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朋 王欣 方莉 程付
1.安徽省體育科學技術研究所 安徽合肥 230001;2.合肥體育運動學校 安徽合肥 230030;3.運動訓練監(jiān)控與評定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實驗室 安徽合肥230001
兒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整體體能素質不容樂觀,全國體質健康測試結果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能素質發(fā)展不協調、視力不良、超重與肥胖等問題依然突出[1-5]。高低肩、胸椎后凸、頭部前伸等異常身體姿態(tài)現象普遍存在,身體姿態(tài)異常的發(fā)生率更高[6],超重肥胖檢出率急速上升,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肥胖流行現狀差異顯著且存在各自特點[7-8]。一直以來,我國不斷努力出臺政策,制訂方案,以促進學校以及家庭提高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9],但遺憾的是,兒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增加、體能水平呈下滑趨勢沒有明顯得到遏制,提升兒童青少年體能素質依然是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兒童青少年體能素質情況是反映其健康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體力活動不足、久坐時間過多、營養(yǎng)過剩、學生體質研究與體質健康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等問題是導致兒童青少年體質下降的重要原因[10-11]。學校、家庭和社會是兒童青少年學習生活重要的場所,對兒童青少年體能素質發(fā)展有決定性影響。
1.1.1 體育課程內容安排不合理,執(zhí)行不一致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12]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要包含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從實際情況來看:有的學校把體質測試內容、地區(qū)督導內容、校園足球等設置為體育與健康主要課程內容;大部分學校把田徑、球類、健美操等項目設置為體育與健康主要課程內容;還有少數學校把自己特色項目設置為體育與健康主要課程內容,這導致學校課程安排與課程標準要求不統一。另外,還有一些學校舉辦比賽、藝術節(jié)活動等占用體育課,導致不能有效完成體育課程教學;在執(zhí)行體育課時,大多數學校注重組織性身體活動教學,缺乏非組織性身體活動,執(zhí)行標準不一致[13]。這些現象表明,不僅體育課程設置不完整,而且兒童青少年體育課時間不足,這些都不符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要求。
1.1.2 對體能素質訓練的重視不夠,訓練手段單一
一方面,學校對國家頒布的政策執(zhí)行程度取決于學校自身利益得失,如升學率。當前,頂層密切關注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發(fā)展并制定了提升兒童青少年體能素質相關政策,但由于“重文輕武”的文化傳統以及應試教育選拔機制的雙重裹挾,學校對政策的執(zhí)行就會出現方向上的偏離。目前,兒童青少年的教育培養(yǎng)依然以文化課應試教育為主,身體健康教育為輔。雖然大部分省份體育成績被納入中考成績,但學生在體育中考的項目上大都選擇較容易得分的項目,并進行突擊訓練,難免會形成體育應試。各種考試和成績的壓力下,學生沒有時間鍛煉身體,睡眠不足,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
另一方面,兒童青少年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決于訓練方法和手段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學校在對兒童青少年開展體能訓練時,往往采用單一的跑步形式或簡單的游戲活動,有時盲目地學習和照搬網絡、書本上的訓練方法,在負荷設定上不能遵循青少年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也沒有對訓練方法手段背后的原理和機制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在動作練習上不按照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解剖學正確的動作模式練習,導致兒童青少年在進行體能訓練時產生錯誤的動作,造成運動損傷。這些情況都不利于兒童青少年身體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14]。
1.1.3 訓練場館建設不夠,訓練場地面積不足
在城市擴容、“撤點并?!焙汀岸⒄摺钡日叩挠绊懴?,資源和生源的集中使學校學生數量急劇增加,戶外人均活動面積不足,這勢必會對體育教學和兒童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產生影響。此外,學校體育場館功能單一,室內場館占比較低,統計顯示,全國學校擁有體育場館情況分布不均,擁有室內體育場地的學校僅占30.4%,擁有室外體育場地的學校占56.4%,擁有體育館和游泳館等高質量體育場館的學校僅占9.0%,而且基本上都集中在高校,擁有兒童青少年的中小學占比較少。受疫情影響,后疫情時期各學校體育場館基本不對外開放,或僅在有限時間對外開放,絕大部分兒童青少年不能享有進入訓練館鍛煉的機會。場館功能單一和利用率低更不利于兒童青少年培養(yǎng)體育興趣、學習運動技能、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15]。
1.1.4 健康體質測試重視結果,忽視鍛煉過程
當前,盡管相關文件對兒童青少年體育鍛煉作出了相關要求,但開展兒童青少年體育運動時,大多數學校都把兒童青少年體測合格作為最終落腳點。目前實施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也按照年級分別測試學生的身高、體重、基礎體能等。該標準的突出特點是注重身體活動外在指標,比較關注測試結果。這種結果性評價會導致學校只重視測試結果而不考慮鍛煉過程,只要能夠完成達標項目,兒童青少年可能會在體育鍛煉上選擇投機取巧追求分數;而有的學校為應付檢查,人為拔高和編造測試數據,完全不重視體能素質鍛煉過程。
1.2.1 缺乏健康理念,營養(yǎng)嚴重過剩
家長缺乏有關健康理念,一提到體育鍛煉就怕孩子“練壞了”,而且過度溺愛也致使孩子不愿吃苦。他們認為,好的營養(yǎng)保障能夠促進孩子體質健康。營養(yǎng)過剩是導致肥胖的根源,由于疼愛孩子,家長會低估孩子的體重,甚至認為孩子越胖越健康,并輕易滿足兒童青少年購買不健康食品的要求,影響兒童的健康飲食習慣,這種“致肥性”的育兒行為會增加兒童肥胖的風險。
1.2.2 體能知識不足,盲目追求應試
針對兒童青少年體育鍛煉,父母存在過度擔心運動場所安全問題,限制孩子開展自主性活動。一般來說,社區(qū)空間是孩子喜歡玩耍的地方,他們可以參與多種不同類型的游戲和活動。然而,大多數父母通常更喜歡讓孩子在游樂場或運動場所特定類型的設備上玩?;蝈憻?。也有家長給孩子報特定的體育項目培訓班,如羽毛球、籃球等,來滿足孩子體育鍛煉和體育考試的需要,然而,單一運動項目并不能滿足兒童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由于家長注重孩子文化課的學習,限制孩子玩耍時間,通常把完成文化課作業(yè)作為出門玩?;蛲獬龌顒拥臈l件,導致青少年體育鍛煉行為非常態(tài)化[16]。
1.3.1 政策落實執(zhí)行力不夠
環(huán)境因素是導致兒童青少年體質下降的重要因素,其中社會因素是主要因素之一[17]。首先,“雙減”政策的出臺,給兒童青少年體育鍛煉提供了遵循。但執(zhí)行時,卻表現出了監(jiān)管難、資源要素支撐難與理念轉變難等阻滯問題;其次,在非學科培訓中,一些體育培訓機構也是單純地為了體育應試或比賽而進行訓練,不能通過綜合訓練來促進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全面發(fā)展;更有甚者借體育培訓之名進行學科類培訓。
1.3.2 社區(qū)功能發(fā)揮不足
社區(qū)體育、文化建設等也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體質狀況,雖有社區(qū)建設了體育設施,但大多體育設施是為成年人設計的,功能也較為單一,社區(qū)體育與學校體育配合得不夠,無法滿足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需求[18-19]。
首先,兒童青少年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較為普遍,還有部分兒童青少年因運動能力低而感到自卑、不自在。兒童青少年體育興趣不高會導致活動不足,從而導致體能素質水平下降。其次,從體育活動來看,兒童青少年24 h 活動行為遠低于推薦的比例,尤其中等強度運動量不足[20]。再次,部分兒童青少年偏向于靜態(tài)運動,喜歡攝入快餐等高能量食物,因而容易形成超重型體質[7]。最后,消極娛樂多,看電視、玩電子游戲、上互聯網,每日綜合視屏時間超過2 h的兒童青少年更容易出現超重肥胖、近視、體質健康以及心理行為問題[21]。
體育鍛煉是增強少年兒童體質最有效的手段,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長得壯壯的、練得棒棒的;體育鍛煉要從小抓起,體育鍛煉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鏡”就少一些。學校要把體育教師配齊配好,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都要為少年兒童增強體魄創(chuàng)造條件[22]。“雙減”政策的出臺保證了青少年進行體能鍛煉的時間和條件逐漸增多[23],通過改善兒童青少年的體力活動、早餐習慣和睡眠時間,可促進其體能素質的發(fā)展[24]。對此,應從學校、家庭、社會角度健全制度規(guī)范與監(jiān)管流程,形成多元治理機制,整合新舊資源要素,培育多元供給模式,樹立健康教育觀,加強運動項目導讀,優(yōu)化多元共育理念[25]。
2.1.1 合理設置體育課程,促進兒童青少年全面發(fā)展
體育與健康課程設置內容要包含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健康教育、專項運動技能等內容。根據課程內容,體育教學人員研制可操作的、寓教于樂型的體育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有利于滿足學生自主、能力、關聯等需求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充分體驗體育樂趣,提升整體鍛煉效果[26-27]。在體育課堂上增設趣味體能練習、教學比賽活動,并根據兒童青少年實際運動能力水平分層實施,促進體育學習興趣發(fā)展[28]。體育競賽常態(tài)化、運動技能核心化和教學方法靈活化,以新穎、奇特、豐富的課程設計滿足兒童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行為;采用教學比賽培養(yǎng)孩子使用器材的偏好,發(fā)展其運動技能,讓兒童青少年在訓練中獲得知識、技能和信心,感受到訓練的挑戰(zhàn)性;引導兒童青少年參加自主身體活動,有利于提升身體活動水平以及基本運動技能、認知能力[29],了解自己的身體,保持健身的興趣,讓他們獲得快樂。
2.1.2 遵循兒童青少年身體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兒童青少年階段是人體生長發(fā)育、身體機能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體能素質發(fā)展的敏感期。學校要落實好“雙減”政策,以身體健康教育為中心,遵循青少年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進行適宜負荷訓練,發(fā)展青少年體能。要對處于敏感期的兒童青少年施加針對性的干預訓練,促進其身體素質快速提高[30]。適宜的負荷刺激能夠促進青少年體能素質健康發(fā)展,兒童青少年參加中高強度體力活動能更好地提升身體素質[31],以多種形式訓練能夠增強學生身體鍛煉意識、身體素質鍛煉欲望和學校健康氛圍。
另外,體育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對兒童青少年體能素質訓練的成效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體育教師必須了解兒童青少年心理和生長發(fā)育情況,透徹理解兒童青少年訓練的指導原則,擅長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積極融入教學過程,并正確地示范動作。體育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訓練方法和內容,從根本上提高兒童青少年體能素質訓練質量,促進運動技能的發(fā)展。除此之外,在體育教學訓練中,體育教師也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青少年生長發(fā)育特點,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與理念,創(chuàng)造出符合時代、有創(chuàng)造力的訓練手段和方法。
2.1.3 加強學校硬件建設,合理增加體育鍛煉面積
已建成的學校應整合學校閑置場地資源,積極擴大學生鍛煉場地面積。例如:學校在設計規(guī)劃初期,就須按照建班規(guī)模建設面積達標、數量足夠、符合標準的各類體育場地,以滿足學生體育鍛煉的需要。
對于無法擴大訓練場地的學校,也可在體育課程時間安排上進行錯峰訓練;有條件的學校,開放所有的訓練場館,釋放學生鍛煉空間。另外,學校應積極請求行政部門借助公共體育場館資源,協調社會體育場館資源,在場館面積、設施設備數量承受能力范圍內,為學校提供體育場地保障。財政部門牽頭建立配套的經費制度,激勵各級各類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將體育場館向青少年和學生開放。
2.1.4 切實落實“雙減”要求,有效釋放學生鍛煉時間
學校應在保障學生的體育課程方面做出努力,落實好“雙減”政策要求,普及和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課率,使之達到100%,真正保障兒童青少年在校期間的體力活動時間大于1 h[32];減少學生課后作業(yè)的量,以減少學生久坐行為,在現有身體活動水平的基礎上,保證學生每周至少有60 min 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33]。要保障“基本每天運動”“每天鍛煉時間大于1 h”“每天視屏時間小于2 h”“積極的上下學方式”“睡眠時間大于6 h”等能有效落實。
2.1.5 完善體育素養(yǎng)測評內容,注重過程性評價
體育素養(yǎng)測試報告是兒童青少年身體體能素質考核的直接反映,報告內容包含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兒童青少年體育素養(yǎng)往往僅限于期終測評。建議對兒童青少年日常體育行為、課外體力活動過程進行監(jiān)控和客觀測評,重視過程性評價,將健康素養(yǎng)培育貫穿教育全過程,有效促進兒童青少年樹立日常鍛煉意識和積極的體育觀。對兒童青少年體育知識儲備、參與意識、體能提升意愿等內容進行測試,形成體育知識和認識、體育動機和信念、身體能力和長期體育行為全要素測評的指標體系[34]。同時,建議在學生素養(yǎng)指標中,把身體質量指數(BMI)正常與否作為健康素養(yǎng)考核的門檻指標。
了解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構建科學的飲食保障。家長要樹立科學鍛煉思維,摒棄“好的營養(yǎng)保障就是健康”的思維。限制飲食,運動干預,是科學管理身材和身體素質健康的重要手段[35]。規(guī)律運動能有效增加兒童青少年的骨礦含量和股骨骨密度。限制飲食結合有氧訓練能有效減重減脂,并不會對健康相關指標造成負面影響[36]。父母等家人應積極參與青少年營養(yǎng)飲食方式的制定、體育活動的選擇,并對身體素質下降與肥胖形成正確的認知,支持兒童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并合理健康飲食,促進兒童青少年體能素質健康發(fā)展。
2.3.1 積極發(fā)揮補充功能,完善體育保障機制
解決青少年體能素質問題,需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協同機制。學校充分發(fā)揮教育、動員與組織等權責,而家庭則應側重于運動氛圍營造與物質保障,社會組織發(fā)揮補充功能,在完善的服務與高質量的產品供給等方面,在各主體的良性互動中,共同構建多元協同支持體系[37]。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整合在一起,深入學校、扎根社區(qū),形成社會聯動的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共治格局,以學校為主體建立學生體質檢測與干預工作的平臺和數據庫,建立學校、家庭齊抓共管的干預新機制[38],從而推進兒童青少年健康的穩(wěn)步發(fā)展,推動終身體育的形成[39-40]。
2.3.2 有效促進政策落實,轉變應試教育機制
扎實做好青少年體質健康指標應試教育選拔工作,中考體育雖已在全國普及,但考試的形式還需要優(yōu)化。將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結果與評價等納入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績效評價考核中,促使行政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對兒童青少年體能素質真正重視。獎懲分明,表揚與激勵青少年體質健康監(jiān)測優(yōu)良的學校,嚴懲在青少年體質健康測量中弄虛作假的學校、教師,出臺針對性的獎懲方案[41]。
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發(fā)展關系著國家的未來發(fā)展。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孩子體能素質下降均有重要的影響。解決兒童青少年體能素質下降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需通過完善體育課程設置、遵循青少年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健全制度規(guī)范與監(jiān)管流程,整合新舊資源要素,培育多元供給模式,建立齊抓共管的機制,共同推進青少年體能素質健康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