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吃復習時晝夜不分學到頭痛的苦,就要在平日里循序漸進地學習,但以我多年的學習經(jīng)驗,深知能全心全意好好學習的日子,也就只有剛開學那幾天,至于這股學習勁兒到底能撐多久,就得看預習的質量了。
因為假期時間多,所以可以來一場學期前的大預習,它比課前預習更重要,作為階段性預習,顧名思義,是針對一整個階段的知識內容進行預習,同時也能打破一個大眾認知——預習時,學會第二天上課老師要講的那一點內容是次,更主要是為了對往后這一階段要學習的全部內容,有一個大概了解,形成對知識的掌控感。
那具體如何實操?請看各科詳細“VCR”。
很多人學習時喜歡“換換腦子”——各科交替著學,但假期預習時最好不要各科一起上,學完一門再學下一門思路會更清晰,且高效。
但即便如此,一整個學期的知識點那么多,老師沒教過,看書大概率會看得云里霧里一知半解啊,這時,階段性預習的好處就體現(xiàn)出來了,如果只預習一課,了解的內容淺顯、記憶點很淺不說,還無法形成邏輯鏈條,但如果按照章節(jié)順序,比如從三角形到多邊形;從指數(shù)、對數(shù)再到函數(shù)方程,就會有一點點深入,漸漸理解的完成感。
那找不到“邏輯鏈”的切入點怎么辦?可以準備一套單元試卷,配合答案去“看”題,看解答這道題的思路里,要先了解什么,再學會什么……跟著去預習就行,不論包含了多少知識點,每道題都是一個思維鏈條!
相較理科,文科的預習就簡單多了,還是按照預習完一科再預習下一科的順序,既能培養(yǎng)科目學習的感覺,又能加深印象。
而針對文科,我的建議是,不要提前背誦課文。雖然文科看起來是靠背誦,但背也要先融會貫通地理解過才好背,死記硬背最浪費精力,還容易忘。比如:英語,學會了語法和固定搭配,再背就不容易背錯段落中間那些連接詞了,背書時還能再鞏固正確的知識點;語文的古詩和文言文,也是理解后想著文章意思去背,更簡單;歷史、地理、政治就更不用說啦,那些年份和山脈太容易背混,得先熟悉。
那么假期預習,我們要做的,就是多去讀幾遍課本,當故事書那樣讀,哪怕你覺得讀完了一遍好像什么都沒記住,也是增加了印象的,而且每一遍絕對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假期預習作為階段性預習,還有個很重要的注意事項——記筆記。
一是記自己理解錯的知識點,比如數(shù)學,有時候感覺新內容自己一看就會,但做題卻是錯的,這時就要記下來,思考自己的思維偏差在哪里、為什么會這么理解、和正確思路有沒有共同處?
二是預習時,要把自己覺得簡單的、一知半解的、完全學不會的等等內容分類標記,給大腦擺上路牌,這樣即便預習后很久才在課堂上學到,也能迅速找到相對應的記憶。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幾點,恭喜你,新學期會輕松很多,但前提是,你沒有碰觸預習的大忌——不認真聽課!
無論怎樣的自主學習都比不上課堂老師講的內容,但聽老師講起那些覺得自己已經(jīng)學會了的內容,難免想走神,這時可以給自己設置一些課堂小目標:找到這節(jié)課老師擴展的內容、看看老師有沒有第二種解答方式,甚至是上課發(fā)生的趣事等。
總之,課堂的美好還在等著你深度挖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