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解長江三角洲南匯嘴自然岸線近期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收集了2021~2022年南匯嘴潮灘的衛(wèi)星遙感數據及歷史資料,并結合現場潮間帶底棲生物、底質樣及水質樣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南匯嘴自然岸線區(qū)域潮間帶底棲生物種類總體平穩(wěn),沉積物環(huán)境相對較好,但植被生長區(qū)域受外來物種入侵嚴重,水環(huán)境狀態(tài)持續(xù)較差。外來物種入侵、岸灘侵蝕、旅游活動、海洋垃圾及污染物影響等因素成為該區(qū)域主要威脅。針對上述南匯嘴自然岸線現狀及威脅因素提出了保護與利用措施。研究成果可為構建合理的自然岸線格局提供科學依據。
關 鍵 詞:自然岸線; 生態(tài)系統(tǒng); 物種入侵; 南匯嘴; 海域管理
中圖法分類號: P71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2.010
0 引 言
海岸線是陸??臻g分界線,有著極其重要的資源價值和生態(tài)功能。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海岸線開發(fā)規(guī)模和利用強度不斷提升,岸線資源被大量消耗,迫切的空間資源開發(fā)需求促使岸線不斷向海推進。近20 a間中國大陸海岸線長度增加約2 100 km,自然岸線卻失去了近1 900 km[1],海岸線生態(tài)空間被大幅壓縮,自然岸線保有率持續(xù)降低,成為稀缺性資源。
面對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的嚴峻形勢,2017年3月,《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首次明確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岸線格局;2017年12月《上海市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要求至2020年上海市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12%;2021年12月《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規(guī)劃》再次將上海市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12%作為約束性指標。
有學者認為海岸線是變化速度較快的地貌之一[2],不可持續(xù)性的過度開發(fā)會造成岸線生態(tài)功能受損及碳儲量減少[3]。增溫與CO2濃度上升易促進水生系統(tǒng)內外來植物的入侵[4],外來植物常缺失天敵抑制[5],可能驅使其降低防御性狀投入而增加生長和繁殖資源分配[6]。鹽沼、牡蠣礁等生態(tài)系統(tǒng)對海洋災害具有重要防護作用[7],因此應將此類具有重要生態(tài)價值的岸段作為修復重點[8]。而當前整治修復尚未深入研究恢復生態(tài)機制[9],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管存在不足[10],需加強管理和開發(fā)活動的頂層設計[1],精細化岸線管理[11]。
南匯嘴自然岸線占上海市大陸自然岸線總長度的34.39%,其生態(tài)狀況變化在該市海岸線保護工作中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對其保護利用措施及相關研究仍較少。本文通過收集2021~2022年南匯嘴潮灘衛(wèi)星遙感數據及相關前期數據,并結合現場生態(tài)環(huán)境調查結果,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威脅因素,提出保護利用措施及建議,是對自然岸線進行系統(tǒng)性保護及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探索。
1 區(qū)域概況及調查方法
1.1 區(qū)域概況
浦東新區(qū)位于長江三角洲東海之濱,北連長江河口,南臨杭州灣,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全國經濟最為發(fā)達的沿海地區(qū)之一[12]?,F擁有122.38 km的大陸岸線,約占全市的56%,以及4 539 km2的水域面積,約占全市的42%(見圖1)。新區(qū)岸線資源條件豐厚,是上海市海洋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要依托區(qū)域,目前岸線開發(fā)利用率達到59.8%。設有2條大陸自然岸線,為浦東濱江森林公園自然岸線(見圖1(b))及南匯嘴自然岸線(見圖1(c)),其中南匯嘴自然岸線位于浦東新區(qū)南匯新城鎮(zhèn),由滴水湖出水閘向西南至岸段終端堤壩,分布于東海大橋兩側,全長為8.84 km(見圖2)。
南匯嘴自然岸線背靠一線海塘,其向陸一側為防護堤等硬質防護設施,海陸相互作用自然過程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為干擾,但其海岸地貌及生態(tài)功能等自然屬性基本得到保留。堤外岸灘淤漲,灘面平緩開闊,低潮時潮灘寬度可達2~3 km。在典型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控制下,植被覆蓋較為茂盛,時有鳥類棲息。全線為敞開式岸段,近岸水域屬非正規(guī)半日淺潮,洪季漲潮平均歷時為6 h,落潮為6.7 h,枯季漲潮平均歷時6.7 h,落潮為5.8 h[13]。平均潮差為3.2 m,最大潮差5.14 m,屬強潮潮灘,近岸潮流基本為東西向往復流。在長江徑流、杭州灣北岸水流及海洋潮流三者的控制及相互作用下,該區(qū)域呈潮流急、潮差大、海水含沙量較高、物質交換活躍等主要特征。
1.2 調查方法
選取2021~2022年南匯嘴自然岸線區(qū)域植被生長季、無云層干擾且低潮位期間的多幅高分辨率衛(wèi)星影像進行識別解譯,形成植被生長圖斑,并對其中存疑圖斑結合現場核查進行修正,得到研究區(qū)域植被生長面積、分布及種類狀況。并分別在互花米草、蘆葦及海三棱藨草生長區(qū)域各選取樣格進行植被密度及蓋度等生長指標調查。2021年8月9日和2022年7月29日,在岸線潮灘各設置1條潮間帶監(jiān)測斷面,其高、中、低潮帶各設2個底棲生物及底質采樣點位,在周邊水域布設3個水質采樣點位(見圖3)。通過遙感影像處理、野外現場調查、社會調查及歷史資料收集等方式,比對分析研究區(qū)域植被生長狀況、底棲生物狀況、沉積物及水環(huán)境狀況,發(fā)現存在的問題,研究主要威脅因素及保護利用對策。
2 調查結果
2.1 植被分布狀況
調查發(fā)現,南匯嘴自然岸線潮灘植被分布于堤外岸灘,呈狹長條帶狀,2021年觀測長度為7.9 km,2022年長約6.2 km,植被面積分別為41.9 hm2和35.32 hm2(見表1)。各年的植被帶平均寬度均為40 m 左右,植被群落最寬處為東海大橋東側的臨港新城沙灘處,可達200 m左右(見圖4)。植被種類主要為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及蘆葦。
2022年觀測期間,互花米草植被面積為27.98 hm2,在植被種類中占有面積最大,相比2021年則減少5.99 hm2;海三棱藨草主要生長在東海大橋東側的臨港新城沙灘區(qū)域,面積為5.53 hm2,相比2021年減少1.67 hm2;沙灘區(qū)域的東側、互花米草植被帶外側分布有1.81 hm2 的條帶狀蘆葦生長區(qū),相比2021年增加1.56 hm2(見表1)?;セ撞菁疤J葦的蓋度較高,都達到了77%以上,海三棱藨草的蓋度在2022年出現明顯的降低,2022年各植被種類的平均密度均低于2021年。2021年在岸線東側分布有約 0.48 hm2試驗性紅樹林,但在2022年已無生長跡象(見表1)。
與2021年相比,2022年南匯嘴自然岸線潮灘植被面積及沿岸分布長度均有所減小,植被種類則均以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及蘆葦為主,且互花米草生長面積達到了79%以上,長勢良好。根據2017年浦東新區(qū)海岸帶植被調查數據,2017年7月在臨港新城沙灘區(qū)域尚能觀測到21.18 hm2的海三棱藨草生長區(qū),但至2021年成片的海三棱藨草群落已呈斑塊化少量分布,可見4 a期間互花米草入侵及擴張態(tài)勢明顯,在較短時間內快速擠占本地植被的生長空間,形成了大面積的單種優(yōu)勢植被群落。
2.2 底棲生物狀況
2021年夏季,斷面點位共監(jiān)測到潮間帶底棲生物有6門20種。其中,高潮帶生物4門7種,軟體動物3種,節(jié)肢動物2種,脊索動物和紐形動物各1種;中潮帶生物5門14種,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各4種,脊索動物和紐形動物各1種;低潮帶生物4門8種,節(jié)肢動物5種,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環(huán)節(jié)動物各1種。高、中、低潮帶生物密度平均值分別為44,260,20 ind./m2,平均生物量為36.86 g/m2。
2022年夏季,共監(jiān)測底棲生物為5門26種。高潮帶生物3門10種,軟體動物6種,甲殼動物3種,脊索動物1種;中潮帶生物4門19種,軟體動物8種,節(jié)肢動物5種,甲殼動物和環(huán)節(jié)動物各3種;低潮帶生物4門9種,軟體動物4種,節(jié)肢動物和甲殼動物各2種,環(huán)節(jié)動物1種。高、中、低潮帶生物密度平均值分別為404,3 993,242 ind./m2,平均生物量為92.77 g/m2。
潮間帶底棲生物對岸線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有著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區(qū)域的潮間帶底棲生物種類情況總體平穩(wěn)(見圖5),其中,中潮帶生物種類及密度均為最高,但其生物均勻度較低,不同點位生物密度變化較大,低潮帶生物密度近期均為最低。因2022年夏季觀測期間中國綠螂的密度出現顯著提升,導致該區(qū)域的潮間帶生物密度及生物量均明顯高于2021年。
2.3 底質環(huán)境狀況
2021年監(jiān)測期間,高潮帶點位沉積物類型既有粉砂,也有黏土質粉砂,兩者占比較高,中、低潮帶沉積物類型主要為砂;潮間帶各監(jiān)測點位沉積物中砂組分占比平均為 63.3%,粉砂和黏土占比則相對較低。2022年,高、中潮帶沉積物類型主要為粉砂,低潮帶沉積物類型主要為砂;各點位沉積物砂組分占比平均為39.4%;粉砂組分占比平均為55.8%;黏土組分占比在1.4%~7.5%之間,平均為4.9%(見表2)。
2021年各點位沉積物pH平均為7.12,2022年該數值為7.47,均偏中性。2021年潮灘沉積物全鹽含量平均值為5.57 mg/g,2022年全鹽含量平均值為3.62 mg/g,且高潮帶沉積物全鹽含量明顯高于中、低潮帶。2021年各點位表層沉積物有機碳平均含量為0.72%,總氮和總磷平均含量為0.674 mg/g和0.152 mg/g,2022年有機碳平均含量為0.14%,總氮和總磷平均含量為0.262 mg/g和0.08 mg/g。
根據現場觀測,南匯嘴自然岸線區(qū)域沉積物主要呈灰褐色,且無明顯異味。低潮帶的沉積物顆粒相對更粗,沉積物類型主要為砂,砂組分占比在85.3%以上。各點位的沉積物有機碳濃度均小于2%,符合GB 18668-2002《海洋沉積物質量》中對第一類沉積物有機碳含量的標準要求。沉積物環(huán)境總體處于較好的狀態(tài),與2021年相比,潮灘沉積物全鹽含量、總氮和總磷的平均值均出現下降,沉積物總體質量有向好趨勢。
2.4 水環(huán)境狀況
2021年觀測期間,區(qū)域水體溫度平均為29.5 ℃,鹽度平均值為7.80‰,表層水體pH平均值為7.87;點位溶解氧值平均值為6.67 mg/L;水體無機氮平均濃度為0.974 6 mg/L;磷酸鹽平均濃度為0.029 6 mg/L(見表3)。
2022年,區(qū)域水體溫度平均為31.9 ℃,水體鹽度平均為10.92‰,表層水體pH平均為7.95;水體溶解氧值平均為6.08 mg/L;水體無機氮濃度平均為0.545 7 mg/L;磷酸鹽濃度平均濃度為0.036 1 mg/L(見表3)。
根據《上海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公報》,該區(qū)域近幾年水體質量均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參照GB 3097-1997《海水水質標準》對海水水質的分類標準,此次各點位水環(huán)境指標中,pH值及溶解氧均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活性磷酸鹽符合第三、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無機氮含量超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為主要污染指標,其中無機氮的影響相對較大。與2021年相比,該區(qū)域無機氮濃度減少了44%,磷酸鹽濃度增加22%,水體質量稍有改善,但水環(huán)境總體仍處于較差的狀態(tài)。
3 討 論
3.1 主要威脅因素
南匯嘴自然岸線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存在明顯問題,主要表現為植被生長區(qū)域受外來物種入侵嚴重、植被面積縮減以及區(qū)域水環(huán)境較差,根據近期現場調查結果及周邊環(huán)境調研,認為該區(qū)域主要受到互花米草入侵擴散、岸灘侵蝕、旅游活動、海洋垃圾和污染物影響等因素的干擾,且這些威脅因素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xù)存在。
3.1.1 互花米草入侵及擴散
互花米草具有強入侵性,自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上海,早期帶來了一定的生態(tài)和經濟效益,但近幾年其擴散已呈不可控趨勢,負面影響逐漸凸顯。互花米草對生長區(qū)域的鹽度、溫度、土壤及水體質量等環(huán)境因子具有廣適性;在潮水淹沒狀態(tài)下可耐受時間長達12 h,呈強耐淹性[14];可通過種子、根狀莖及無性繁殖體片斷進行快速繁殖和擴散[15];不作為潮灘動物主要食物來源,天敵缺失且與海三棱藨草及蘆葦等本土植物生長區(qū)域存在重疊。多因素疊加作用下,互花米草對南匯嘴自然岸線的潮間帶生境具有良好的適應性,競爭優(yōu)勢明顯,不斷擠占本土植被生長空間,并向光灘入侵,擾亂了當地植物群落的結構及演替序列。
本次調查發(fā)現位于中潮帶的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植被混生區(qū)域,海三棱藨草群落中的底棲生物種類數、密度和生物量均要高于互花米草群落,因此互花米草對海三棱藨草的取代很可能會造成底棲生物多樣性的降低。此外,互花米草的密集根系、全年生長期及不受植食性動物偏愛等因素,不利于鳥類的棲息和覓食,進而影響食物鏈結構,促使灘涂動物數量及種類持續(xù)減少。最終可導致南匯嘴自然岸線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發(fā)生明顯改變,生態(tài)系統(tǒng)出現嚴重退化,生態(tài)功能顯著降低[16]。
3.1.2 岸灘侵蝕
灘地植被群落生長寬度很大程度受制于灘涂的寬窄情況,而岸灘侵蝕往往會造成適宜植物物種生境的濕地范圍縮窄。自2003年長江三峽大壩水庫蓄水以來,長江入海泥沙量較之前出現顯著下降,大通站平均年輸沙量維持在1.33億t(見圖6),且未來很可能會長期保持在較低水平。南匯東灘促淤工程還攔截部分輸向杭州灣海域泥沙,導致研究區(qū)域輸沙供應減小[13],以及在水動力條件、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等多種驅動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南匯嘴自然岸線灘涂總體上面臨著受侵蝕的威脅,堤前灘地受侵蝕尤為顯著(見圖7),岸線生態(tài)系統(tǒng)隨之可能受到影響。根據2022年6月上海市海洋局在臨港新城沙灘現場的監(jiān)測結果,臨港新城沙灘東側堤前灘地呈沖刷態(tài)勢,高灘區(qū)域有向西遷移趨勢,岸灘穩(wěn)定性較差,灘地植被覆蓋面積同比出現下降,這與2022年監(jiān)測期間南匯嘴自然岸線潮灘植被面積減少相符。此外,該區(qū)域是上海市遭遇臺風及風暴潮等海洋自然災害風險最高的岸線,在極端事件的影響下,風作用力過程會明顯增加波高和近底層懸沙濃度,潮灘可在短期內發(fā)生較大變化,沉積物和植被覆蓋情況隨之發(fā)生改變[17]。
3.1.3 旅游活動
該區(qū)域為未開發(fā)景點,但潮灘灘面較硬且開闊平坦,具有一定的旅游適宜性,在上海市缺乏優(yōu)質親??臻g的背景下,已成為游客的親海游玩勝地,高峰時段臨港新城沙灘區(qū)域可涌入數萬名游客。大量人群下海趕海,勢必會對潮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造成干擾。游客在植被生長區(qū)域的踩踏及挖掘等行為,直接導致植被存活率降低及生長區(qū)域出現萎縮;對底棲生物的捕捉會破壞潮間帶生物多樣性,并對鳥類等潮灘動物的棲息及覓食產生影響。
3.1.4 海洋垃圾
調查期間發(fā)現在潮灘植被中存在大量垃圾,主要為塑料類、聚苯乙烯泡沫類、橡膠類、織物類、金屬類及木制品類。海洋垃圾一部分為陸地生產生活垃圾的向海輸入,一部分為岸灘旅客遺留,部分來自海上漁業(yè)、航運及傾廢等活動。垃圾的大量堆積一方面會造成岸線整體景觀價值的降低,另一方面垃圾長期覆蓋,會導致灘面沉積環(huán)境出現惡化,破壞潮灘植被及生物生境。其中占比較大的塑料垃圾甚至會分解破碎形成微塑料[18],進入食物鏈逐漸影響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3.1.5 污染物風險
自然岸線所在區(qū)域為沿海航運通道重要節(jié)點,周邊航道環(huán)繞,港口、碼頭等設施眾多,岸線西側僅4 km處即為臨港工業(yè)及重裝備產業(yè)區(qū)港區(qū)(見圖2)。港區(qū)作業(yè)繁忙,海上通航密度大,石油及危險品運輸密集,導致該區(qū)域油料等污染物泄露風險較高,一旦出現泄漏事故將會嚴重污染自然岸線環(huán)境并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污染物自然衰減過程通常較慢,危害周期長,在岸灘易形成長期危害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污染源區(qū)[19],而當前的風險防范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相對薄弱。另受長江、錢塘江等徑流污染物入海及周邊陸源排污影響明顯,該區(qū)域周邊水體污染及富營養(yǎng)化嚴重,水環(huán)境整體較差,對潮灘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負面影響[20]。
3.2 自然岸線保護及利用
自然岸線所在區(qū)域將打造成具備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qū),成為中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對于一座重量級且擁有全長8.84 km自然岸線的濱海新城,在產業(yè)集聚、海洋經濟迅猛發(fā)展的機遇下,均衡開發(fā)需求和岸線生態(tài)保護,有效應對面臨的威脅因素,切實保護好利用好岸線生態(tài)資源顯得尤為重要。
3.2.1 岸線的保護修復
(1) 強化法律法規(guī)約束。形成完善的海岸線保護與利用法律法規(guī)體系,同時加大執(zhí)法力度,加強海岸線整體管控。嚴格遵循上海市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12%的管控要求,提升海域使用項目占用海岸線的門檻,限制建設項目占用自然岸線,對不能滿足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和要求的用海項目不予批準;嚴格禁止可能影響自然岸線生態(tài)功能及損害海岸地形地貌的活動;嚴格遏制在自然岸線區(qū)域增設排污口、工業(yè)排水口或其它污染源。
(2) 控制互花米草入侵。上海已成為互花米草防治重點區(qū)域,在尚未發(fā)現本地天敵及其他制約因子的情況下,有必要進行人為干預。在自然岸線區(qū)域盡可能使用較為環(huán)保的方式消滅現有互花米草種群,如機械刈割輔以人工刈割,以及翻耕清除地下根莖等物理治理法,并引導本土植物群落有序恢復,逐步改善灘涂植被生態(tài)系統(tǒng)。在互花米草清除后仍需防范互花米草的二次入侵,形成長期監(jiān)測及治理機制。
(3) 恢復生物多樣性??刹捎玫讞珓游镌鲋撤帕鞯姆绞剑M快在該區(qū)域構建起完整的食物鏈,提升生物多樣性,減少空余生態(tài)位,增強抵御外來入侵的能力[21],以此進一步提升生態(tài)修復效果,形成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該項措施需在對區(qū)域底棲生物現狀及生境特征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落實,制定方案進行評估,并選擇本土種或適應能力較強的廣布種,嚴禁引入外來物種,同時需定期對增殖放流情況開展跟蹤監(jiān)測。
(4) 穩(wěn)固岸灘減緩侵蝕。應在遵循潮灘地形地貌的現狀基礎上,盡可能使用自然和更具有生態(tài)相容性的材料,通過改變區(qū)域水流的邊界及動力條件等,減少推移質和懸移質泥沙的向海輸移,增強對泥沙的攔截及滯留能力,達到消浪促淤,固沙護坡的效果,為潮灘植被提供足夠生長空間,并為其爭取充分時間以提升抗環(huán)境沖擊能力。
(5) 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完善突發(fā)海洋污染事件預防及應急處置預案,健全預警體系,建立多部門聯動及協調機制,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強應急演練,提升油品、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響應能力。一旦發(fā)生污染事故盡快采取阻攔措施,盡可能降低污染物對自然岸線的破壞,并做好事后的生態(tài)損害評估、監(jiān)測及修復。
(6) 進行陸海協同治污。海洋是陸源物質輸送的最終受納空間,在陸海統(tǒng)籌的發(fā)展趨勢下,還應建立流域與近岸海域污染協同治理體系,將近岸海域環(huán)境質量改善需求分解落實到流域[22],同步流域與近岸海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管,設置協同指標及目標,實現區(qū)域聯動,控制生產生活垃圾向海輸送,降低氮、磷營養(yǎng)鹽等物質的入海通量。
(7) 強化自然免疫能力。對南匯嘴自然岸線的生態(tài)保護和修復是一個長期過程,在對區(qū)域生態(tài)功能及結構實施具體修復工程后,應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及環(huán)境狀況持續(xù)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及維護,并在達到一定修復成果后適當減少人工干預,給自然演替預留足夠的空間,著重強化自然岸線后期的自身恢復及免疫能力,實現保護與修復成果的長效性。
3.2.2 岸線的利用
(1) 開辟合理親海空間。在盡可能降低干擾動植物生境的基礎上,使用少量且有限的人工設施,采取科普宣傳、集中路線引導等合理措施,開辟專屬親海空間,并控制游客流量,改變人群隨意下海且穿梭在潮灘植被中的情況。另在岸線向陸一側保留一定規(guī)模的內陸濕地、人工濕地及景觀,實現游客分流,并為鳥類補充棲息地,以緩解自然岸線生態(tài)服務功能下降等問題[23]。以此既滿足人們觀賞旅游、親近濱??臻g的需求,又凸顯濱海城市風貌,展現人與海洋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景。
(2) 挖掘藍碳增匯潛能。海岸線區(qū)域藍碳總量和碳匯潛力巨大,而物種入侵、海岸侵蝕、富營養(yǎng)化等因素會較大程度改變藍碳生境系統(tǒng),從而影響固碳及儲存能力[24],甚至造成受損岸線成為碳源??缮钊胙芯亢0短紖R時空特征及關鍵影響因子,探索碳匯機制及實現價值,并基于自然岸線的生態(tài)保護及修復,利用自然驅動力進行高效固碳并長期儲存,形成穩(wěn)固的藍碳生態(tài)系統(tǒng),最終實現藍碳增匯與生態(tài)保護修復協同增效。
(3) 基于南匯嘴自然岸線生態(tài)結構及功能的修復,可充分利用這一獨特生態(tài)空間,發(fā)揮其在提供生物棲境、維持生物多樣性、抗御海水侵蝕、抵御海洋災害和儲存能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服務價值,促使自然岸線的保護與利用進入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為地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發(fā)力點與增長極。
4 結 語
當前南匯嘴自然岸線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互花米草入侵嚴重,水環(huán)境狀況較差,主要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岸灘侵蝕、人類活動干擾及污染物影響等因素的威脅。海洋管理部門需充分行使自然資源管理職責,完善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嚴格管控自然岸線保有率,優(yōu)化岸線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加強潮灘侵蝕后退防護,增強災害應急處置能力,進行海陸污染協同治理。并在達到一定修復成果后適當減少人工干預,著重強化自然岸線后期自身恢復及免疫能力,實現保護與修復成果的長效性。此外,應充分挖掘自然岸線價值,形成和諧綠色生態(tài)廊道,發(fā)揮藍碳系統(tǒng)碳匯能力,提升海岸帶生態(tài)服務功能,以發(fā)揮出最大的生態(tài)及社會效益,實現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及可持續(xù)利用,為浦東新區(qū)的發(fā)展戰(zhàn)略落實和海洋產業(yè)發(fā)展提供更多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文國,畢京鵬,馬萬棟,等.海岸線生態(tài)空間擠占及對策建議[J].環(huán)境保護,2022,50(10):49-54.
[2]MUJABAR P S,CHANDRASEKAR N.Shoreline change analysis along the coast between Kanyakumari and Tuticorin of India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J].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2013,6(3):647-664.
[3]KUMAR R,PANDE V C,BHARDWAJ A K,et al.Long-term impacts of afforestation on biomass production,carbon stock,and climate resilience in a degraded semi-arid ravine ecosystem of India[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22(177-):177.
[4]SORTE C J B,BLUMENTHAL D M,MOLINARI N A,et al.Poised to prosper a cross-system comparison of climate change effects on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cies performance[J].Ecology Letters,2013,16,261-270.
[5]KEANE R M,CRAWLEY M J.Exotic plant invasions and the enemy release hypothesis[J].Trends in Ecology amp; Evolution,2002,17:164-170.
[6]BLOSSEY B,NOTZOLD R.Evolution of increased competitive ability in invasive nonindigenous plants:a hypothesis[J].Journal of Ecology,1995,83:887-889.
[7]楊波,孫曉峰,劉昱,等.2022年海岸帶生態(tài)修復科技熱點回眸[J].科技導報,2023,41(1):249-260.
[8]王福,王宏,李建芬,等.中國海岸20 ka以來的演替過程及趨勢分析:對現代海岸生態(tài)保護修復的啟示[J].中國地質,2023,50(1):61-83.
[9]潘靜云,章柳立,李摯萍,等.陸海統(tǒng)籌背景下我國海洋生態(tài)修復制度構建對策研究[J].海洋湖沼通報,2022,44(1):152-159.
[10]王鵬,趙博,林霞,等.我國圍填海和自然岸線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管現狀及對法律修訂的建議[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21,38(4):80-83.
[11]付元賓,杜宇,王權明,等.自然海岸與人工海岸的界定方法[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4,33(4):615-618.
[12]高敏.浦東新區(qū)海域空間資源使用現狀及立體利用研究[J].上海國土資源,2022,43(4):34-38,78.
[13]劉高偉,程和琴,李九發(fā),等.近期長江河口南匯南灘水域水沙變化特征[J].海洋科學,2015,39(10):108-115.
[14]王大衛(wèi),沈文星,汪浩.互花米草入侵對東部沿海生境的影響[J].生物學雜志,2020,37(6):104-107.
[15]DAEHLER C C,STRONG D R.Variable reproductive output among clones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Poaceae)invading San Francisco Bay,California:the influence of herbivory,pollination,and establishment site[J].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94,81:307-313.
[16]MCKINNEY M L,LOCKWOOD J L.Biotic homogenization:a few winners replacing many losers in the next mass extinction[J].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1999,14:451-453.
[17]裘誠,王岳峰,方略任,等.基于無人機技術的潮灘動態(tài)監(jiān)測研究[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22,39(11):114-120.
[18]CHATTERJEE S,SHARMA S.Microplastics in our oceans and marine health[J].The Journal of Field Actions,2019,(Special Issue19):54-61.
[19]楊霄,邵帥.海岸帶石油污染物自然衰減研究綜述[J].應用海洋學學報,2023,42(2):359-370.
[20]吳旭云,裘誠,王岳峰,等.上海海域海水水質變化趨勢及應對措施[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20,37(1):46-50.
[21]ZHENG Y L,BURNS J H,LIAO Z Y,et al.Species composition,functional and phylogenetic distances correlate with success of invasive Chromolaena odorata in an experimental test[J].Ecology Letters,2018,21,1211-1220.
[22]王艷,張鑌麒,戴愛泉,等.基于陸海統(tǒng)籌的河口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管理對策研究[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23,36(4):768-772.
[23]張婷玉,袁琳,張超,等.海岸工程及生物入侵對上海南匯東灘海岸帶格局演變的影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229(3):167-180.
[24]何磊,葉思源,趙廣明,等.海岸帶濱海濕地藍碳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地質,2023,50(3):777-794.
(編輯:黃文晉)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on research on natural shoreline of Nanhui Spit in
Yangtze River DeltaGAO Min1,GUO Xingjie2,YAO Hongyi3
(1.Shanghai Pudong New Area Marine Management Affairs Center,Shanghai 201299,China; 2.Shangha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Shanghai 200072,China; 3.Fujian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Xiamen 361013,China)
Abstract: The coastline is the intersection of land and sea that combines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resource value.To understand the rec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atus of the natural coastline of Nanhui Spi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historical data of the tidal flat of Nanhui Spit,as well as the survey data of benthos samples,sediment samples and water quality samples in the intertidal zone from 2021 to 2022 were collected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n the intertidal zone,the biological species were generally stable,and the sediment environment was relatively good.However the vegetation growth area was severely invaded by foreign species,and the water environment was in poor condition.Th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beach erosion,tourism activities,marine debris,and the impact of pollutants were the main threats.Finally,th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was proposed.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onstructing a reasonable natural shoreline pattern.
Key words: natural shoreline;ecosystem;species invasion;Nanhui Spit;maritime management
收稿日期:2023-06-09;接受日期:2023-08-20
基金項目:上海市地質之星人才計劃項目(Dzxh202206)
作者簡介:高 敏,男,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海洋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whugaom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