概念重建,發(fā)展多元思維
什么是概念重建呢?概念重建就是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重新對歷史概念進行理解和建構。例如,我們經常會聽到“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句話。那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可以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幾個字進行拆分,以更好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概念。我們可以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拆分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三部分。首先就要明確“百年”的含義。怎么對“百年”進行界定?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多個“百年”,究竟是哪個“百年”?有學者認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百年”是指2000年以后的百年,即整個21世紀。有的學者認為,“百年”不是一百年,而是幾百年。有的學者認為是大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至今的一百年。從20世紀初起的最近一百年是人類歷史上重大的變化時期?!拔从兄本褪菑膩頉]有發(fā)生過的意思?!按笞兙帧笔侵竾H體系、國際格局等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因此,當我們談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候,需要從歷史的長河中,從外部環(huán)境和中國國內環(huán)境的變化中,尋找導致歷史不斷發(fā)展的因素。
二、問題探究,提高學習有效性
要想使探究性學習模式有效,就要設計出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探究欲望的問題。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并且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設計難易程度適當且能夠促使學生產生強烈探究欲望的問題。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這一部分內容時,就可以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辛亥革命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發(fā)生的?(2)辛亥革命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帶著問題去分析教材內容,有利于提高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又如,在學習“中古時期的亞洲”內容時,就可讓學生探究更深層次的問題:中古印度封建社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其實,在學術界印度封建社會從什么時候開始,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問題。古代印度奴隸制并不發(fā)達,雖然生產中有使用奴隸的現象,但大多限于家庭奴隸。所以,古代印度奴隸社會是什么時候結束的,古代印度封建社會是什么時候開始的,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讓學生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探究,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拓展學習,進行科學探究
整個歷史學習過程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歷史學講述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整個過程。歷史教材的章節(jié)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因此學生要學會對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展開分析,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例如,在學習“全球航路的開辟”這一部分內容時,就可以進行拓展性學習,可以嘗試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世界歷史”形成的論述,并嘗試說明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歷史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學生就要從人類歷史的縱向發(fā)展和橫向發(fā)展角度進行探究。
總而言之,歷史學科在整個高中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學科,在培養(yǎng)大歷史觀、家國情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學好歷史這門學科?就需要學生對歷史問題具有探究的欲望,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以深入理解歷史知識,培養(yǎng)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