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或許是“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聯(lián)盟”三十多個成員中的最小單位。位于北京積水潭畔,高居十幾米堆土之巔的匯通祠中之“郭守敬紀念館”,總展陳面積僅200余平方米,比起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戰(zhàn)略部署、動輒成千上萬平方米的后建新館,實在太局促了。
筆者多年前曾經(jīng)登臨此地,那時的印象已然模糊;2024年2月下旬舊地重游,屬于在該館2018年改造提升重張后的第一次進入,興致勃勃。認真參觀一圈的結論是:場地雖小,絕非微不足道;小中窺大,可見大題大義。先不說其內容串起了兩大世界級遺產(chǎn):大運河與北京城中軸線——目前它們風頭強勁、話題大熱,很可借“勢”論大;僅因小館內容涉及的史實,其“大”之處亦已事關首都城市功能、連通價值哲學。故而模仿當今文學夸張語:“細思極恐”,意味深長。
“大”:在展陳核心著眼著重京城水系。
“逐水草而居”,人們習慣理解為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其實,也在揭示人對水那次于空氣、高于食物的依賴。放大到村、城、國,又何不“逐水草而居”?以水定都、立都、遷都乃至廢都的案例,古今中外屢有所聞。八九百年前,北京由一代帝都演進到中華統(tǒng)一版圖之國都時,水為主標的大生態(tài)環(huán)境,應該相當不錯。除河湖水道外,市區(qū)多淺井、近郊多冒泉,這在百年前的記載中常見?,F(xiàn)實,北京水資源為世界人均標準的三分之一,則是古今對比敲響的警鐘——生態(tài)大環(huán)境仍處危機之中。說回紀念館,當然到了城、都、國的體量,“逐水”不再像小群落那樣隨意、不能全靠自然天成,而且“水”也早不限于飲用。郭守敬之功績,在其為元大都擴展、提升、完善水系,全面避水害、興水利,建造起友好型整體生態(tài)。展覽由前言、科學才華初展示、積水潭與元大都、玉泉水開發(fā)利用、盧溝河引水工程、都城匯流大運河、山東運河通南北、漕船直航積水潭等板塊,將郭守敬平生娓娓道來;再用積水潭上閱滄桑、水利遺產(chǎn)饋子孫、世界遺產(chǎn)系傳承、結語等部分,概說郭守敬于都于國于世界的文化意義。一幅“舳艫蔽水”風情畫,是對元代京杭大運河北端第一大港的驚鴻一瞥,足以寫照大都之盛……當由此及彼聯(lián)想京城水系、生態(tài)的重要,那關系地利之存廢。
“大”:在郭守敬建功立業(yè)的時代背景。
社會須補對“大元”、大都的認知短板——盡管元代由立到亡不足百年,但其開創(chuàng)了華夏歷史一個空前的昂揚時代,一個形成巨大影響于世界的時代,一個令苦寒西歐首次抬頭東望的時代。
宏大版圖。展覽有幅名為“元初測影所分布”的地圖,它標注至元十六年(1279)開始,郭守敬為編制“授時歷”陸續(xù)在元朝疆域內建立的二十座天文觀測站,以進行“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逾珠崖,北盡鐵勒”的“四海測驗”,這要比西方同類“大地測量”早上六百二十年。請注意其東、南、北勾勒的疆域:高麗無須贅述;珠崖即南海,約今西沙群島之永興島;鐵勒即北海,約今臨近北極圈,位處俄羅斯泰梅爾半島北端的切柳斯金角。結合曾在另一博物館所見的元朝概圖,它們所標示的,是在歐洲黑暗中世紀時,由成吉思汗創(chuàng)建的蒙古鐵騎于13世紀上半葉,內滅遼、金、南宋,外征戰(zhàn)西至中東、西北到東歐,在大元立朝時估算約達3200萬平方公里、近似長方形,大體覆蓋歐亞的廣袤疆土。
宏大影響。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在元大都生活十七年,回國后于1295年出版的《東方見聞錄》,在歐洲當時社會既以為荒誕、又充滿誘惑。它開闊了歐洲人的視野,引發(fā)他們對高度文明而富饒的東方世界之探索欲望。該書連同十字軍九次東征,被說成百余年后哥倫布探險、二百余年后麥哲倫環(huán)球的誘因之一,更是14世紀萌發(fā)于意大利、16世紀昌盛于英國的文藝復興新文化運動的外因之一……中國元朝的文化、科技、經(jīng)濟、軍事成就,提速東西方文化交流。今日仍有歷史學家評價:蒙古軍隊第一次將絲綢之路東西端統(tǒng)一在一個政權之下,第一次實現(xiàn)了“全球化”;有現(xiàn)代軍事研究著作寫道:“利德爾·哈特曾以蒙古軍隊為例,說服人們將騎兵作戰(zhàn)方法運用于坦克……美軍總參謀長麥克阿瑟在一份年度報告中,曾敦促國會吸取蒙古軍隊的經(jīng)驗教訓,批準他關于要求為美軍機械化撥款的提案”……
“大”,在對郭守敬之才能作為的廣認知、大傳播。
觀展略思:認為僅將郭守敬表述為中國元代杰出科學家不夠準確。此說確認了郭守敬充分發(fā)揮了天文、水利、測量、歷法、算學等專長這些事實,卻在有意無意間忽略了郭守敬長期是元朝高官大吏的身份。他是得到元世祖忽必烈這位享年八十歲的大蒙古國第五位可汗、元朝開國皇帝、在位三十四年的最高統(tǒng)治者倚重的大臣。卓越的科學文化才華、出眾的勤奮努力作為,與得到充分授權、擁有顯赫權力地位并存,再結合頂層設計、頂層統(tǒng)籌、頂層統(tǒng)管的組織調度能力,是他于不同崗位屢建奇功的基本條件。倘若僅憑謀士和技術官僚的輔助型身份,沒有那層高于一般封疆大吏、主理王朝命脈建設大計之骨干、擔負為大元消災避禍與興利迎福棟梁的權責統(tǒng)一,不易總能高效完成京城水系、運河北段新線等重點工程(通惠河項目僅一年半就告竣),也不易規(guī)??涨暗嘏渲萌肆ξ锪砥D苦奮斗,創(chuàng)制諸多天文儀器儀表、組織繁復天文觀測、五年左右時間便編制完成《授時歷》。該歷法算出的太陽公轉一周時間,跟目前國際通用的公歷相同,卻早于后者整整三百多年……
因此,當人物和國家雙向欣賞、信任,進而雙向奔赴時,綜合效益才會極大化??吹秸拱迳夏恰吨吩菏鹿袪睢罚涸勺诓慌鷾使鼐础爸率恕保ㄍ诵荩┑挠涊d,一陣唏噓;此時郭守敬已逾七十二歲矣!郭于國之“大”盡彰。在忽必烈之后,郭守敬在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等職又官侍三代皇帝,八十五歲逝于任上。郭守敬與偉大元朝同行,不僅奉獻了“十多項遙遙領先于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還展示了足以讓外人、后人津津樂道的元大都建設發(fā)展成就。1962年中國郵電部發(fā)行郭守敬紀念郵票,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背面一座環(huán)形山定名為郭守敬環(huán)形山,1977年國際小行星中心批準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1989年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郭守敬紀念銀幣……人可不聞元皇之名,誰不知郭公之大!
“大”,在“河之端”應挖、待挖的古都文明大內涵。
郭守敬造就元代運河通州到皇城之“終達”段,具有廣泛學術探討與文化研究的意義。
首先,在沿河八省市中,它夯實中國古代運河開鑿、調整、維系的初衷,即北京大學教授唐曉峰先生所言:“大運河永遠朝向京師”。北京講運河,必須強調它是各代王朝的重要支撐體系,并且賦予運河文化鮮明的服務首都性質。
再者,元代積水潭大港對最早之國都文化,作出重大貢獻。城市因為有市、有鬧市而立,這是《城市學》說“城”時必道“市”的基理;中華國都布局“前朝后市”,為《周禮·考工記》規(guī)制。興旺的“碼頭文化”,洐生出以積水潭為核、輻射鼓樓(元為齊政樓)的周邊商業(yè)繁華帶。大什剎海,在元代主因大港誕生了遠早于南城前門的市井商圈。然而很遺憾,由于元朝文物文獻稀見,除去“沿岸開設了許多酒肆、茶樓、勾欄,燈紅酒綠,徹夜笙歌”等話語,少見有關人、店、賣品,及場景描述、整體規(guī)模的資料。一國一朝留存,尚不如《馬可·波羅行紀》一人所述的元大都景象:人口眾多,華屋巨室列布,四方異域之人會聚,且“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之不息,僅絲一項,每日入城者計有千車”。暫不論真假,生動鮮活無疑。
還就是,此地給元大都催生了國家級重大文化現(xiàn)象:一個比肩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的里程碑式文體:“元曲”(又稱元雜劇、北雜劇、北曲)。
學界共識:元雜劇早期創(chuàng)作、演出活動,均以大都為中心,盛行河北、河南、山西等北方。元中期后南移,輻射全國。元末明初走弱,多沉淀在明朝人整理研究出版的元曲文獻里,如朱元璋之子朱權的《太和正音譜》,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北曲曲譜;其中著錄元代以及元明之際雜劇作家一百九十一人,作品五百六十余種。明代中葉后,元雜劇演唱逐漸失傳。
要知道,“元曲四大家”都是北方人。代表作《竇娥冤》之關漢卿,籍貫傳大都、解州(山西運城)多地;依《析津志》說,能寫善演;據(jù)《錄鬼簿》記,他可能是元代太醫(yī)院醫(yī)生。代表作《漢宮秋》之馬致遠,大都人;他有“曲狀元”之譽,雜劇之外曾作散曲一百二十多首。代表作《墻頭馬上》之白樸,祖籍絳州(山西曲沃)。代表作《倩女離魂》之鄭光祖,平陽襄陵(山西臨汾)人……
因為上自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社會的喜愛;因為城市人口激增和財富集中,尤其作為中心城市的大都、開封、杭州等地極度繁華;也因為元初長時期取消科舉,知識階層失去仕進之途,社會陷入“九儒十丐”之窘態(tài),令更多有文化修養(yǎng)、藝術趣味之人入行戲曲娛樂業(yè);加上如雜劇《藍采和》演員那句“學這幾分薄藝,勝似千頃良田”,而亮曬的“錢途錢景”……注重現(xiàn)實敘事、針砭時政、情態(tài)動人、藝感豐富的元雜劇,生逢其時;于是在大元順風順水,走向高峰。
只是可惜,輝煌元大都如此一輪強悍的首都文化核心功能,居然在表演地、表演人、表演劇目、表演效果等要件,出現(xiàn)記載上領域性缺失。積水潭大港周邊——堪稱北京可知國都第一世俗市井商業(yè)娛樂文化區(qū),除去了文本釋讀,古今只余“勾欄瓦肆”的念叨,幾乎不見有關元曲四大家、元代著名四大悲劇、四大愛情劇創(chuàng)作和演出活動的具體痕跡,想窺其妙只得從山西河北案例找只言片語。
匯通祠因“水”而生,始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曾名“鎮(zhèn)水觀音庵”;它與明成祖朱棣興建紫禁城時間大體重合。清代(1761)被乾隆重修、并賜現(xiàn)名,有御碑為證。后因二環(huán)路修建地鐵拆除,1988年重建,有吳良鏞先生撰《重修匯通祠記》。由北入院,拾階而上,蜿蜒登頂。俯瞰潭中郭守敬立像,遠望開闊的結冰水面與灰色的毗鄰民居,一片靜謐恬適。這與背后不遠處車水馬龍的二環(huán)路,分為不同天地。于祠中“郭守敬紀念館”朝拜,超越明清:遙想那大元、大都、大人、大事之澤潤今世,感慨多多。的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文化自信源于悠長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確,杰出先人是我輩楷模,歷史主動是奮斗者實踐的秉性作風。兩者均源于代代國人踔厲奮發(fā)、不負韶華形態(tài)的基本邏輯。
匯通祠是西城區(qū)發(fā)起“城之源、都之始、河之端”文化研究的標志點,凝神聚力于首都核心區(qū)之功能建設的峰值點。尋得數(shù)量型的“最早”,有利有效,可雄踞簡單粗暴的碾壓式高位。而找準足以通過強區(qū)強都、助力強國的首都“首善”文化要素要務的歷史哲學密碼,則屬質量型“最佳”——北京從群落、方國、重鎮(zhèn)、陪都、帝都,終成大一統(tǒng)國都,坎坷走來,至如今共和國首都,元代集結的首都功能表現(xiàn)與價值,值得大力發(fā)掘、提煉。其內容上每一處新發(fā)現(xiàn)、認識上每一新突破,都將比簡述區(qū)區(qū)金中都六十年即逝的帝都瞬間,有更大的進步。
站在“河之端”,應超越經(jīng)濟、漕糧視角,講好京師特點特質的“運河文化”,展示質量型“最佳”。如略說南糧南貨的北運,詳談京城會館、朝廷之人們的南下,“元曲”傳播是一例。講明清科舉才子進京、及第后官員走全國,政統(tǒng)、治統(tǒng)沿運河奏響多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文明華章;其中康熙、乾隆各自七下江南,康雍朝現(xiàn)存資料最豐富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乾隆朝中國古代最大文化工程的集成之作《四庫全書》,于運河城市設閣存放傳播,皆系道統(tǒng)、文統(tǒng)、法統(tǒng)戰(zhàn)略的努力……北京市西城區(qū)作為全國文化中心之首都核心區(qū),若能講好千里大運河文化中的“這一個”,將這些統(tǒng)統(tǒng)變?yōu)榻艹龅脑捳Z、敘事、學術體系,并使其熠熠生輝,必將因歷史文化價值的滋養(yǎng)而日益走強。
沈望舒,任北京社科院研究員,兼北京大學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