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波
(連云港市和安小學,江蘇 連云港 222043)
小學是數學教學的基礎階段,也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認為,數學教學也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從啟蒙階段的數學學習開始,每一種數學知識和數學題目中都包含抽象或者直觀的數學語言,通過數字、文字、圖形、符號等形式呈現出來,對于小學生而言,讀懂數學語言是提高數學學習效果的重要步驟.筆者以農村小學生數學閱讀學習為例,談一談提高農村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一些見解.
農村小學生沒有接受過關于數學的啟蒙教育,其數學學習能力處于萌芽階段,整體的數學基礎知識較為薄弱,沒有認識到數學閱讀在整體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數學學習中,投入數學閱讀方面的時間和精力較少,主要以數學計算練習為主,不重視數學課本內容的閱讀,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1].在課堂教學方面,農村教師的教學經驗及對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教學理念認識不足,大多數教師依然沿用“重教輕學”的模式.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習慣性占據課堂主導地位,尤其是在一些數學概念、知識點、理論規(guī)律等閱讀學習范疇的教學中,很少指導農村小學生開展自主閱讀學習活動,導致學生在數學閱讀中一直跟著教師的思路走,缺乏自我采集、分析數學閱讀內容的機會,對于數學文本及題目的整體理解能力偏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于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只依靠教師的口頭示范方式,還需要手把手指導農村小學生根據不同的數學閱讀內容展開綜合分析.排除閱讀文本中的無效信息,找出其中的有效條件、關鍵詞等,并用筆進行圈畫和標注,輔助小學生準確理解數學題目的內涵,這樣才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2].
比如,在學習“垂線與平行線”時,關于“點到直線的距離”的定義為“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的長度,叫作這點到直線的距離”.數學教師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驟引導學生圈畫出其中的關鍵信息:首先,要求小學生拿起手中的筆,一邊閱讀這段話,一邊用橫線或者圓圈圈畫出其中的關鍵詞,如“直線外”“這條直線”“垂直線段”“長度”等;其次,展開小組互動討論,對這些關鍵詞進行仔細閱讀分析,領悟其中的含義;最后,使用文字語言、圖表符號相結合的方法,輔助小學生理解數學內容,讓這一數學概念變得一目了然.又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關于“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圈畫出“在同一平面內”“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四邊形”這幾個關鍵信息,然后采用小組合作或者動手操作演示的方式,與學生一起展開詳細的解讀分析,強化他們對“平行四邊形”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
經過關鍵信息的圈畫、標注、深入分析和畫圖演示后,教學中關于數學概念的閱讀內容在小學生腦海中就會形成直觀的印象,可以幫助學生規(guī)避常見的引導性錯誤,使其更準確地理解數學概念.
與城市小學生相比,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更有利于他們開展各種數學的動手實踐活動,同時農村地區(qū)的小學生日常生活中與自然環(huán)境接觸的機會較多,樂于動手去實踐.針對農村小學生的這一個體特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借助動手操作實踐的方式,讓小學生在實踐氛圍中展開數學閱讀,提高他們的數學語言理解能力[3].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基于農村地區(qū)自然資源的優(yōu)勢,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收集身邊的素材,如木棍、竹條等,組織大家自己動手制作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在制作完成后,圍繞每一個圖形的概念,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不同圖形的特征,如頂點、對邊、底、腰等.以等邊三角形為例,在動手制作和認識圖形的過程中,除了引導學生掌握頂點、邊、線段長度、對邊這些基礎的數學知識外,還可以加入“等邊”這一數學概念.
再比如,在學習“正比例和反比例”時,這一課時的閱讀學習任務較重,數學語言表述比較抽象難懂.為了提高小學生對“正比例和反比例”這部分數學語言的理解效果,教師可結合課后“動手做”的作業(yè)題目,開展動手實踐的探究活動.要求小學生使用家中廢舊的紙板或者竹片等制作天平,然后收集圓形的珠子作為道具,仿照課本中的實驗方式展開數學互動,分別從一側的第一個孔開始懸掛珠子,然后嘗試在天平的另外一側用不同數目的珠子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每一次實驗的位置、珠子的數量都要清晰地記錄在本子上,并制作成表格,然后根據表格中的數字歸納分析兩者之間存在的比例關系.
經過自己動手裁剪、操作、組裝和觀察分析后,小學生能夠在閱讀以上圖形有關的數學內容時,快速抓取其中的有效信息,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
數學是一門集閱讀、思考、計算、歸納等各種學習形式的基礎學科.在實際教學中,不僅需要學生會讀一些數學理論和題目,還需要他們深入思考這些閱讀內容的真正內涵,這樣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的內容,他們自身的抽象理解能力還處于發(fā)育階段,在面對一些較為復雜的數學內容時,其閱讀轉化效果較差.針對這一學習現狀,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將數學閱讀中的內容和思想轉化為小學生可以輕松理解的圖表、畫面或者語言文字等,輔助小學生提升數學閱讀的轉化效果[4].
比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一)”時,學生對“分數”這一數學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很多小學生在教材內容閱讀中經常會出現各種理解上的誤區(qū).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根據教材中給出的演示題目或者課后的練習題等,布置“圖文結合”的閱讀互動活動.給出幾個不同的圖形或者物品,如圓形、正方形等,或者一個蛋糕、一塊月餅等,然后給出一個示范的案例,將圓形平均分成四份,要求小學生將其中的一份使用彩筆涂成紅色,并使用分數的形式表示圖中的含義.在這種案例的演示下,在提前準備好的圖紙上給出其他的解答形式,讓學生根據給出的分數進行涂色,或者根據已經涂好顏色的圖形寫出正確的分數,并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解釋這個數字代表的含義.
由此可以看出,農村小學生能夠通過“讀一讀、畫一畫、想一想”的方式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轉化為具體的數量關系,無論是在數學題目的解答中,還是在數學概念的理解中,都可以輔助他們準確理解題意,并寫出正確的計算公式.
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有限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并不現實,而且隨著數學學習內容難度的提升,農村小學生在數學內容理解和認知能力方面的提升都需要一個同化到順應的過程.所以除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外,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安排學生開展數學閱讀活動,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豐富有效的閱讀互動,增強小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5].
比如,在學習“我們身體上的‘尺’”時,其中就介紹了幾種特別的測量方式,如一拃長、一步長、一腳長等,這些都是可以用身體作為工具的測量方式.在學習了這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我家漂亮的尺子》這本數學主題繪本,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的媽媽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裁縫,她可以用自己的“手尺”來幫小朋友測量衣服的尺寸,如書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看,張開胳膊,挺直腰板,一拃,兩拃,三拃,用媽媽的‘手尺’,測量從我的腰開始到膝蓋的長度.量胳膊的長度.”這些閱讀語言與數學教材中“我們身體的尺”中提到的“一拃長”相呼應,利用好玩有趣的故事語言展示了“一拃長”的意思,更有助提升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同樣的道理,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數學學習中,教師都可以圍繞教材中的學習內容和主題推薦小學生閱讀一些課外讀物.如在學習“分數除法”時,出現了“黃金比”這個數學概念,書本中只是簡單給出了一些介紹信息,并沒有詳細闡述具體的數學內容.圍繞著一點,數學教師可以結合美術學科的內容,推薦農村小學生通過線上或者借助美術教材的方式,閱讀與“黃金分割”有關的內容,幫助他們從美術畫面的構建中深入領悟理解這一方面的數學語言.
在課外閱讀內容的推薦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興趣點等進行合理的引導.既要滿足小學生的主動閱讀欲望,也要讓他們在課外資源的補充中汲取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助力他們拓展數學閱讀視野,學會從廣闊的角度去認知數學世界,提升其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基于學習能力、教學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生在數學閱讀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種現狀,數學教師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能力”有關的教學要求,并結合農村地區(qū)的教學資源優(yōu)勢,從教學道具、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創(chuàng)新,引導農村的小學生學會數學閱讀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提高數學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