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凡
摘 ?要:高考作文著重評估考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強調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作文的思辨性要求日益提高,以檢驗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因此,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素養(yǎng)成為語文作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密結合新高考的變化,以推動高考作文的教學改革,幫助學生適應這一趨勢,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考作文;命題趨勢;立德樹人;文化傳承;強化思辨
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始終圍繞時代主題,注重情境寫作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查,旨在引導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yǎng)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這些作文題目不僅反映了學生的文化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思考人生、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因此,考生掌握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可更好地應對考試。
一、高考命題趨勢分析
(一)把握立德樹人方向,做到以文化人
近年來,高考作文注重考查考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倡導考生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對國家、人民的熱愛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以及人生觀,以此來培養(yǎng)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堅定的信仰和完整的人生觀。提倡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教學的優(yōu)勢,用文化作為承載歷史前進的道路,用講道理的方式感化他人,以此來激發(fā)學生愛國情。這就要求學生在進行寫作時,不能再講干巴巴的道理,也不能一味地唱高調,必須腳踏實地地通過作為來傳輸自己的正確價值理念,明確自己作為一名中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2019年全國Ⅰ卷作文“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勞動的箴言、警句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勞動精神的深刻闡釋作為總領”,鼓勵青少年學生對材料所反應的相關現(xiàn)象和勞動本身進行深入思考,并自覺弘揚勞動精神。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在全國范圍內,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和整個社會中培養(yǎng)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積極參與勞動的良好風氣。2020年全國Ⅰ卷的標題突出了立德樹人的導向,材料涉及齊桓公的開明、坦蕩與寬容,鮑叔的知人、識人和謙讓,管仲的忠貞與才干等三位歷史人物的性格、格局、精神和氣質,這些都凝聚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能使考生汲取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加強個人道德修養(yǎng)。
由此可見,在高考作文立德樹人的導向下,教師需要不斷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價值取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創(chuàng)造對學生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傊?,高三語文教師要認真思考如何將立德樹人的導向貫穿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在健康成長的同時也拿到高考作文高分。
(二)傳承文化經典,宣揚文化自信
在高中語文考試中,作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考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xiàn)。在過去的考試中,考生的作文內容偏重于題材選擇和文學修養(yǎng),但現(xiàn)在越來越強調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掘。在考核的過程中,出卷人很注重考查學生對傳承千年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簡言之,就是在高考作文中,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內容占比日趨提高。另外,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當今國際之間的競爭力愈發(fā)趨向于文化軟實力的競爭,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重視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樹立文化自信心,是每一名學生都要恪守的責任。
2020年全國Ⅰ卷的題目中,材料選取的故事屬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范疇,其中包括齊桓公、管仲、鮑叔君臣等三人合作共立的歷史性陳述,以及后世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目的是讓學生體驗歷史,評價人物品格,觀察并照進現(xiàn)實,思考個體發(fā)展,體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2022全國甲卷的作文材料為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匾額題名,眾人與賈寶玉給出了三種不同的題詞,分別照應“移用”“化用”和“創(chuàng)新”三個關鍵詞。2022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則著眼于中華優(yōu)秀文化資源,由圍棋文化切入。
對中華文化傳承這一核心素養(yǎng),教師需要掌握幾點關鍵:首先,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淵源和獨特價值。通過講授各個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從宏觀角度去理解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從而樹立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換句話說就是必須讓學生明白,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正向價值和作用。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廣泛地閱讀中國古代一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了解古代文學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古代文化的精髓,進而以此為基礎,創(chuàng)造具有現(xiàn)代內涵和時代特點的新文化。也就是要求學生要在研讀傳統(tǒng)文化作品的基礎上做好適當、有效的延伸,避免文化發(fā)展停留在古時期的層面上。再次,教師需要讓學生掌握古代的語言文字和表達技巧,鼓勵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運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資源,借鑒古代文獻和經典范文,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xiàn)代語言表達中,形成更具深度和思考性的作品。事實上,關于高中語文作文學習的最高級別就是學生能靈活地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所積累的素材持續(xù)應用到自己后續(xù)的寫作中,如此可以實現(xiàn)對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承和合理應用,最終為中華文化的延續(xù)帶去更多可能性。最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好地踐行中華文化傳承的理念,通過實際行動和社會實踐,提升對文化傳承的認識和體驗,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理念融入生活中并傳承下去。眾所周知,中華文化是古代民主通過持續(xù)的生活摸索探究而逐步形成的、值得被延續(xù)的部分,所以與生活緊密相關,因此,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也需要試著將文化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展開文章創(chuàng)作。
(三)注重遷移運動,辯證地看待問題
高考作文命題的思想深度在逐漸增加,如強調物質相關要素的“內在聯(lián)系”、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等。思辨是指思考和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的能力,以及區(qū)分和分析事物的情況、類別和原因的能力。凡是具備良好思辨能力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他們一般是會試著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去切入摸索,不會只停留在單一的層面上,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會更周全、到位、深入。
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強”與“弱”的變化,需要弄清二元概念的辯證關系。2022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則引入三元概念“本手”“妙手”“俗手”,審題的關鍵是發(fā)掘三者的意蘊,理清三者辯證關系;2022年全國新高考Ⅱ卷的“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的主題寫作,也是三元概念。由此看來,突出對學生思維的靈活度、深刻性等高階思維品質的考查,全面落實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yǎng),必將成為高考作文命題的方向。
2022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guī)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chuàng)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xiàn)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結合寫作要求,學生需要從四個步驟分析。第一步:需要弄清三個概念在圍棋中的含義。首先,本手指的是圍棋中基本的出招方式。其次,妙手指的是在圍棋中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突破性的落子手法。妙手的好處在于可以使對手措手不及,增加取勝的機會,但是妙手也存在風險,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量力而行。最后,俗手指的是一些常見的、被廣大圍棋愛好者頻繁使用的落子方式。俗手落子雖然簡便和易于實施,但是常常帶有刻板、教條的性質,容易被對手抓住漏洞。
第二步:本手、妙手、俗手在其他領域也有著豐富的含義。首先,本手的引申義是指要在各個領域獲得成功,需要扎實的基礎能力。比如,在學習上,只有掌握好基礎知識和技能,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在工作上,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礎技能和工作常識,才能夠勝任各種職位。因此,在任何領域,都需要注重打好本手。
第三步:要明確三個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條件關系:只有對“本手”掌握扎實,才可能出現(xiàn)“妙手”;也可理解為因果關系:圍棋高手“妙手”迭出,是因為“本手”扎實?!氨臼帧迸c“俗手”、“妙手”與“俗手”則為正反對立的矛盾關系。這三個概念組成的幾重關系中,“本手”與“妙手”之間關系是主要關系,是保證立意正確的核心,另外兩組關系則屬于次要關系。
第四步:要明確三個概念的引申義?!氨臼帧笨梢隇椤暗於ɑA”“磨礪功夫”“堅持常規(guī)”“尊重規(guī)范”“強化技能”等;“妙手”可引申為“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奇思妙招”“卓越表現(xiàn)”“游刃有余”等;“俗手”可引申為“技能低下”“俗常平庸”“流俗做法”“泯然眾生”等?!皣濉敝皇且粋€引子,棋理可類比引申至個人的成長發(fā)展、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進步、民族的振興繁榮。
針對作文的立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首選是從“本手”和“妙手”之間的關系入手,闡釋基礎與創(chuàng)造的關系。例如,打好基礎是創(chuàng)造升華的前提條件,幾乎所有創(chuàng)造性勞動都離不開扎實穩(wěn)固的基礎。也可以考慮三個概念的其他組合方式,比如,從“本手”和“俗手”之間的關系入手,說明忽視基礎,一味好高騖遠,就只能流于平庸和俗常,這個立意角度也是符合題旨的。但如果有考生從“妙手”和“俗手”之間的關系入手,說明有人渴望成為“妙手”,最終還是“俗手”,但沒有提及“本手”這個關鍵點,則是偏離了題旨。由此可以確定,必須強調“本手”的重要性,這是保證作文立意不出現(xiàn)偏差的關鍵。此外,更高級的思維首先是建立在概念的深度剖析之上的。比如,“本手”為本分之手,是合乎棋理的正規(guī)下法,在棋局中它經常被用來在好與不壞之間選擇中間地帶,但中間地帶并不等同于“平庸”,中庸是統(tǒng)籌全局的整體思維。這樣分析,便賦予了“本手”除了基礎之外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二、高考作文備考啟示
(一)重視提升寫作能力與素養(yǎng)
科學考查語文學科核心能力,既是深化高考內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對高考語文進行命題的一貫追求。高中語文教師要樹立“三年一盤棋”的意識,詳細擬定寫作訓練計劃,避免一味搶“熱點”而導致“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式盲目化、隨意化的寫作訓練,堅持訓練的序列化,訓練問題的多樣化,堅持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訓練,這樣,學生在面對高考作文時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二)堅持積累豐富而鮮活的素材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海量閱讀,既是培養(yǎng)語感的手段,也是豐富寫作素材的途徑。到了高三,學生可按專題建立自己的儲備庫,豐富積累,充實語料。一篇優(yōu)秀的考場作文,不但要有精彩的開頭結尾,中間所談的內容也必須翔實得當?!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如果日常不注重積累,考場之上必定無話可說,所以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有規(guī)劃做好提前準備,完成日常素材積累工作。
(三)結合材料加強情景寫作訓練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強調,寫作能力是在真實語言使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和素質,“真實語言使用情境”包括強化寫作的實踐應用導向和適應現(xiàn)實需求。
演講稿、新聞報道等具體的實用文體與考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更符合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能力需求。雖然這類實用類文體未來幾年內不會以考題的形式考查,但作為學生必備的一項寫作能力,教師必須要在日常訓練中落實到位,確保學生的綜合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三、結語
隨著社會的多樣性和全球化的發(fā)展,高考語文作文題材將更加多元化,這要求考生具備廣泛的知識面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外,高考語文作文往往會與時事熱點緊密結合,要求考生關注社會動態(tài),關注國內外重要事件和問題。同時,傳統(tǒng)的固定模式作文可能會逐漸減少,而更多關注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更加注重考生的個性化表達和獨特的視角,鼓勵考生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诖?,考生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信息獲取能力、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靈活應對各類題材和題型,展現(xiàn)自己作文的獨特風采。
參考文獻:
[1]楊操. 對話視域下寫作命題規(guī)律與教學策略探尋:以近五年高考全國卷語文作文為例[J].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4(03):70-74+86.
[2]張迪. 文化自信視域下新時代高考語文作文命題思考[J]. 作文,2024(08):61-62.
[3]韓延明. 順勢而為對點訓練:2023年高考作文新變化特訓示例[J]. 廣東教育:高中版,2024(02):7-9.
[4]鄧觀朗. 語言的藝術:高考作文增分的多維度策略[J]. 廣東教育:高中版,2024(02):13-16.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