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共情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除先天遺傳因素之外,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環(huán)境和教育等帶來的負面影響。本文將呈現幾個青少年兒童共情能力缺失的現實案例,希望引起教育者的重視和警醒。
暴力宣泄背后,隱含著孩子的極度渴望
小宇因為不想上學被送到我這里,在診療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他在共情、述情方面存在明顯困難。他很容易產生激烈的情緒反應,甚至表現出攻擊性傾向。
小宇自幼生活在父母分居的環(huán)境中,由祖父母代為撫育。母親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外出工作,早期每周回家一次,后期減少至每月一次,即便回家往往也只是針對小宇的各項行為進行批評、指責甚至打罵。父親很少參與他的日常生活,僅有的互動通常也是嚴厲的批評和否定。這些年里,小宇聽到的評價基本是“不聰明、不聽話、不懂事”,他時常疑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勁,是否值得被愛。他開始習慣憤怒式的表達,每當需求不能被滿足時,便會產生激烈的情緒波動,甚至會向周圍的人宣泄——摔手機、推搡家人,仿佛唯有這樣才能引起注意。因為長久的情感缺失,他還會向弱者索取情感滿足。當感到壓抑時,會操起棍棒,追逐、踢打流浪貓狗。在學校中,他也很容易與同學發(fā)生沖突。
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關鍵的心理發(fā)展階段,教育者應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缺乏父母的有效陪伴與悉心照料,會使他們的情感世界更容易受到負面影響,導致共情能力減弱,出現所謂的冷漠、自私,甚至反社會特征。正如饑餓之人無法慷慨施予食物,情感匱乏的個體也難以分享情感,反而可能采取過激行為以求得自身情感的補償。
上述故事中,母親在小宇成長初期即缺席,他的種種過激行為實際上體現了他對母愛的極度渴望,這種始終未被滿足的渴望在后來轉化為不滿和憤怒,進而表現為對外界不恰當的行為反應。當一個孩子出現不尊重其他生命體的行為時,可能是其內心體驗的投射,反映了他對自我價值和自身存在的質疑,這需要引起教育者的特別注意。
(案例來源: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主任醫(yī)師 陳發(fā)展)
挑釁與激怒是他獲得滿足的唯一方式
全校沒有一個老師愿意接收那個班級。阿彪的情況很復雜,我剛來到這里實習,就成了他的班主任。他幾乎與所有任課老師都發(fā)生過肢體沖突,甚至迫使老師當堂停下教學,把負責校園安全的校領導找來處理。校領導一言不發(fā),挽起袖子走過去,將瘦小的阿彪一把提起來,摔在走廊的地板上。
其實,這個會把同學勒得直吐舌頭、會站在操場中央昂首怒目突然扣動發(fā)令槍的阿彪,從小到大都是暴力的受害者。母親出走、父親服刑,爺爺續(xù)婚后又生了個比他年齡還小的姑姑。家里這三個人,沒有一個愿意關心他。爺爺一家從來不等他回來吃飯,甚至連剩飯都不留一口。
阿彪可能從來沒有傾聽過別人的感受。“憑什么呢”,他總是這樣想,因為從來沒有人想要了解他的情緒和想法。他總是挑釁和激怒別人,希望借此受到關注,他說在這種時候會感到滿足和高興。我常常擠出時間來和他聊天。起初,面對激憤地訴說自己痛苦與痛快的阿彪,我只是聽,一言不發(fā)。后來,我開始與他有了表情和言語上的互動,阿彪漸漸低下了一直昂著的頭,常常若有所思。可能在那些日子里,他才真正感受到自己與他人產生了情感聯系。
阿彪很聰明,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概念,如果感興趣,他往往比其他人掌握得更快?!凹偃鐩]有那樣的遭遇,或許他不會成為現在的樣子。”“如果一開始就能認真學習,或許他會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崩蠋焸兏袊@道。
在我實習結束離開后,以前的同事告訴我,阿彪時常路過我曾住宿的地方,抬頭望著窗戶,似乎是想找我說話。我笑了笑,心想他會慢慢變好的。
(案例來源:江西省心理教師 劉老師)
面不改色的背后,是內心積累已久的不滿
遇到小蓮時,她正在職校讀高一。因為不知如何解決小蓮的同伴交往問題,她的班主任找到我尋求幫助。通過了解她的過往,我發(fā)現,問題源自她小時候的種種經歷。
小蓮的童年并不幸福。她的父母重男輕女,每當犯錯,父親總是又打又罵,直到她無力抗爭為止。看著傷痕累累的女兒,父親非但沒有感到一絲心疼,反而在下一秒就摔門外出消遣,母親也很少對女兒表現出關心。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xù)到小蓮上小學二年級。
父母離婚后,她和奶奶一起生活,盡管并不富裕,奶奶還是會盡量滿足她的物質需要,可她似乎并不領情。如果奶奶給出勸告或提出批評,她總是以大吼大叫來回應,甚至會用竹簽扎傷奶奶的金魚,然后面不改色地看它們在水中掙扎,以發(fā)泄自己內心的不滿。
從小蓮的學校生活中,我們也能發(fā)現諸多問題。一次,因不遵守課堂紀律,老師罰她在講桌旁邊站到下課。她不滿于老師的安排,徑直向老師走去,還罵了兩句。當時,老師正在講臺前用小錘子裝訂試卷,聽到她的話,剛想要辯駁,沒想到一抬手,錘子脫手而出,正砸中小蓮的頭部。從那之后,她對所有老師都表現出仇恨的態(tài)度,還時常與同學發(fā)生肢體沖突。由于她患有哮喘,每次犯錯后老師和家長也不敢對她進行嚴厲的懲罰,只能以無奈應對。她父親甚至表示:“沒辦法,就讓她作,到時候讓她進局子接受管教。”
后來,因升學等緣故,我不再能夠直接獲知小蓮的消息。前不久,有同事告訴我,小蓮在學校心理教師的幫助下,正逐漸走出心靈的困境。
(案例來源:遼寧省心理健康特級教師 白云閣)
被“自卑”控制的青春
初見小強是在看守所的提訊室里,他身材精瘦,站起來比我高出許多。進屋后,小強一直低著頭,一言不發(fā)。當我說明了自己的身份和來意之后,他才慢慢抬起頭看向我,我看到的是一雙茫然、害怕的眼睛。
小強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自幼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父親經常醉酒后回家,每次喝多了還會打罵小強和母親。母親不堪忍受,多次想要提出離婚。然而在小強心里,盡管父親醉酒后言行粗暴,但平時對他是不錯的,而且他也希望能夠擁有一個完整的家,不愿父母分開。
為了小強,母親選擇隱忍下來,但夫妻雙方還是會爆發(fā)嚴重的爭吵和肢體沖突。對于小強來說,盡管家庭維持了表面的完整,但他卻并不開心。每每父母爭吵、打架,他都會感到恐懼、害怕。漸漸地,他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對別人的評價也敏感起來。
然而,不幸并未就此止步。小強13歲那年,父親因飲酒過量去世。失去了父親,小強愈發(fā)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幸福,也越來越自卑。而母親為了能讓兒子過上穩(wěn)定的生活,整日奔忙于工作,并沒有注意到他的感受和變化。
漸漸地,小強變得越來越敏感,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每當有人指出他的問題,他都會覺得那是對自己整個人的否定,因而感到憤怒,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初二時,小強選擇了輟學。后來,因為對足球運動感興趣,他找到一家足球俱樂部踢球,并由該俱樂部介紹進入某體育學校學習。在這所學校,小強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優(yōu)勢,心理和生活狀態(tài)都有了很大改善。
但在專業(yè)上得到認可并未徹底改變小強心底的自卑,在受到批評時,他依舊很容易變得憤怒,若是感覺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則會異常暴躁。一次比賽之后,教練要求每名隊員寫一篇賽后感受,小強因為沒能按時完成而受到教練的點名批評。這讓他感到自尊心嚴重受挫。他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私自翻墻出校,希望通過買醉平復自己的心情。去酒吧的路上,小強遇到了獨自回家的路人張某,沒有帶夠錢且心情十分惡劣的他臨時起意,搶走了張某的挎包。
小強的經歷,讓我們忍不住感到惋惜。盡管他存在法律意識淡薄、缺少換位思考意識等問題,但他因成長經歷而產生的自卑感,及其因自卑而形成的各種不符合情理的信念,也需要我們重點關注。
(案例來源: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務所副主任 王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