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學的咨詢室里,坐著一位痛苦的女孩A。她上周發(fā)現(xiàn),男友背著自己立單身人設,和好幾個女孩曖昧不清。她震驚而憤怒,和他大吵一架后提了分手,但沒過幾天卻又想求他復合。她的理智“罵”她,她的朋友們勸阻她,她在痛苦中不知所措,最后拿起刀劃傷了自己的手腕。得知情況后,朋友們勸A來了咨詢室。
“他傷害了我,我理智上覺得應該不能再找他了,甚至最好‘報復’回去,我的朋友們也這么說。可是我做不到啊,我就是沒辦法,一看到、想到和他有關的東西我就難受,不知道怎么辦……老師,我這是怎么了?”
A的朋友們很擔心她會想不開自殺,哪怕A再三解釋說自己不會,朋友們還是不太相信:你都割傷自己了,這還不是想自殺?
其實,很多故意的自傷行為,確實沒有明確的自殺意圖,對身體的損傷程度也較輕,這些行為被稱為“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后文將簡稱為“自傷”)。自傷的形式除了常見的割傷自己,還可能有扎傷自己、抓傷自己、咬傷自己、打自己、撞墻、燙傷自己、吃少量有毒有害的東西等,但不包含文身、打耳洞等這些已經(jīng)被社會接受、認為是非自傷的行為。
雖然尚未有大規(guī)模的流行病調查研究,但一篇發(fā)表于2023年的綜述文章總結了我國數(shù)百項小規(guī)模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學生中,自傷行為的終身檢出率約為0.4%~47.3%,其中女生的比例略微高于男生。
A的自傷行為,乍一看當然是因為前男友的背叛。但并不是所有經(jīng)歷背叛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A的朋友就說,“如果我男朋友敢這么做,我一定揍他一頓”,或者“扔掉這種垃圾我開心都來不及,怎么會為他傷害自己呢?”根據(jù)應激-易感模型,前男友的背叛是一個外在應激源,但不同人的內在易感性不同,面對同一個應激源時,也就會有不同的反應。
那是什么導致A對這個應激源反應如此激烈呢?多項心理學研究都發(fā)現(xiàn),童年創(chuàng)傷經(jīng)歷和大學生的自傷行為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隨著咨詢的深入,咨詢師發(fā)現(xiàn),A也不例外,她的自傷行為,和她小時候曾經(jīng)歷過的創(chuàng)傷也許有很大的關系。
雖然A說,自己小的時候,爸媽幾乎沒有打過自己,她也沒覺得自己經(jīng)歷過什么創(chuàng)傷,但童年創(chuàng)傷除了打這種軀體虐待外,其實還有四個方面:
軀體忽視,也就是忽略孩子的生理需求,孩子吃不飽穿不好,或者沒法及時去醫(yī)院;
情感虐待,叫孩子“笨蛋”“懶蟲”“丑八怪”等侮辱性的稱呼,或對孩子說刻薄的話,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好像父母希望從來沒有生過自己,這些容易被人習以為常的家庭現(xiàn)象,其實都屬于情感虐待;
情感忽視,比如家里的人互不關心、關系疏離,以及無法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反而覺得自己根本不重要,這些忽視也是創(chuàng)傷的一種;
性虐待可能沒那么常見,但也并非不存在,包括猥褻孩子、威逼利誘孩子做或看性方面的事等。
在A的敘述中,咨詢師發(fā)現(xiàn),她經(jīng)歷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視不在少數(shù)。她說自己的父母“關系還挺好的”,但“還挺好的”指的是不會動手打架,也沒有鬧過離婚。但她的父母經(jīng)常用輕蔑的語氣和對方說話,當然也會這樣和她說話;他們不關心她的快樂、自豪,幾乎不夸獎她拿到的獎狀,更對她的難過、委屈熟視無睹,從來不會抱著她安慰。
當咨詢師把A所講的內容重新梳理反饋時,她陷入了思考:“我好像從來沒想過,我們的關系算不算‘好’,我以為,大家不就應該是這樣的嗎?您問我情緒感受時,我常常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也從來沒想過,情緒也是可以聊的話題嗎?而且……他們的行為和現(xiàn)在的我有什么關系呢?”
因為童年創(chuàng)傷會導致更多的負面情緒和更差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在童年時期遭遇的情感虐待等創(chuàng)傷,會給孩子帶來憤怒、抑郁等消極感受;父母的情感忽視,又會讓孩子無法在家里表達這些情緒,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得不到表達和調節(jié)的情緒,被孩子壓抑在心里,長年累月,越積越多,讓孩子就像一個快裝滿的火藥桶,一旦遇見應激源,就容易“炸”。
但這個“火藥桶”為什么不“炸”別人,而“炸”自己呢?這是因為,童年創(chuàng)傷還會帶來更低的自尊感。童年期也是人形成基礎自尊感的重要時期,孩子會在和父母的互動中,認識到自己有沒有價值、自己值不值得被愛。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充足的溫暖回應,而是被虐待和忽視,孩子不會以為這是父母做得不夠好,而會覺得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不夠好,才會被父母這樣對待,進而認為自己就只能、應該這樣被對待。
這種負性的自我認知,如果沒有被干預,那就會持續(xù)到成年時期,導致人后來有憤怒情緒時,也會把憤怒指向自己—— “我活該受傷”“都是我的問題”。正是這種想法,促使A拿起刀劃向了自己。
怎樣才能幫助A停止自傷呢?這就需要了解自傷的功能,然后再找替代方法了。
自傷其實能調節(jié)情緒,研究發(fā)現(xiàn),自傷之后,負面情緒會降低,因為人的身體受到傷害時,會釋放內啡肽來止疼,而內啡肽同時會帶來愉悅感,這會讓人感覺好受一些。但這很顯然是一種不良的調節(jié)方式,A之所以選擇用這種方式,是因為她不知道還能怎么調節(jié)情緒。
相應地,如果A能學會其他情緒調節(jié)方法,就不會自傷了。相比起A常常采用的表達抑制策略,認知重評策略在調節(jié)情緒方面更有效,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更有益處。認知重評就是改變認知,重新評價當前的事物,比如多想想前男友的缺點,進而發(fā)現(xiàn)分手的好處;或者將視野放得更開闊,意識到分手不過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等。
除了調節(jié)當下的情緒,曾經(jīng)的創(chuàng)傷也需要被看見和被撫慰。認知行為治療、眼動脫敏再加工療法、辯證行為療法等,都是處理創(chuàng)傷時比較成熟的咨詢方法。當然了,這些技術需要由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治療師使用,好在A已經(jīng)來到了咨詢室,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即便是那些沒有來到咨詢室的自傷者,他們的自傷也是一種“求救”的信號。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請在這些時刻幫幫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