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軍
美國有位著名的語言學家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的?!蔽覈A(chǔ)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wù)之一就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队⒄Z課程標準》對現(xiàn)代英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要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fā)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學習語言,只有了解有關(guān)的文化知識,才能達到正確理解和表情達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yīng)性,樹立文化意識并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讓學生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交際。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識別教材中的文化知識,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以講解。
本文試舉幾例,談?wù)勗谌粘S⒄Z教學中如何聯(lián)系教材和教學滲透文化內(nèi)涵,增強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
一.聯(lián)系教材和教學,在詞匯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
英語詞匯作為英語語言中最活潑、最具生命力且最能體現(xiàn)時代和社會發(fā)展變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更能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nèi)涵。正因如此,我們應(yīng)在英語教學中重視那些蘊涵著豐富文化內(nèi)容的詞匯,以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例如:America指美國還是指美洲?我們知道,美洲大陸分成北美洲和南美洲兩部分,而中間連接南、北美洲的狹長地區(qū)被稱為中美洲。北美洲是一個地理詞匯,它由美利堅合眾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組成。拉丁美洲則是一個帶有文化含義的用詞,用來指位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那些非英語國家。這一地區(qū)的主要語言是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墨西哥也屬于拉丁美洲的一部分。盡管來自美洲大陸其它地方的許多人都不贊同用America來指代美國,但是這種用法現(xiàn)在還非常普遍。
又如教材中出現(xiàn)的Washington, D. C.一詞。學生很想知道為什么在Washington 后面加上D.C.,教師應(yīng)告訴他們:美國首都稱Washington, D. C.更準確。大家知道,美國的第一任總統(tǒng)叫George Washington.在美國,除了首都叫Washington,還有一個州叫Washington,。首都Washington,在District of Columbia,與 Washington State距離數(shù)千英里。為了以示區(qū)別,人們通常把首都叫做Washington, D. C.。教給學生這些詞的歷史淵源,將更有助于學生記憶和運用。
二.聯(lián)系教材和教學,在日常交際英語的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
除了教給學生詞匯的音、義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如何在不同場合得體地使用它們,這就需要了解和掌握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如在教學“How old are you ?”這句話時,教師應(yīng)告訴學生這句話該何時用,對誰說。這對于學好英語,會用英語正確交際是很重要的。中國人尊老敬賢,見面打聽年齡很平常。而西方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的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他們不喜歡別人詢問自己的私事,認為這是很不禮貌的。如果首次見面與中國人一樣先談吃,再問上哪兒,以及年齡,收入等,會令人生厭,甚至反感。因此應(yīng)當遵照英美人的習慣,從天氣入手而進入談話的正題,以免犯忌。
又如“Can you help me ?”這句話在教材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可以回答“Yes.”“Certainly.”“Sure.”“Surely.”和“Of course.”但在教學中應(yīng)該讓學生知道,這幾種答語在使用時是有區(qū)別的,用“Yes.”來回答語氣較生硬,用“Certainly.”語氣較委婉,語勢也較強?!癝ure.” 和“Surely.”是美國英語,英國人很少用,而“Of course.”會有“那還用問?!薄斑B這點也不知道,太傻了?!钡囊馕?,因此在與長輩或上級談話時用要特別謹慎。
中國人傳統(tǒng)上認為謙虛是一種美德,他們不公開接受贊美并總是自謙一番,送禮時,他們常說:“區(qū)區(qū)薄禮,不成敬意?!倍芏Y人幾乎從不當面打開禮品。在英語文化中,這樣處理就會很不得體,西方人聽到贊美通常會表示感謝,收到禮品通常會當面打開并表示贊賞。中國人還忌諱夸別人的妻子長得漂亮,然而,對西方人來說卻很自然,被夸獎的人頗為贊賞。這里有一個經(jīng)典的笑話:有對中國夫婦到機場去接一位外國友人,當那位外國友人稱贊這位先生的妻子時,“?You are very beautiful.”,這位先生連忙按照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回答說“Where? where?”,那位外國友人一聽心里納悶:“怎么我稱贊你的妻子漂亮,你怎么還問我哪里漂亮?”沒辦法,他只好說:“Every where.”。其他學生聽了開懷大笑,在笑聲中,他們也就記住了西方文化的語言習慣。
三.聯(lián)系教材和教學,在習語和典故的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
在閱讀訓練中有這樣一個短語:take pot luck。如果只知道字面意思是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這個短語的,應(yīng)告訴學生:英國舊時一般農(nóng)戶都把一個pot放在爐子上,用餐時各人從這個大鐵鍋里舀東西吃,要是臨時來了客人,pot里有什么就吃什么,這要看客人的luck了。于是后來人們就用pot luck指“正巧有的飯菜”,用take pot luck表示“吃便飯”。還有一個這樣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學生查字典后仍對其含義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原是一句拳擊術(shù)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shù)到10還不能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shù)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再戰(zhàn)。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并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其寓意為:當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許多英語典故都來源于歷史,神話和傳說,文學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物。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有許多臺詞流傳至今,有些話已經(jīng)成了日常英語的一部分。例如:Thats all Greck to me 。(我對此一竅不通。)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發(fā)亮的并不一定都是金子。)forgive and forget(不念舊惡,不記仇)。英語中來自神話典故的詞語有: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點)指一個人(或組織、國家等)的弱點。a Pandoras box(潘朵拉之盒——災(zāi)難、麻煩、禍害的根源)指看上去有用卻引起禍害的禮物或其它物品。教師要聯(lián)系教材,將文化內(nèi)涵滲透于習語及典故的教學中。這樣教,學生覺得有趣,會終身難忘,將大大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
總之,教師要長期、自覺、系統(tǒng)地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內(nèi)涵滲透,使學生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讓他們在語言交際中游刃有余。另外,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是不能夠很好地了解外國文化的,同時還應(yīng)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了解外國文化,比如,介紹文化方面的讀物,讓學生觀看英語電影,了解英語國家的音樂、繪畫、舞蹈、飲食習慣等,慶祝外國節(jié)日,舉辦英語晚會,與外國友人通訊并互贈禮品等等。不要讓學生僅僅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識,應(yīng)鼓勵他們借助一切可能的方式擴大知識面,從而使文化知識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背景”知識,而是成為語言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組成部分,使學生的分析、欣賞及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