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當地主栽品種“紅源6號”為對照,對7個優(yōu)異辣椒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合在河西地區(qū)推廣種植的優(yōu)良加工型品種。結果表明,“鎮(zhèn)研紅8號”色價、鮮椒產量和干椒產量在7個品種中排名均為第一,分別為14.42、29 178.0 kg/hm2、10 727.4 kg/hm2,曬干率最小,為36.77%,說明該品種色價高、豐產、含水量高、不易干制,適合采收鮮椒作為醬制原料或提取辣椒紅素。“21SGP-41”鮮椒和干椒產量分別為18 289.05和8 262.90 kg/hm2,辣度最高,為20 274.49 SHU,色價排名第二,為13.42,曬干率最大,為45.18%,說明該品種風味好,含水量低,易干制,適合干制后作為普通辣椒制品加工原料或提取辣椒素。該研究篩選出“鎮(zhèn)研紅8號”和“21SGP-41”2個品種進一步在河西地區(qū)推廣種植。
關鍵詞 加工辣椒;品種比較;產量;辣度;色價
中圖分類號 S64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8-0054-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14
Variety Comparative Test of Processing Pepper in Hexi Area
ZHU Zhen-hua,PU Dan,YIN Yao-zhu et al
(Gansu Yasheng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Lanzhou,Gansu 730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processing pepper varieties for main planting in Hexi area, a comparison and screening test was conducted using 7 superior pepper varieties as test materials and local main variety ‘Hongyuan 6’ as the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Zhenyanhong 8’ranks first among the seven varieties in terms of color value, fresh and dry weight of fruits, with 14.42,29 178.0 kg/hm2 and 10 727.4 kg/hm2, respectively, had the lowest drying rate, only 36.77%, indicating it has high water content, color value and yield, difficult to dry and suitable for harvesting fresh pepper as a sauce material or extracting capsanthin.‘21SGP-41’ had fresh weight of fruits with 18 289.05 kg/hm2, dry weight of fruits with 8 262.90 kg/hm2, the highest spiciness (20 274.49 SHU), the second highest color value (13.42), and the highest drying rate (45.18%), indicating it has low water content, good taste, easy to dry and suitable for use as a raw material for processing common products or extracting capsaicin after drying. In this study, ‘Zhenyanhong 8’ and ‘21SGP-41’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for further planting in Hexi area.
Key words Processing pepper;Variety comparison;Yield;Spiciness;Color value
辣椒(Capsicum annuum L.)起源于中南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屬茄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僅是世界性重要蔬菜,也是十分重要的天然色素和工業(yè)原料[1]。目前,我國辣椒播種面積穩(wěn)定在210萬hm2以上,占全國蔬菜總面積的9.28%,是種植面積最大的蔬菜[2]。截至2020年底,甘肅省辣椒播種面積達5.3萬hm2,干制辣椒1.4萬hm2[3]。河西地區(qū)耕地面積廣闊,光熱資源豐富,是甘肅省加工辣椒主產地。隨著近幾年辣椒素和辣椒紅素在食品生產[4]、醫(yī)學[5]、軍事[6]、生物防治[7]、化妝品[8]等方面的功能被挖掘,加工企業(yè)對加工型辣椒的辣度和色價更為重視,而目前河西主栽品種單一,且品質(辣度、色價)相較國內外其他品種在市場上并不具優(yōu)勢。因此,為滿足不同企業(yè)加工需求,增強加工型辣椒的市場應用價值,篩選適合河西地區(qū)種植的高辣度高色價加工型辣椒新品種尤為迫切。筆者在2021年引進74個板椒試驗基礎上,2022年進一步對2021年篩選出的7個較優(yōu)異品種進行品比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合河西地區(qū)推廣的優(yōu)異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參試7個加工辣椒品種分別為P1(千斤紅)、P2(21SGP-41)、P3(21SGP-24)、P4(21SGP-25)、P5(潤疆紅5號)、P6(鎮(zhèn)研紅8號)、P7(山東7號)、CK(紅源6號)。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22年2—11月在金塔興農辣椒有限公司進行。采用露地栽培模式,2月20日于日光溫室育苗,每個品種128孔穴盤育苗6盤。5月5日定植,一膜四行栽培,膜面寬加溝寬為1.5 m,長12.5 m,株距23 cm,每個品種定植3行,每個重復1行,3次重復。在不同生育期平均每3 d調查一次不同品種始花期、門椒結果期和門椒紅果期,調查標準是50%的植株達到某一個生育階段為某生育期。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9月20日對不同品種生長和產量指標進行測定,每個品種連續(xù)取5株測定株高和莖粗,連續(xù)摘取5個植株四門斗部位果實測定果長和果寬,連續(xù)取10個植株數單株結果數,取3 m2植株測定鮮重,晾干后測定干重并根據面積換算出鮮重、干重和單果重。11月測定不同品種辣椒素和辣椒紅素含量,辣椒紅素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9],辣椒素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10]。
1.4 數據分析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整理,利用SPSS 26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差異顯著采用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Plt;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加工型辣椒品種物候期表現
不同品種分別于2月20日育苗、5月5日定植和9月20日采收。不同品種始花期、門椒結果期和門椒紅果期存在差異。6月中上旬所有品種進入始花期和門椒結果期,CK和P3這2個品種分別于6月2日和6月8日最早進入始花期和門椒結果期;P1、P4、P5和P7這4個品種分別于6月5日和6月11日隨后進入;P2和P6這2個品種分別于6月8日和6月14日最后進入,幾個品種始花期和門椒結果期較集中,且不同品種始花期到門椒結果期持續(xù)時間均在6 d左右。7月中旬到8月上旬所有品種陸續(xù)進入門椒紅果期,門椒最先轉色的是CK和P3這2個品種,最后轉色的是P4品種,所有品種前后轉色時間持續(xù)14 d(表1)。
2.2 不同加工型辣椒品種株高和莖粗
株高和莖粗是反映植物生長狀況的重要指標,測定了不同品種株高和莖粗。由圖1可知,7個品種的株高在63.44~83.00 cm,莖粗在1.31~1.77 cm。P1、P3、P4、P5株高顯著高于CK,分別為80.56、76.89、83.00、77.89 cm。P1莖粗顯著高于CK,為1.77 cm,其他品種株高、莖粗均與CK無顯著差異。綜上所述,P1品種株高和莖粗均最大,說明P1植株生長更健壯。
2.3 不同加工型辣椒品種果長和果寬
果長和果寬是反映辣椒果實大小的指標,測定了不同品種果長和果寬。由圖2可知,7個品種的果長在9.67~12.47 cm,果寬在1.42~2.30 cm。P3、P7的果長顯著長于CK,分別為12.34、12.47 cm;P2的果長顯著短于CK,為9.67 cm。P4和P5果寬顯著高于CK,分別為2.12、2.30 cm;P2的果寬顯著低于CK,為1.42 cm。P2果形指數最大,為6.81;P5果形指數最小,為4.78。綜上所述,P2品種果長和果寬均最小,果形指數最大,說明P2果實最小,且最細;P5品種果寬最大,果形指數最小,說明P5果實最粗。
2.4 不同加工型辣椒品種單株結果數和單果重
單果重和單株結果數是反映單個辣椒植株產量大小的指標,測定了不同品種單果重和單株結果數。由圖3可知,P2單株結果數顯著高于CK及其他品種,為41個。P3、P4、P5和P6單果重顯著高于CK,分別為9.62、10.03、9.73、10.06 g;P2單果重顯著低于CK,為3.71 g;P1和P7單果重與CK無顯著差異。綜上所述,P2品種單株結果數最多,單果重最小,說明P2是坐果數較多的小果型品種。
2.5 不同加工型辣椒品種辣度和色價
辣味和顏色分別是評價加工型辣椒果實風味和商品品質最重要的指標,測定了不同品種辣度和色價。由圖4可知,P2和P7品種辣度顯著高于CK,P2辣度最高為20 274.49 SHU,其次為P7,辣度為12 663.91 SHU;P3、P4和P6品種辣度顯著低于CK,P6辣度最低,僅為928.13 SHU。P6品種色價顯著高于CK,色價為14.42,P7品種色價低于CK,為10.28,其他品種色價與CK差異不大。綜上所述,P6品種色價最大,P2品種辣度最高,說明不同品種辣度和色價差異較大。
2.6 不同加工型辣椒品種鮮椒產量和干椒產量
產量是體現辣椒品種生產性能最重要的指標,測定了不同品種干椒和鮮椒產量。由圖5可知,P3、P4和P6鮮椒產量顯著高于CK,分別為27 755.7、25 000.2、29 178.0 kg/hm2,其他品種與CK差異不顯著。7個品種干椒產量均高于CK,但無顯著差異,P6品種干椒產量最高,為10 727.4 kg/hm2,P3品種次之,為10 675.2 kg/hm2,2個品種較CK分別增產36.05%、35.39%。7個品種中P2品種的曬干率最大,為45.18%,P6品種的曬干率最小,為36.77%。綜上所述,P6品種鮮椒和干椒產量均最大,P3品種鮮椒和干椒產量次之,說明這2個品種的豐產性較好。P2品種的曬干率最大,P6品種的曬干率最小,說明P2品種含水量最低,更易制干,P6含水量最高,制干難度較大。
3 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對7個試驗品種的物候期進行了調查,對植株生長狀況和果型特征進行了分析。物候期調查結果顯示,不同品種的始花期和門椒結果期比較集中,門椒紅果期差異較大,始花期主要集中在6月上旬,約7 d后進入門椒結果期,7月中旬進入門椒紅果期,至8月上旬結束。綜合植株生長狀況和果型特征可以看出,7個品種株高在63.44~83.00 cm,莖粗在1.31~1.77 cm,“21SGP-41”植株株高顯著低于其他品種,“千斤紅”植株莖粗顯著高于其他品種。說明“21SGP-41”植株較矮,“千斤紅”植株生長更健壯?!?1SGP-41”果長和果寬均最小,果形指數最大,坐果數最多,單果重最低,曬干率最大,典型的小羊角細長型。“潤疆紅5號”果寬最大,果形指數最小,果實最粗,其他品種果實與對照“紅源6號”類似,均為普通羊角型。“21SGP-24”“21SGP-25”“潤疆紅5號”和“鎮(zhèn)研紅8號”單果重均顯著高于其他品種,曬干率均低于其他品種,其中“21SGP-24”曬干率最小。說明“21SGP-41”果實小,單果重小,含水量低,更易制干,“21SGP-24”單果重大,含水量高,不易制干。
為更好地了解不同類型辣椒品種的加工屬性,該研究測定7個品種的辣度和色價。霍瑞春等[11]對64個辣椒品種的辣度和色價進行了測定,結果發(fā)現,大部分品種辣度在0~500 SHU,辣度級別為1級,“19CG60”品種辣度級別最高,為8級?!版?zhèn)研紅8號”的辣椒紅素含量在4 000~5 000 mg/kg,在64個品種中排名第三,色價較高。該研究中辣度集中在5 001~15 000 SHU的品種最多,分別為“千斤紅”“潤疆紅5號”和“山東7號”,辣度級別為6級,“21SGP-41”辣度最高,為20274.49 SHU,辣度級別達到7級,“鎮(zhèn)研紅8號”辣度最低,為928.13 SHU,辣度級別僅為2級。該研究7個品種色價均在10以上,“鎮(zhèn)研紅8號”色價最高為14.42,“21SGP-41”次之,為13.42,說明“鎮(zhèn)研紅8號”品種商品品質更佳,“21SGP-41”品種果實風味和商品品質均較好。該研究產量測定結果表明,7個品種干椒產量均高于對照,在8 250 kg/hm2以上,其中“鎮(zhèn)研紅8號”和“21SGP-24”干椒產量分別為10 727.4、10 675.2 kg/hm2,較對照分別增產36.05%、35.39%,說明2個品種豐產性較高。
不同類型辣椒可以加工出多種產品,簡易加工產品包括辣椒干、辣椒粉、辣椒段等,另外經過深加工提純可以獲得高濃度的辣椒素和辣椒紅素,還有部分在紅熟果期作為醬制原料進行加工[12]。綜合考慮不同品種各方面因素,篩選出“鎮(zhèn)研紅8號”和“21SGP-41”2個品種在河西地區(qū)進行推廣種植,“鎮(zhèn)研紅8號”可采收鮮椒作為醬制原料加工或提取辣椒紅素,21SGP-41適合干制后作為普通辣椒制品原料或提取辣椒素。該試驗引進適宜河西地區(qū)栽培的加工型辣椒品種,不僅豐富了當地的品種類型,也為開展育種研究提供良好的種質資源。
參考文獻
[1] 方智遠.中國蔬菜育種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7:1113-1157.
[2] 鄒學校,馬艷青,戴雄澤,等.辣椒在中國的傳播與產業(yè)發(fā)展[J].園藝學報,2020,47(9):1715-1726.
[3] 王蘭蘭.甘肅辣椒育種工作現狀及發(fā)展建議[J].甘肅農業(yè)科技,2021,52(3):74-79.
[4] 張甫生,龐杰,李文東.辣椒紅色素在仿真食品中的應用[J].食品與機械,2002,18(5):34-35.
[5] 馬乃箐,陳世鉆,俞富祥.辣椒素對消化系統(tǒng)腫瘤防治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20,28(3):98-102.
[6] 駱媛,王永安.新型控暴劑辣椒素的致傷效應研究進展[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1,38(6):432-437.
[7] 王寅敏,徐勇,張泗達,等.生物農藥辣椒素在農業(yè)領域的研究進展[J].現代農藥,2021,20(5):11-15.
[8] 李曉霞,蔣林,王德友,等.辣椒紅色素在化妝品中的穩(wěn)定性研究[J].日用化學品科學,2011,34(11):21-25.
[9] 袁雷,楊濤,張國儒,等.辣椒果實中辣椒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瓜菜,2021,34(11):1-9.
[10] 辛彬,王麗萍,鄒春蕾,等.辣椒紅色素提取方法與應用研究進展[J].園藝與種苗,2013,33(5):50-52.
[11] 霍瑞春,王國澤,姚慧靜,等.19種加工辣椒辣椒素提取、純化及其含量測定[J].中國調味品,2022,47(4):167-172.
[12] 黃任中,黃啟中,呂中華,等.我國干制辣椒產業(yè)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中國蔬菜,2015(2):9-11.
基金項目 甘肅亞盛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科技項目“加工型辣椒種質資源收集及利用研究”(202220-02);甘肅省科技重大專項“河西灌區(qū)高標準農田水肥高效利用與耕地質量及產能提升技術研究與示范”(2021-0102-NCC-0005)。
作者簡介 朱珍花(1996—),女,甘肅靖遠人,助理農藝師,碩士,從事蔬菜遺傳育種及栽培研究。*通信作者,農藝師,從事蔬菜遺傳育種及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