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空宇
“老師,我看了《駱駝祥子》,覺得很悲傷。”第一堂課后,我正打算走進辦公室,一個我任教過的初一學(xué)生跑過來攔住了我的去路。
停下腳步,我們就在辦公室門口交流了起來。我是詫異的,因為這是第一次有學(xué)生主動詢問我,在讀完課外讀物后心理感受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老師,因為我覺得書里的他們生活很艱難、很辛苦,他們的遭遇很悲慘,所以我很難過?!?/p>
“你的難過僅僅是因為閱讀,你在書里感受到他們的生活、遭遇,你沒有經(jīng)歷卻能感受到,這就是我在語文課上常說的共情。孩子,請保持你的這份悲傷,因為這是你感知文學(xué)作品、感知生活的一種方式,這是一種寶貴且可能貫穿你一生的能力?!?/p>
我知道我的話好像說得有點兒深了,于是,帶著她走到走廊里朝操場的方向。
“你看現(xiàn)在的季節(jié),如果閉上眼睛,你會感受到什么,睜開眼睛后再閉上,你能回憶起之前閉著眼睛時感受到的東西嗎?”操場邊的楊柳已經(jīng)堆疊,陽光透過樹葉深淺不一地灑在地上,春深了,風(fēng)也逐漸熱乎了起來。
“老師,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就像我閉著眼睛,我感受到風(fēng)會從我的皮膚上吹過,還能更細致地感受風(fēng)的溫度和吹到我臉上、手上的不同感覺,那我應(yīng)該記住這樣的感受,對不對?”
“每一次閉上眼睛,你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同樣,你喜歡閱讀,除了《駱駝祥子》帶給你的悲傷,還有哪些作品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
上課鈴響起,我回到了辦公室,這暮春的風(fēng),會吹到她心底的什么位置呢?而在這份悲傷之外,在整個初一年級,或者說在教室里坐著的另一些孩子身上還有什么感知正在發(fā)生呢?他們會感受到嗎?這些感知帶給他們的又會是什么樣的影響呢?
面對這些初中學(xué)齡段的孩子,很多時候,我總會思考如何給他們講述文學(xué)作品的魅力,如何讓他們對那些與他們的生活相距甚遠的閱讀內(nèi)容有所感知。當(dāng)這個女孩跑過來提出自己的疑問時,我所思考的這些問題就有了答案。
我總是講給他們聽,卻忘了聽他們說,忘了了解他們的感受,忘了提醒他們要保持這份敏銳,忘了告訴他們這些需要一點點保存和積累起來的重要能力,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所以,孩子,不要害怕你的悲傷,不要忘記你的欣喜,不要抹除你的憤慨……你的成長或許就是從保持每一份感知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