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是讀書的受益者。我在十四五歲趕上恢復高考,就毫不猶豫地扎進書本,考進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進入《光明日報》,一干就是40年。我一直感恩,是讀書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所以之前我一直呼吁,讀書是件好事,于個人是修身的根本,于民族是智慧的源泉,于國家是文化的底氣,全社會都當盡心盡力呵護閱讀的愿望,引導閱讀的風尚。今天我更想結合兩個場景,分享閱讀最深沉的價值究竟是什么?
一是之前散步的時候,因為習慣戴耳機,聽音樂,也聽書,讓我對社會熱議的“聽讀”話題,有了更切身的體會。我認為,如果把“聽讀”“智能閱讀”等新興閱讀方式,簡單推導為“紙讀”“屏讀”的進化形態(tài),是不恰當?shù)?。閱讀的過程,該是更多能動的選取、判斷、臧否、存廢,而“聽讀”等形態(tài),大多在被動接受有人替你“咀嚼”過的確定信息。在我看來,閱讀的深沉價值,當為那些隨時撲面生發(fā)的不確定性,當為那些個體通過閱讀,通過印證參照、消化吸收,實現(xiàn)的只可期待、不可限定的創(chuàng)造。
二是隨著ChatGPT掀起人工智能風暴,我不斷觀察到人工智能工具以近似人類閱讀的方式,迅猛撲進數(shù)據(jù)海洋,攝取信息、梳理文本、消化知識、生成結論,我對閱讀行為的核心邏輯也有了另一維度的思考。當人們開始焦慮人工智能會不會消解閱讀的價值時,我看到的是,人工智能正在把人類從機械的信息獲取、煩冗的記憶整理、海量的數(shù)據(jù)檢索等事務中解放出來,讓人們有更多精力,去追求閱讀的深沉價值,即思維創(chuàng)新、邏輯表達、審美積淀、價值傳遞。
這里提到的兩個場景都與技術變革有關。面對新的技術浪潮,我的觀點是:回歸到對閱讀深沉價值的關注。無論技術走多遠,進步有多快,無論書香是浸潤紙墨,還是傳播網絡,閱讀的這部分價值,當不會動搖改變。
(陸先高: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光明網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