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江
數(shù)學反思能力是指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自主梳理、辨別、舍棄、提煉、總結提高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對新知識進行要點再現(xiàn)、重新組合、優(yōu)化提煉,從而有效梳理思路、訓練思維,提升思維的發(fā)散性、嚴密性,是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對于初中生來說,正確的數(shù)學反思,能夠讓他們獲得更多知識,掌握具體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使課堂更高效。為此,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以下實踐——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促使學生樂于思考。
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反思能力時,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重點、難點以及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話題融入其中,通過開展適合學生學習的反思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當學生反思問題時,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及時點評、鼓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梳理解答思路,提煉有價值的部分。例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如何利用其他方法求解河的寬度和樓高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相似的問題;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課時,設計手機套餐消費問題、租車方案問題,讓學生在解題后反思怎樣選擇套餐、方案更省錢,從而學會權衡利弊,在解決問題中培養(yǎng)優(yōu)化意識和節(jié)儉品質(zhì)。這樣的反思活動,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更容易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和效率也會有所提高。
正面引導,體會成功,強化學生反思欲望。
心理學研究表明,沒有激勵的教育是沒有前途的教育,是不會成功的教育。無數(shù)的教學實踐同樣證明,學生喜歡激勵,他們會因激勵而活力四射,會因激勵而持續(xù)思考,會因激勵而繼續(xù)奮斗。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運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來激勵學生,讓他們在激勵中反思,在反思中高效達成課時目標。比如,在講授《簡單事件的概率》一課時,一些學生對于“拋擲一枚硬幣,正面朝上概率為50%”的結果表示懷疑。于是筆者設計了分組實驗,讓學生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實踐操作,在學生進行多次實驗并反思得出結論后,及時予以肯定,賦予他們“成功”的情感體驗。盡管學生的思維大多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師仍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多作正面引導、肯定評價。課堂上,學生往往會因為教師的一次鼓勵、肯定,整節(jié)課都更加專注、高效。
鼓勵質(zhì)疑,培養(yǎng)習慣,把反思機會還給學生。
反思能力是一個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備素質(zhì)之一。一個人只有學會反思,才能不斷自我提高,每一次的反思就是一次提升,多次的反思必會提升思維層次,而反思后的概括又是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因此。教師要把反思的機會、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實踐、摸索,在質(zhì)疑中思考、在“糾結”中選擇、在權衡中提煉,進而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反思習慣,提高思維水平。
例如,筆者在教學尺規(guī)作圖中的“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時,首先示范具體操作,然后讓學生動手試一試,完成后反思:這個基本作圖可以歸納為幾個步驟?實踐證明,很多學生能夠模仿教師作圖,但要他們總結概括出畫法是有難度的——這是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需要教師引導他們從作圖工具的擺放位置、要點方面去思考,再結合課件演示——第一步:三角板(尺)的邊靠緊已知直線;第二步:直尺和三角板(尺)另一邊靠緊;第三步:推動靠邊的尺讓邊經(jīng)過那個已知點(后靠的尺固定不動)。接下來,再引導學生思考:可以更簡潔地歸納步驟嗎?通過反思剛剛得出的步驟,再讓學生提煉歸納出作圖口訣:第一步邊靠線,第二步尺靠尺,第三步推尺找點畫直線。借助這個口訣,學生再次碰到同類型的基本作圖問題時,就會思路清晰、快且準地解決問題。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會嘗試歸納總結,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