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玉輝
數(shù)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以豐富學生的數(shù)學知識、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為目標。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教師平衡好知識與實踐教學。為此,本文以三年級下冊“面積”一節(jié)為例,從“巧設疑問,引入新課;組織學生動手操作,探尋新知識;科學布置任務,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課堂歸納,升華教學”等展開了分析,期望能夠給有關工作者以借鑒和參考。
正所謂“學貴有疑”,要想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興趣,教師就要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設置疑問,用疑問作驅動,喚醒學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面積”一課教學開始之前,教師便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備課,由此組織了如下的教學:今天河馬老師為班內的同學們布置了一道趣味生活問題“比一比誰家的房子大”。小兔子家的是長方形房子,小松鼠家是正方形房子,兩個小家伙因為誰家房子面積大爭得面紅耳赤。同學們,你們可以幫忙解決嗎?
學生1:我可以將它們的房子復刻在紙張上,然后比一比圖中房子的大小就能知道。
學生2:我可以用尺子量一量來比較。
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給予肯定并贊美他們愛動腦筋、愛思考。但是哪種方法簡單一些呢?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探尋新的解決方法。隨后,教師在黑板上出示本節(jié)探究的主題——面積。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通過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自然喚醒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順勢引出了本節(jié)的課題。
為了讓學生順利進入本節(jié)知識的探究中,教師用學生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實物作載體,設置問題:請同學們將自己的手掌放在數(shù)學書的封面上,比比看,是數(shù)學書的封面大還是你的手掌大?讓學生體會物體的面并能夠明確大小。數(shù)學書的封面大小指的是什么?它比我們的手掌大又是什么意思呢?數(shù)學書封面的面積具體指的是什么?學生通過分析與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面積是一個物體表面的大小嗎?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帶領學生繼續(xù)探索,并設置了問題:數(shù)學書封面、我們手掌表面的大小是面積嗎?請同學們用手比較一下數(shù)學書封面、你自己的鉛筆盒表面的大???學生順著教師的問題,對數(shù)學書、自己的手掌和文具盒進行了觀察、比較,然后用手勢表示出了物體具體的大小,并回答道:面積就是一個物體表面的大小,數(shù)學書封面比我的手掌和鉛筆盒表面的大小都要大。教師繼續(xù)提問:你是如何確定數(shù)學書封面比鉛筆盒表面大的呢?有的學生干脆直接將鉛筆盒與數(shù)學書放在一起,大家可以直觀地看到數(shù)學書的封面要大。
在上述的整個過程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物作載體開展教學,學生通過思考、比一比,對面積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認識到了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的關系,為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夯實了基礎。
前面我們說的都是課桌上物體的面積,你能找到生活中帶有面的物體的面積嗎?然后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物體,并鼓勵他們表達出來。
學生1:家里衣柜門表面的大小就是衣柜門的面積。
學生2:商場中廣告牌表面的大小就是廣告牌的面積。
學生3:操場表面的大小就是操場的面積。
教師:看來同學們的生活經驗非常豐富,而且能夠學以致用。那么大家看看老師手中的水杯,水杯有幾個面呢?學生一邊看、一邊摸,然后說水杯蓋的表面的大小就是水杯蓋的面積,水杯側面的大小就是水杯側面的面積。教師總結道:看來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隨后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沒封口的三角形,并提問它有沒有大小。學生:沒有,因為它不是封閉的圖形。教師繼續(xù)總結:看來封閉圖形物體表面的大小才是它們的面積。
在學生了解面積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歸生活中的物體并說一說它們的面積,可以讓學生對面積有更深的認識,真正掌握面積的定義。
經過上述學習,大家對面積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表示物體面積的單位呢?
學生1:用厘米或者米。
學生2:用平方厘米或平方米。
教師:那么誰說的對呢?
隨后教師向學生發(fā)放長方形彩紙,并布置了本次的探究任務:請大家求出長方形彩紙的面積。
隨后,教師為大家發(fā)放面積為1 cm2的小正方形及直尺,要求學生通過測一測、擺一擺來擺出長方形。之后,學生會與同桌交流自己擺好的成果:每行擺5 個,擺4 行,共用20 個小正方形;每行擺6 個,擺5 行,一共用30 個小正方形。教師繼續(xù)布置任務:我們要用20 個小正方形擺出1 個大的長方形,它的面積是多少?隨后邀請幾名學生上臺擺一擺,通過比較不同的方法,大家一起找出簡單的計算方法,為后續(xù)探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上述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用問題為引導,引導學生估算,可以喚醒他們動手操作的欲望。然后教師為學生發(fā)放學具,指導學生動手操作來探尋長方形的面積,為學生后續(xù)的探究夯實基礎。
上述擺一擺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經歷了面積公式的探討過程,在學生展示出自己的活動成果后,教師將相關數(shù)據(jù)整合起來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設置本環(huán)節(jié)的探究任務: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從這些數(shù)據(jù)中找一找長方形面積與它的長和寬的關系。任務發(fā)布完后,大家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算和驗證。
如下是班內一個小組展示的探究成果:每行擺5個,擺4 行,共用20 個小正方形,那么長方形的長是5 cm,寬是4 cm,它的面積為20 cm2;每行擺6 個,擺5 行,一共用30 個小正方形,那么長方形的長為6 cm,寬為5 cm,小長方形的面積為30 cm2。在學生展示出自己的探究結果后,教師繼續(xù)引導:那么正方形的面積應該如何計算呢?學生會根據(jù)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重走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探究之路,從而得出正方形面積是邊長與邊長的乘積。在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下,學生通過思考、自我操作、小組討論等活動總結出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此后,教師再次指導學生回顧最初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想辦法來解決小兔子和小松鼠的問題。學生經過測量、記錄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等,輕松解決了問題。
為了得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教師用問題作引導,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手段,以小組合作為載體,共同推導出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而后利用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之后,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教師組織了趣味闖關的游戲:為了感謝同學們幫助小兔子、小松鼠解決問題,它們邀請大家參與闖關游戲,獲得勝利的同學還有精美獎品可以領取,大家誰想試一試?學生都紛紛舉手表示想要參加。隨后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展示本次的闖關題:
第一關,出示一條1 cm 的線段和一個1 cm2的正方形,提問:這分別是什么單位?它們分別可以用來測量/度量物體的什么?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 )。
第二關,將312 cm2平均分為26 份,每份是多少?
第三關,一塊長方形的地,長1200 dm,寬500 dm,它的面積是多少dm2?一塊地的面積是90 dm2,寬為6 dm,請問它的長是多少?一塊玻璃長25 dm,寬8 dm,如若每dm2要5 元錢,每塊要多少錢?
學生自主完成任務,最終選出前三名的學生接受獎勵。
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于有層次地引導學生掌握有關面積的知識,并讓學生靈活應用,最終內化于心。
任何一門學科知識的學習最終都要落實到生活中。因此在學生了解面積計算問題后,教師要布置生活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提升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如請同學們思考鉛筆盒表面的面積是多少,然后利用尺子量一量。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估算,然后利用尺子測量鉛筆盒的長、寬,并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完成計算,最終測量出鉛筆盒的長為15 cm,寬為6 cm,面積為15×6=90 cm2。
教師隨后出示如下的問題:
1.兔子媽媽家的桌子長為9 dm,寬為5 dm,它應該買多大的桌布呢?
2.為了給大家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河馬班主任在下課后組織了一場大掃除的活動,黑熊負責擦黑板,小狐貍負責擦墻上的榮譽證書,黑板的長為2 m,寬為1 m,榮譽證書長為25 cm,寬為15 cm,請問誰先完成任務,原因是什么?
關于同單位間的面積問題的計算,學生可以很快地給出答案。但是不同單位之間的計算,學生卻出現(xiàn)了錯誤。如有很多的學生說黑熊會先完成,因為小狐貍要擦的物品面積比黑熊的面積大。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沒有直接指出,而是用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請同學們看看我們班內的黑板和墻上掛的獎章,哪個大?”學生一眼就看出是黑板的面積大。但是對于出錯的點還是不理解,教師繼續(xù)引導:請同學們看一看用什么公式計算的,再次對比一下,看看結果如何?在教師的引導下,大家認識到自己忽略了單位換算,不僅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同時告誡自己以后一定要認真,要在同一單位下進行比較。
用例題的方式引出面積單位換算的方法,為學生日后利用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做好了堅實的鋪墊。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總結階段,教師要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沉浸其中談一談自己的學習感受。
學生1:我掌握了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物體面積的公式。
學生2:我學會了如何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
學生3:我想要了解更多的圖形面積公式,這樣我就可以計算更多生活中的物品的大小了……
在完成分享后,教師要整理好關于本節(jié)內容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本節(jié)知識。
上述活動喚醒了學生持續(xù)探究的欲望,為他們后續(xù)探尋多邊形面積公式做好了堅實的鋪墊。
1.在一個長16 cm,寬8 cm 的長方形中剪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還剩下多少?
2.用一根長12 cm 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一共有幾種圍法?圍成的最大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cm2?
3.教室南面的墻壁,長8 m,寬3 m,墻上有3 個3 m2的窗戶,現(xiàn)在要粉刷這面墻壁,要粉刷的面積是多少m2?若粉刷1m2的費用要160 元,那粉刷這面墻共花費多少錢?
4.一臺壓路機,每分鐘行駛50 m,壓路的寬度為4 m,這種壓路機一小時可壓路多少m2?
上述作業(yè)不僅讓學生實現(xiàn)了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而且有效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解決問題是數(shù)學教學的一部分,同樣是新課標的課程目標之一。在數(shù)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當下的學習和未來的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現(xiàn)實情況,積極優(yōu)化教育教學,讓學生在不斷嘗試、分析、反思中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進而從根本上提升自身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