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作為老師,如果學生不按要求提交作業(yè),任你使用各種招數都沒有效果,接下來你會怎么辦?
作為老師,如果績優(yōu)生遭遇家長作業(yè)加碼,進而引發(fā)親子沖突、家長和老師溝通無效,你有什么解決辦法?
作為老師,如果學生向你吐露了輕生的想法,并且一蹶不振,盡管你學習了各種心理知識,和家長一起全力勸慰,但似乎都不見效,最終會有什么樣的結局?
作為老師,如果你發(fā)現學生有自殘行為,采取了種種行動但都無效,家長又不大配合,你又能做些什么?
……
不久前,《民生周刊》記者參加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市大興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承辦的第五期教育行動研究工作坊。老師如何解決上述這些難題,正是教育行動研究工作坊關注的具體議題。
改變一位老師,影響許多孩子和家庭。教師素養(yǎng)深刻影響學生成長。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中心主任謝春風說,面向一線教師,工作坊以“在做中學”的方式,通過研究和行動的雙向互動,促進教師思考方式和教育行動的轉變。
艷芳是北京市大興區(qū)一所小學的語文老師?!拔逡弧奔倨诮Y束,她注意到,班上的學生小楊竟然一份作業(yè)都沒有交。后來,她發(fā)現,小楊經常完不成作業(yè),尤其是家庭作業(yè),要么做得質量差,要么根本不做。
針對這一問題,艷芳多次找小楊談話,試圖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轉變他的思想,同時尋求家長的支持,家校合力解決問題。然而,種種辦法的成效都不明顯,艷芳一度陷入兩難。
通過與班主任、家長溝通,以及對孩子進行訪談,艷芳將小楊不能完成作業(yè)的原因歸咎于“惰性”。不過,雖然作業(yè)質量一般,但在課堂上,小楊在舉手回答問題等方面特別積極。
在工作坊小組研討中,尤其是學習新的思維工具之后,艷芳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可能在于師生的作業(yè)觀念差異。
在接下來的探究中她發(fā)現,自己與學生的分歧在于對作業(yè)的界定確實有所不同:“身為教師,我的作業(yè)觀是學生無論會與不會,都需要完成,這是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小楊的作業(yè)觀恰恰與我相反,他認為作業(yè)是無用的,會的不寫,不會的去抄,實際上不需要完成?!?/p>
了解到小楊的想法,解決問題變得簡單。無非就是了解孩子對作業(yè)的認識,并幫他了解到作業(yè)與考試成績的密切關聯。通過改變部分作業(yè)內容,增加作業(yè)作用的共識,小楊的作業(yè)質量明顯提高。在此后的考試中,小楊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92分!對比之前3次摸底考試72分的平均成績,有實質性提升。
通過這件日常教育中常見的小事,艷芳意識到,只有真正拋開老師的“成見”,去接納、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很多問題才能峰回路轉!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認為,使用思維工具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就像無論以何種方式解決,都源于對問題的準確把握和界定。
她認為,在紛繁復雜的教育現象背后,教師需要找到撬動整個事件的“小切口”,并從教育規(guī)律和生活閱歷的角度找到解決問題的“扣”,以及設計相應的情境。
“老師,我想死……”聽到學生清兒的話,在一所大學附屬中學擔任班主任的張靜波腦袋嗡的一下,“孩子平時表現不錯,怎么突然會有這樣的想法?”
張靜波眼中的清兒,擔任班長,學習好、品行好、能力強。從小到大,她都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好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
自從向班主任表露了輕生的想法后,清兒更加“破罐子破摔”,上學遲到,作業(yè)不寫,上課看起來蔫蔫的,成績直線下滑。
發(fā)現學生遇到心理危機,作為老師盡管焦急卻無從下手。為了讓清兒盡快從情緒低谷中走出來,張靜波聯合其他老師從不同角度為清兒提供幫助,但清兒總是以沉默不言或者黯然流淚回應。
為幫助清兒,張靜波專門學了心理咨詢、焦點解決短程治療和心理實操練習。然而,唯一的改變就是清兒不再提“死”字,但還是不能真正開心起來。
直到一節(jié)美術課后,清兒主動問張靜波:“老師,您覺得斷臂的維納斯美嗎?”
講話的同時,張靜波看到了清兒眼睛里的光。在工作坊中,張靜波認識到,一個事件(行為、因素)經過若干有關聯影響的事件(行為、因素)又回到原始起點。整個系統范圍內各事件(行為、因素)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既是因,也是果,這種關聯影響關系是動態(tài)變化的。
帶著種種疑問,張靜波分析繪制了思想變化前后兩個因果環(huán)路圖。經過一系列反思,她理解到清兒真正的需要。她要的只是一方“靜”土,靜下來思考我怎么了?靜下來想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
“靜”,可以由老師幫她創(chuàng)造,然后就是等待她在“靜”后的改變?!巴ㄟ^這件事,我告誡自己不要苛求學生達到完美,要順應孩子的發(fā)展?!睆堨o波說,在學生表現出不完美時,要給他們創(chuàng)造適宜環(huán)境,相信他們能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接受他們能夠自主發(fā)展。
曾兩次參加工作坊,北京市大興區(qū)第三小學教師郁有麗感受最深的是自己思考問題的角度發(fā)生改變。
“通過對思維工具的學習,打破了我以前的思維模式,也改變了我對學生、對家長單邊控制的做法。以往,我希望他們都聽我的,現在更愿意多聽聽他們、多看看他們、多發(fā)現他們,用我的心去感受他們內心的世界?!庇粲宣愓f。
在郁有麗看來,反思心智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讓老師們反思,而是通過一次次“情感碰撞”,能以更專業(yè)的角度理解孩子,解放自我,給彼此帶來幸福感和成就感。
“以思維工具為主線、將研究作為副產品,工作坊重在培養(yǎng)學員以系統思維和關系視角看待和解決問題?!闭劶肮ぷ鞣坏亩ㄎ?,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教育行動研究工作坊負責人王富偉說。
談及感受,北京一零一中大興分校教師張靜說,從靠以往的經驗判斷轉變到運用系統的思維工具研判問題,從單邊控制走向開放溝通,從頭痛醫(yī)頭走向了整體思考,為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有效助力。
著眼于教師的心靈轉化,以解決頑癥為指向、以培養(yǎng)系統思維為根本,工作坊開創(chuàng)了教師學習新范式。蘆詠莉認為,工作坊的終極價值是實現了“人的改變”。
(文中學生、部分在校教師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