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銳
作業(y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展現了良好的育人價值,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習積極性,構建完整的思維體系,為后續(xù)深入學習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多種形式的作業(yè)內容能夠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意識,強化其知識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促進自身數學素養(yǎng)的綜合化發(fā)展。目前來看,當下小學生正處于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現階段的他們能力認知特點表現為好奇心強、接受能力強、想象力豐富,但同時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習慣尚未形成等問題。因此,如何提高作業(yè)的精準性,使其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能力發(fā)展需求則成為廣大教師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課題?;诖?,本文就小學數學作業(yè)精準設計策略展開研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旨在彌補傳統作業(yè)形式單一、內容局限的短板,提升作業(yè)趣味性的同時促進學生能力、思維的協同發(fā)展。
一、變繁多為精準,增強學生學習體驗
做好作業(yè)減負是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舉措。受教育資源、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能力、認知有差異,對此,教師要深入解讀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變繁多為精準,減少冗余的作業(yè)內容,以增強學生學習體驗,培養(yǎng)其樂于學習的行為習慣。
以“圓的面積”一課為例,在設計作業(yè)內容時,教師應提煉本課重點知識,既要涵蓋不同難度層次,讓學生有機會從多個角度理解和應用相關概念,還要確保作業(yè)的總量適中,不至于讓學生感到壓力過重,從而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對此,針對基礎知識內容,教師可設計如下作業(yè)。
【問題一】計算半徑為5 cm的圓的面積。
【問題二】若一個圓的周長是12.56 cm,求其面積。
【問題三】一個圓環(huán)形跑道,內圓半徑為20 m,外圓半徑為40 m,求環(huán)形跑道的面積。
【問題四】一個圓形的花壇直徑為10 m,求其面積。
【問題五】已知一個圓的面積是78.5 cm2,求其半徑。
教師要做好啟發(fā)性作業(yè)設計,既要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又要引導他們利用所學知識實現自我突破,從而理解并掌握知識的具體應用方法,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對此,針對學生能力提升,教師可設計如下作業(yè)內容。
【問題一】自行車輪胎外直徑71 cm,每分鐘滾動100圈。通過一座1000 m的大橋約需幾分鐘?
解題思路:首先,學生要計算輪胎的周長(即輪胎滾動一圈的距離)與自行車每分鐘能走多遠。隨后用大橋的總長度除以自行車每分鐘行進的距離(單位需保持一致),就能求出通過大橋所需的時間。
【問題二】有一個圓形的鐘表,其面積為150 cm2,求這個鐘表的直徑。
解題思路:首先使用圓的面積公式求出圓的半徑,然后用圓的半徑公式求出圓的直徑。
【問題三】假設有一個圓形的游泳池,其面積為282.7 m2,現在要在游泳池底鋪瓷磚,每平方米需要150塊瓷磚。請問游泳池底需要多少塊瓷磚?
解題思路:這個問題需要學生理解面積的概念,并使用面積公式計算需要的瓷磚數量。
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課堂所學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
二、變統一為分層,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
作業(yè)的本質在于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高知識應用與問題解決能力。對此,教師要以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為前提,對作業(yè)內容、作業(yè)難度進行分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為后續(xù)針對性練習方案的制訂提供參考。
以“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一課為例,作業(yè)設計前,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習活動參與度等方面將學生分為A+、A、A-三個層次,A-主要是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設計基礎問題,幫助學生重溫課堂學習,以掌握重難點知識。對此,教師可設計如下作業(yè)內容。
【問題一】畫出兩個不同的三角形。
【問題二】寫出兩個四邊形的名稱。
A是中等水平的學生,他們已經初步掌握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教師可設計相應的鞏固類作業(y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對此,教師可設計如下作業(yè)內容。
【問題一】選擇題:一個三角形有()條邊。
A.1B.2C.3
【問題二】根據給定的條件判斷該圖形是什么三角形或四邊形?
【問題三】根據已有數據嘗試計算一個三角形的周長和面積。
A+是學有余力和有較強探究精神的學生,他們已經能夠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設計一些更具挑戰(zhàn)性的題目,以促進他們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對此,教師可設計如下作業(yè)。
【問題一】探究題:探究等邊三角形和矩形的內在關系。
【問題二】解決與三角形和四邊形相關的實際問題,如設計一個三角形的花架或一個矩形的書架等。
分層設計作業(yè)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同時層層遞進的作業(yè)也能強化學生學習能力,為后續(xù)深入學習活動的進行奠定基礎。
三、變書面為實踐,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作業(yè)不能局限于書面題目,教師還可以設計實踐性作業(yè),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進行探究和思考,以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長方體”一課為例,本節(jié)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長方體的基本性質和特點。對此,教師可設計如下實踐性作業(yè),讓學生在觀察、測量、調查等實際操作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成效。
【問題一】觀察生活中的長方體物體,記錄它們的尺寸和特點,并總結長方體的基本性質和特點。
【問題二】測量一個長方體物體的長、寬、高,計算其表面積和體積,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通過實踐性作業(yè),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長方體的性質和特點,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這種作業(yè)形式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
四、變零散為整合,強化學生數學思維
跨學科教學作為當下教師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方式,其由“素養(yǎng)”和“跨學科”兩部分構成?!八仞B(yǎng)”是指學生在學習思考過程中所形成的學習行為和思維品質,具體體現在知識獲取、知識運用、思考理解等方面?!翱鐚W科”則是以“素養(yǎng)”為基礎,教師串聯各門學科的知識點,幫助學生梳理知識要義并構建完整的思維框架,使其能夠正確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自身情感、能力、思維的有序發(fā)展。對此,教師要做好數學知識的解讀,將其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提升知識內涵的同時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思維框架,強化其綜合思維。
以“觀察物體”一課為例,學生需要掌握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能力,并理解三維空間的概念。對此,為了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可設計一些綜合性題目,將多個知識點融合在一起,同時結合其他學科進行知識延伸與拓展,以此進一步提升作業(yè)的育人價值。
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涉及多個知識點的題目,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如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并描述其形狀和特點,幫助學生理解三維空間的概念,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其次,教師可以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作業(yè)設計。如與科學知識進行融合,以“光的折射和反射”為主題進行作業(yè)設計,讓學生探究光的折射和反射對觀察物體的影響,以此了解數學知識在科學學科中的實際應用,培養(yǎng)整體性思維的同時提高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語文學科的知識進行作業(yè)設計。如選擇一些詩詞,讓學生通過閱讀分析詩詞描述的是什么圖形,并根據詩詞所描述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內容嘗試繪制該圖形,以此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促進其綜合思維和探究精神的形成。
五、變單一為多元,拓寬學生數學視野
信息技術作為當下教師教學工作開展的“利器”,其展現了良好的教育價值。一方面,能夠記錄不同學生的能力及特點,教師可以此為依據制訂方案,保證每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多種形式的教育資源能夠促進學生能力、思維的發(fā)展,使其更好地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探究意識與學習習慣。
以“圓柱與圓錐”一課為例,除了傳統的書面作業(yè),教師可引入信息技術豐富作業(yè)的形式和內容,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提高教學工作的深度與廣度。首先,教師可鼓勵學生使用幾何畫板或GeoGebra等軟件來繪制圓柱和圓錐的圖形,觀察其特點和性質,以此掌握圓柱和圓錐的空間結構與基本性質,強化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其次,根據學生能力的差異,教師可將其分成多個小組,并設計如下作業(yè)內容。
(一)實踐性作業(yè)
【問題一】使用幾何畫板繪制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觀察它們的圖形特點。
【問題二】在GeoGebra中構建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嘗試旋轉它們,觀察它們的運動軌跡。
(二)探究性作業(yè)
【問題一】查找圓柱和圓錐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建筑、機械、化工等領域,并記錄下來。
【問題二】探究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例如計算容器中液體的體積等。
(三)互動性作業(yè)
請學生在在線教育平臺上完成以下題目:
【問題一】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為3 cm,高為4 cm,它的體積是多少?
【問題二】一個圓錐的底面半徑為4 cm,高為6 cm,它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需要將自己的計算結果上傳至平臺,并查看自己的得分和正確答案。
教師引入信息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學習體驗,提升作業(yè)的趣味性與多元性,拓寬學生數學視野,培養(yǎng)其良好的數學素養(yǎng)。
六、變練習為點評,助力學生個性發(fā)展
首先,作業(yè)點評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fā)現自身學習存在的不足,調整學習方向的同時提高自身自主學習能力。傳統的作業(yè)練習與反饋往往注重結果,忽略了學生能力及思維發(fā)展。而在變練習為點評的策略中,作業(yè)的評價和反饋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解題方法,以助力他們的個性發(fā)展。以“圓的面積”為例,在進行點評時,教師需要關注他們解題的步驟、思考的邏輯以及所運用的數學概念,以便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為后續(xù)的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其次,教師點評時還要挖掘學生的潛在問題。對于那些在作業(yè)中出現錯誤的學生,教師要仔細分析他們的錯誤類型,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如果一個學生在計算圓的面積時經常忽略半徑的平方,那么可以通過點評強調這個關鍵步驟,并借助信息技術開發(fā)練習資源,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拓展性的問題,鼓勵他們在作業(yè)中展示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例如,教師變化半徑的長度,要求學生探索圓的面積與半徑的關系,并在點評中給予鼓勵和肯定,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其學習自主性。最后,基于作業(yè)階段評價的結果,教師還應制訂相應的培養(yǎng)計劃。例如,對于空間想象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額外的輔導和練習,并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視聽資源的開發(fā),幫助學生理解幾何圖形的性質,也可在此基礎上增設創(chuàng)作類作業(yè),鼓勵學生利用簡單的幾何圖形制作圖案,以此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
綜上所述,教師設計作業(yè)時應關注學生發(fā)展實際,做好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解讀,積極開發(fā)多種教學資源與教學服務,豐富作業(yè)內容,拓寬作業(yè)形式,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不僅如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也要加強作業(yè)與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聯系,將其合理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做好對學生能力、認知的分析,調整教學內容,以此促進其能力、思維、素養(yǎng)的綜合性發(fā)展。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qū)城關小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