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
本文主人公和他們田野里的“新家”
鐘麗綺和孟昊玄是一對90后夫妻,分別畢業(yè)于中山大學、廣州美院。2023年,在大廠工作8年后,倆人一拍即合,裸辭后搬離城市,去鄉(xiāng)村生活。
關于如何除草、種地、施肥、養(yǎng)鴨,如何處理廁所、用電、高溫等一系列問題,毫無農村生活經驗的他們從零學起,不停地“翻車”,不停地搞砸,鬧出不少笑話,開啟了在田間地頭“打怪升級”的生活。
我們今天正在做的事情,是我之前完全沒有想過的。大學畢業(yè)后,我一直在快消品行業(yè)工作,每天對著Excel、PPT敲來敲去,七八年里,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工作內容。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停一停,跳出來,換一種生活。
我和老公當時是四五月份來看的地,在中山的南朗鎮(zhèn)邊山村,一眼看到這里的荷花池,在一片野草的襯托下特別美,當下就決定是它了。這邊的環(huán)境比較原生態(tài),沒有太多城鎮(zhèn)化設備,原有村民大多搬走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老人。
我們一共租了兩畝地,大概1300平方米,租金是一年1.2萬元??紤]到如果另外租房,租金加上裝修投入會比較大,所以就嘗試用集裝箱,放在我們的田邊。它只有17平方米,買的時候是7000多元錢,軟裝花了1萬多元。這就算我們的婚房了,日常我們的吃喝睡都在里面。
國內沒有專業(yè)的施工團隊來做家用集裝箱,我們看了一些裝修案例,就自己摸索著來,一點點改造。我們先用卡車把集裝箱拖到附近停車場,然后用鋼纜將箱子四角吊起,用吊臂把它放在底部的墩子上。集裝箱朝向北方,這樣可以避免西曬??紤]到通風,我們開了三個窗戶,其中最大的一扇窗戶用了鋼化玻璃,這樣刮臺風的時候就不用擔心它會爆掉。從窗戶望出去,可以看到很漂亮的景色。
在這里生活沒有我們當初想象的那么簡單,一開始住的時候很不適應,心里會有一種落差感。這里太小了,就是我們在城市家里的一個房間。在城市的家,晚上看出去是萬家燈火,這邊只能隱隱看到對面的農莊有幾盞燈。外賣在這里是送不到的,快遞需要騎電動車去鎮(zhèn)上拿;下雨之后,出門就是一腳泥,需要時不時地清理鞋子;沒有網絡電線,我們只能買網卡,但會有流量封頂限制。
在城市住的時候,你不會想排水系統(tǒng)、電線要怎么拉,化糞池怎么接、排向哪里。裝化糞池的時候,我們求助了村主任,他邊幫我們挖坑,邊給我們科普化糞池的原理。
由于各種經驗的不足,導致我們在開始的時候,不停地鬧笑話,也因此開啟了我們在田間地頭“打怪升級”的生活。
我們沿著小路種了楊桃、油果、鳳眼果、百香果,安排了大概七八個菜床,水里面嘗試種了一些茭白、水生的觀賞類植物。再遠一點就是雞舍,有一條小狗叫阿彩,還有一只貓叫阿旦,加起來叫“彩蛋”。
別看現在一切好像井井有條,我們剛來的時候,這里是一大片荒地。我們倆一點務農的經驗都沒有,開始一兩個星期看不到任何成果,會覺得我到底是來這里干嗎的。
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除野草。
因為不想使用除草劑,我們選擇了手拔。我們對野草種類沒有一定的分辨,就出現了拔掉又瘋長的情況,例如“喜旱蓮子草”,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火燒掉,或者確保它完全干燥。如果直接用手拔反而會幫助它擴散,變相幫它播種。
除完草,就該翻地和買苗了。
勞作日常
那天,剛下完雨,我們就匆匆忙忙去田里翻地了,隔壁的小哥看到了,對我們說:“下完雨翻什么地,粘得要命,我?guī)銈內ベI苗?!痹谒膸椭?,我們才算走回了正道。
第一次我們買了四五十棵苗,賣苗的老板告訴我們,移栽要在傍晚的時候,這樣苗有一晚的時間可以恢復,第二天才能長得更好,那也是我們第一次學習到什么是菜苗的移栽。
菜苗好不容易種下去,又被跳甲啃得都是密密麻麻的洞,尤其是十字花科的菜,比如包菜、西蘭花、白菜什么的。還有專門叮果實的針蜂、粉蝶,黃瓜、絲瓜是重災區(qū),如果沒有及時給它們套個袋子,最后都無法存活。
各種問題迎面撲來,我們沒想到就連澆水也是個大學問,大半個月,才知道什么時候澆水是合適的。
例如說,早上太陽還沒升起,你可以澆第一次水,第二次要等到太陽下山才能澆,如果中午澆水就等于用水蒸氣來燙你的菜。開始我們不懂,中午的時候看見菜有點蔫了,就補一瓢水,結果越澆越死。
堆肥也是要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首先要分清堆肥是厭氧型還是有氧型,厭氧型就是用廚余作為原料,堆完后的液體還可以用來做液肥,去澆花、澆菜。
我們做了一個堆肥筐,嘗試用咖啡渣跟魚腸來堆肥,結果“翻車”了。我把咖啡渣埋到地里面,想著它是有機物,可以自動變成肥料,結果堆了兩個月挖出來巨臭無比,和廁所味道差不多。
堆肥成功的那天,我們印象特別深刻,一開始都不敢掀開蓋子,我還在想會不會一打開又是臭氣熏天,結果是一股清香,那種成就感很難用語言描述,真的不是敲幾頁PPT能帶來的。
前段時間,我們在養(yǎng)雞鴨鵝,結果鴨子不斷地死。開始是腿軟,后來鴨子的某一只腳就瘸了,過個幾天莫名就去天堂了。
我們的經驗就是小時候在家里養(yǎng)寵物鴨,給它個盆,它就很健康。去問賣鴨子的人,他說:“你們都不把它放水里的嗎,沒死完已經算你們很幸運了?!?/p>
我們在田里的生活就是不斷地學習、“翻車”,然后再學習。
我們會挑不同的作物,像實驗一樣各種一點,第一是積累一下種植經驗,第二是考慮不同的氣候跟土壤會適合不一樣的作物,所以想篩選出種植起來沒那么難的。
最開始我們土地的肥力比較差,收獲的果實都比較“簡陋”。
理論上一個土豆對半切,可以種兩棵出來,每一棵大概可以結五六個,別人是買一個然后種出一桶,我們一共就只收獲三四個,相當于買了一斤的土豆,90天后收獲相同的一斤土豆。
后來逐漸有了一點經驗,我們開始有了一些成果。
雞舍旁邊有一棵番石榴,有天晚上我們去喂雞,突然間聞到一股很香的味兒,一轉身發(fā)現樹上結了兩個番石榴。我們迫不及待地把它摘了,那是我們吃過最好吃的番石榴。
土豆豐收了,一整桶都裝不下,我們當時摘的時候一直在尖叫,一邊拔土豆,一邊記錄。
和菜市場買到的不一樣,自己種的蔬菜味道非常突出。一般可以生吃的蔬菜,我們都會選擇生吃,像西紅柿洗洗就直接吃,土豆或者蘿卜會拿去蒸,吃它原本的味道。我們以前做飯的時候,不會去仔細地觀察一種蔬菜或者水果,它的形狀到底是怎樣的,里面的紋理長什么樣。但現在不同了,因為是自己從零開始種植的,所以會變得更細致。原來從市場買回來的東西,哪里磕磕碰碰了,直接一刀切下去就丟了。現在我們會仔仔細細地看,它這里有個蟲洞沒關系,挖掉一些,剩下的還能吃。
這一年的種植體驗,讓我們自己也總結了一些經驗:夏天最好種豇豆、秋葵、茄子這些比較耐曬耐熱的作物;9月到次年3月,是種植農作物的黃金時期,西紅柿、西蘭花、南瓜、豆角、萵筍、紅莧菜都合適且好上手種植。
除此之外,種田受季節(jié)氣候因素、土地肥力因素、種子品種、防蟲等共同影響,同時還要靠天吃飯。
我們花了一兩個月的時間慢慢地去適應這種生活?;ㄗ龅貌畈欢嗔酥?,我們每個月的花費大概在2000塊錢,主要花費一個是買苗,一個是三餐、水電的基礎開支。正常的生活用水都是用自來水,但下雨的時候我們會把桶放外面,存一點雨水澆花澆菜,魚塘也弄了一個水泵用來澆灌。
太陽照在鐵皮箱上升溫是很快的,一開門,箱子里就會有一股熱浪朝你臉上撲過來,所以3月份空調就要開起來。我們也正在箱子旁種爬藤植物,這樣可以避免太陽光直射到箱子上,起到一定的降溫效果。
夏天,我們是6點多起床,然后在田里工作,到9點多進到集裝箱內。休息到下午4點左右,我們再出來翻翻土、趕趕雞鴨鵝。
老實說,經過這段時間,我們覺得務農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它考驗的不僅僅是你的體力,還有你的意志力、學習能力。一切并不像我們當初所想,丟下一顆種子,給它澆水、施肥,就可以長出果實。尤其是這幾天刮臺風,看著窗外好不容易支起來的葡萄架東倒西歪,雞鴨鵝受著風吹雨打,你的心就會很緊張。我們兩個穿著睡衣跑出去,冒著雨收拾,全身濕透,一片狼藉。
是不是和大家想象中那種很體面、很干凈的田園生活完全不一樣?但對我們來說,現在的種田生活更像一種實驗,無論是好的、壞的,都是全新的人生體驗——在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