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莉
(河北省涿州市農業(yè)農村局,072750)
果實套袋已成為蘋果生產中的常用技術,套袋可顯著減少果實病蟲危害,還能明顯降低果實農藥殘留,并使果面光潔,既能提高果品質量,又能增加經濟效益。但是在蘋果生產中,果實套袋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幼果脫落、發(fā)育遲緩、果實缺鈣、果實黑紅點病、果實氣孔壞死、果皮蠟質層變薄、果實內在品質及貯藏性降低等不良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蘋果果實套袋栽培的健康發(fā)展?,F將蘋果果實套袋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總結如下,供參考。
蘋果樹大枝過多,枝條過密,通風透光差,導致套袋果實著色不好,質量差;留果量過多、過密,套袋果實達不到優(yōu)質果標準。
(1)“肩部”裂紋重。在果實生長后期,當果肉細胞仍在繼續(xù)膨大時,如果此時溫度下降,果皮就會收縮,而仍在繼續(xù)膨大的果肉細胞則會撐開果皮,導致果皮出現裂紋,果實的“肩部”果皮嫩,所以裂紋重。
(2)果實梗洼裂紋重。摘袋不及時或果實采收不及時,梗洼裂紋皆會加重,如嘎拉,摘袋后7天沒有采收,20%以上果實將產生裂紋。
另外,降雨多,果實裂紋重;摘袋后,如果每天有露水且11:00前果面不干,果實裂紋重;地下濕度大,果實裂紋重;氣溫不穩(wěn)定,果實裂紋重;7—8月偏施氮肥的蘋果園,果實裂紋既多又重。
長期干旱缺水、樹勢弱的蘋果園和通風透氣性差、溫度高、濕度小的蘋果園,易出現套袋后果實萎縮不長的現象。尤其是外層較厚而耐雨淋、內層為非壓光黑紙的雙層紙袋,平日袋內無濕氣,高溫天氣時袋內溫度高達50℃,果實內水分倒流到葉片中,引起果實生長停止,甚至萎縮。
(1)氮肥施用過量。尤其是在7—8月,沖施氮肥過多或地下追施氮肥過多,都會出現摘袋后果實發(fā)黃不上色的現象。
(2)硼中毒。如果追施硼砂過多會導致硼中毒,使果實發(fā)黃不上色,而且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可能連續(xù)3年果實著色困難。
(3)環(huán)剝過重。如果出現早期落葉嚴重,樹體營養(yǎng)積累不足,仍繼續(xù)加大環(huán)剝力度,結果將導致蘋果發(fā)黃不上色的現象。
(4)持續(xù)高溫。連續(xù)超過30℃以上高溫天氣,套袋果實袋內溫度超過60℃,也會影響著色物質的形成。
(5)摘袋時間不合適。若摘袋過早果實會先著色后褪色,返為綠色,出現“綠腔”現象。中熟蘋果品種如嘎拉、珊夏等,如果與紅富士同時摘袋,會出現發(fā)黃不上色現象。嘎拉于8月1—5日摘袋合適,若晚摘6~7天,則蘋果發(fā)黃不上色。紅富士于9月25、26日可以開始摘袋,若延遲到10月中旬摘袋,會出現發(fā)黃不上色現象。
(6)著色不勻。采收時發(fā)現套袋果實著色不勻,這是由于紙袋的質量不佳所致。
套袋后3~4周出現幼果脫落現象。其原因是套袋前沒有認真做好疏果工作,樹體負載量大,枝果比和葉果比都不盡合理,營養(yǎng)不良使其落果。
套袋后2~3周發(fā)現有些果爛在袋內,其原因是套袋過早遇高溫所致。當5月下旬至6月中旬出現超過28℃的高溫時,袋內溫度已超30℃,這樣就會使幼果嚴重灼傷,導致爛果或干縮。
由于套袋前沒有及時打藥,或者打藥不夠細致周到,留下隱患,遭病蟲侵染的幼果套袋后,病蟲繼續(xù)對其進行危害。
在秋季發(fā)現少數果的果形不正,甚至畸形,這是因為套袋時沒有認真選果,套袋果發(fā)育不良。也有的是因為套袋時不小心,使果柄出現機械損傷所致。
日灼與袋紙的透光性,果袋有無透氣孔,套袋時果實是否懸于果袋之中,以及高溫有關。應注意選擇質量高的果袋,套袋時不要讓果實貼在紙壁上,將果實放中間,高溫天氣注意果園噴水,剪大透氣孔。
果實黑點病主要由土壤黏重、果園通風透光不好、輪紋病菌侵染、康氏粉蚧危害、苦痘病發(fā)生所致,應注意合理修剪,增施有機肥,套袋前噴藥噴肥。
主要是高溫干旱,蒸騰加劇,葉片枝條內汁液濃度升高,引起“庫”“源”逆轉、果實內水分養(yǎng)分倒流于枝葉中引起,應給果園少量多次灌水,如使用噴灌、滴灌設施。
果樹在套袋前,必須進行精細修剪,為套袋打下樹體結構基礎。冬季修剪注重調整樹體結構,開張枝條角度,合理擺布大枝和枝組,做到樹冠稀疏、通風透光良好;夏季及時疏掉背上直立枝條,去除過密、重疊、交叉枝條,達到生長季節(jié)樹冠下有“花影”。通過修剪,使葉片能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樹體能充分地進行養(yǎng)分積累,套袋果摘袋后,能充分見光著色。
果樹疏花從花序分離開始進行,中庸樹原則上每20~25厘米留1個花序,多余花序全部疏除。疏去弱花、晚茬花、腋花、梢部花。在每個花序中,留1朵中心花和1朵邊花;等到謝花后半個月左右,再進行疏果。一般按每20~25厘米留1個果,留中心果、果柄長的果;落花后3~4周開始疏果,大型果一律留中心果,疏除發(fā)育不良的小果、病蟲果和畸形果,保留下垂果、好果、大果,使樹體負載量合理。對中長果枝的梢頭果一般不予套袋。
果袋的好壞直接影響套袋的效果,用袋不當不僅不會提高果實品質而且會嚴重損傷果實,還會造成一些蟲害(如康氏粉蚧等)的發(fā)生。果袋的質量決定于袋紙的質量和制作工藝:外袋紙質要求能經得起風吹日曬雨淋,透氣性好,不滲水,遮光性強;內袋要求不褪色,蠟層均勻,日曬后不易蠟化;在制作工藝上要求果袋有透氣孔,袋口有扎絲,內外袋相互分離。目前我國生產應用的果袋有進口袋和國產袋兩大類,分單層和雙層兩種。進口袋優(yōu)于國產袋,雙層袋優(yōu)于單層報紙內黑袋(內面用油墨刷成黑色)。
不同品種用不同袋子,對于黃色和綠色蘋果品種(如金冠等)以及較易著色的紅色蘋果品種(如新紅星、新喬納金等),可選用疏水單層袋,也能達到套袋效果。對于較難著色的紅色蘋果品種,如紅富士、喬納金、北斗等,宜選用雙層袋,促進著色?,F在生產上主要給價值較高的紅富士套袋,應以雙層袋為主。
雖然套袋有預防病蟲的功效,但有些病蟲在套前已侵染果實,如果不搞好病蟲防治,套袋后果實不直接接觸農藥,病蟲就會在袋內繼續(xù)危害果實,失去套袋的意義。因此,在早春要刮粗老樹皮,萌芽前要打石硫合劑,花期到套袋前是果實染病的敏感時期,輪紋病、霉心病易在此期侵入果內,潛而不發(fā),8月以后,果實內糖度增大,酸度、鈣濃度以及酸類物質含量下降,輪紋病就會發(fā)生,此期又是鈣、硼等多種元素吸收的高峰期,是康氏粉蚧、蚜蟲、紅蜘蛛、潛葉蛾等多種害蟲的并發(fā)期,而且是果實縱徑增長的關鍵時期,這時注意噴藥和噴肥對病蟲防治、提高坐果率、增加單果重、防止缺素癥有很大作用。
落花后4~8周套袋為好,一般在6月下旬進行,7月初完成,這樣6月落果現象已經結束,果實優(yōu)劣表現明顯,果柄木質程度和果皮老化程度都增高,不易損傷果實。同時暴露時間長,病蟲防治時間拉長,病蟲危害和缺素癥少。
套袋方法:套袋順序應先上后下,先內后外,逐枝逐果整株成片進行,以便管理。將袋子下部兩角橫向捏扁向袋內吹氣,撐開袋子,袋口扎絲置于左手,縱向開口朝下,果柄置于縱向開口基部,將果實懸于袋中(不要讓果實和袋子摩擦,勿將枝葉套入袋內),再將袋口橫向折疊,最后用袋口處的扎絲夾住折疊袋口即可。套袋時要防止幼果或果柄發(fā)生機械損傷,紙袋的下端一角要開口,防止袋內積水。
采前30天左右摘袋。如果太早,果實暴露時間長,日灼和輪紋病易發(fā)生,且著色差;如果太晚,含糖量低,風味淡,且采收后易褪色。若單從著色考慮,可稍晚些(采前29天)摘袋。
摘袋時先摘外袋,再摘內袋。最好在陰天摘除外袋,一般在袋內外溫差較小時摘袋,即10:00以后先摘除外袋,經5~7個晴天后開始摘除內袋,摘內袋時應于10:00—12:00摘樹冠東、北方向的,14:00—16:00摘樹冠西、南方向的,這樣可以減少日灼發(fā)生。摘袋時應一手托果實,一手解袋口扎絲,然后從上到下撕爛外袋,這樣可以防止墜落果實。
果實套袋,雖然能夠大大降低果實的病蟲害發(fā)生,但是為了確保果實的正常生長,仍需加強對葉片、枝干的病蟲害防治,保護好枝干和葉片,保證樹體生長健壯,營養(yǎng)充足。套袋后至除袋前,重點防治早期落葉病、輪紋病、紅蜘蛛、蚜蟲等,同時注意防治因套袋而引起的特殊病蟲害,如苦痘病、康氏粉蚧等。摘袋后至采收前,及時噴施殺菌劑,防止爛果病發(fā)生。注意不要噴波爾多液,以免污染果面,影響果品質量。
蘋果果實套袋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1個百分點左右,這是由于果實長期在遮光袋內生長造成的。另外,酸含量、芳香物質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致使套袋果在貯藏后期風味變淡。及時葉面噴施稀土微肥、增糖增色劑等,能有效地減輕套袋果含糖量的降低程度;同時蘋果樹施入充足的有機肥,減少氮肥的施用量,是減輕套袋果含糖量降低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