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男
(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小學,江蘇 如皋 226500)
線條在造型藝術中具有普遍而深刻的意義,它是創(chuàng)造形象、表達情感的基本要素之一,集造型、傳情、達意等功能于一身,具有無盡的魅力。作為學生日常生活和美術學習的常見元素,“線造型”在激發(fā)學生審美情趣、深化學生審美體驗、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美術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依托“線造型”教學,引導學生在對線條的觀察、探索、領悟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逐步豐富和深化自身的審美體驗,從而發(fā)展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運用音樂、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或者涂鴉、填色、暈染等游戲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和欣賞線條之美,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從畫面、節(jié)奏、韻律、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美術作品,提高學生對于線條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第三課《彩線連彩點》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欣賞線條之美。在上課時,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康定斯基作品選》,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觀畫感受??刀ㄋ够嵌砹_斯杰出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極其擅長線條的運用和色彩的把控,其作品明亮清新,極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蘊含獨特的音樂節(jié)奏。鮮艷的色彩、靈動的線條、交織的韻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有的學生說,喜歡畫的顏色,五彩斑斕、繽紛跳躍,卻恰到好處,給人以美的享受;有的學生說,喜歡畫面中流淌著的各種線條,它們看起來時而安靜、時而活潑、時而堅毅、時而柔軟,好像活著一樣;還有的說喜歡顏色和線條組成的形狀,雖然看不出來具體是什么形象,但是組合在一起就感覺異常漂亮,讓人心潮澎湃。教師結合學生的理解,引導學生從簡單的欣賞畫面,逐步過渡到欣賞畫面中的細節(jié)和元素,讓學生從心里的感受出發(fā),探索畫面中各種不同線條、不同的形狀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彎曲的線條活潑跳躍、圓圓的線條端莊持重、粗壯的線條沉穩(wěn)可靠、細長的線條纖細柔美……最終,學生在對線條的賞析中發(fā)現(xiàn)線的粗細不同、長短不同、形狀不同、色彩不同,組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不同的節(jié)奏,帶給人不同的感受。教師通過讓學生欣賞名師名作,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線條的種類與作用,發(fā)現(xiàn)不同的線條給予作品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力,大大提高了學生對于線條的感知能力,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了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合理運用趣味益智的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觀察線條、觸摸線條、理解線條,通過娛樂的方式解讀線條,加深體驗感,從而深化審美體驗。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第六課《摸一摸,畫一畫》時,教師通過小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運用美術的形式表現(xiàn)各種感覺。上課之前,教師和學生一起玩拍手游戲,一開始先輕輕地拍,之后逐漸加大力度,讓學生說一說不同力度下自己的感覺。學生表示,一開始的時候感覺手掌輕輕碰了一下,能夠感覺到手掌心的溫度暖暖的。后來力氣大了,能夠明顯感覺到疼,手心開始微微發(fā)熱。再后來除了疼,還能感覺到麻麻的、癢癢的,臉上能感受到手掌拍出來的風。教師說:“我們剛才體會到了疼、麻、熱等感覺,那么我們怎么通過畫面把自己的這種感覺傳達給其他人呢?”教師于是拿出各種點、線還有色彩的卡片,讓學生試著將不同卡片組合在一起,表達一種感受。有的學生用很多小圓點來表現(xiàn)麻的感覺,有的學生用密集的直線來表現(xiàn)痛的感覺,還有的學生用很多紅色的曲線來表示熱的感覺……在屢次嘗試中,學生漸漸學會了用簡單的線條和形狀表現(xiàn)感覺的方法。之后教師又組織學生兩人一組玩起了“摸一摸、畫一畫”的小游戲,將物品放進其中一個學生的口袋,讓另一位學生去摸一摸,然后在黑板上畫出自己的感覺,其余的學生則來猜一猜口袋里的是什么。趣味的小游戲深受學生的好評,大家在游戲中玩得不亦樂乎,也在游戲中漸漸感悟到線條的美術意義。教師通過小游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熟悉和開拓自己的感官,掌握了用線條和形狀來表現(xiàn)自身感覺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對線條和藝術的解讀能力,活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
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對學生生活觀察力的培養(yǎng),指導學生優(yōu)化觀察方式,掌握觀察方法,用美術的眼光去觀察和感受周圍的世界,主動去挖掘生活中的線條之美,豐富自己的審美體驗。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第八課《葉子上的“小血管”》時,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植物的葉子,挖掘樹葉上的線條之美,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樹葉是學生常見的,也是美術創(chuàng)作常用的素材。課程開始前,教師讓學生收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樹葉,培養(yǎng)觀察習慣。上課時,教師拿出一片樹葉、一張白紙和一支鉛筆,將白紙放在樹葉上,用鉛筆來回涂抹。不一會兒,漂亮的線條便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這美麗的紋路就是葉脈。
教師接著引導學生觀一觀、摸一摸、聞一聞,探索葉脈的奧秘。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注意到樹葉上一條條突起的線條,初步感知了葉脈,了解到葉脈就和血管一樣,承擔著運輸養(yǎng)分的作用。接著教師拿出一副放大的樹葉圖片,只見葉片上密密麻麻布滿各種線條,長的、短的、粗的、細的、筆直的、彎曲的,共同組成一副富有生命力的壯麗圖畫。教師從葉脈圖出發(fā),引導學生探尋葉脈的生長規(guī)律,比如中間最粗壯的那根線叫主葉脈,主葉脈上分離出去的細一點的線叫做細葉脈,這些葉脈都是從中間向外生長,并且越來越細,一直連接到葉片邊緣。之后教師讓學生對比之前收集的各種各樣的葉子,發(fā)現(xiàn)不同的樹葉,葉脈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像漁網(wǎng),有的呈現(xiàn)放射狀,有的是平行分布的……最后,教師讓學生根據(jù)葉脈的規(guī)律,畫一張自己喜歡的樹葉,體驗線條的神奇與瑰麗。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對于美術創(chuàng)作來說,尤其如此。生活無時無刻不在提供著大量的素材,這些素材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最大的養(yǎng)分。五彩繽紛的線條就隱匿在廣闊的大千世界之中,需要學生自己去挖掘和探索,才能領略它的奧妙。教師要做的就是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意識,培養(yǎng)學生愛觀察、愛生活的習慣,讓學生擁有從生活素材中挖掘藝術之美的能力,豐富學生對于線條的感知。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立足生活素材,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挖掘出隱藏在小小樹葉中的線條之美,探索葉脈的生長規(guī)律和作用,發(fā)現(xiàn)生命的偉大與神奇,學會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合理運用線條,感悟到生活的智慧和藝術的趣味,深化了審美體驗。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臨摹大量的優(yōu)秀范本,在臨摹中提高學生的線條運用能力,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提高自己的美術技能。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第十課《畫出你的想象》時,教師通過讓學生臨摹的方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繪畫技巧。臨摹是活化學生審美體驗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學生形成審美和繪畫能力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臨摹名家作品,體會大師們的用筆及著色等等,感受作品中線條的流動,以及線條賦予整個作品的獨特的生命力。而在臨摹練習開始之前,選擇合適的范本是教師要做的第一件事。低學段的臨摹訓練,主要以感知和體驗為主,讓學生建立起對線條的初步認識,因此范本選擇上要難度適中,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同時教師也要講清楚臨摹的方法,讓學生在開始階段就打好堅實的基礎。
這節(jié)課中,教材選用了三幅名家作品,分別是米羅的《繪畫》、陳家冷的《笑口常開》和康定斯基的《白色之上》。三幅作品用色大膽,想象豐富,充滿著濃濃的藝術氣息。教師最終選擇了以線條和幾何圖形為主的《白色之上》作為范本,引導學生臨摹,發(fā)現(xiàn)抽象的藝術。臨摹之前,教師指導學生圍繞畫作的繪畫方法、繪畫材料、物體形象等進行分析和討論,了解作者的技法和情感。通過仔細觀察和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這是一幅油畫,大量運用了點、線、面的繪畫方法,但是看不出具體物體形象,也不太好理解。于是教師為學生科普抽象畫的內(nèi)涵及意義,讓學生知道繪畫不一定非要畫出很真實的東西,也可以用點、線、面和各種鮮艷的色彩組合到一起,來展現(xiàn)想象中的事物,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這幅畫進行仔細臨摹,一邊臨摹,一邊學習作者關于點、線、面的排列組合方法,從而想象,拓展發(fā)散性思維,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構思,最后運用相關技巧和知識,畫出自己想象中的圖畫。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臨摹范本,讓學生在臨摹中感受繪畫名家的線條表達,學習點、線、面的繪制和排列方法,激發(fā)出學生的想象思維,幫助學生深入感受線條之美,從而豐富了自己的審美體驗。
美術教師在教學時,要勇于打破學科之間壁壘,融合其他學科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體驗線條的作用,加深對線條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第十三課《動物的故事》時,教師結合語文學科,開展教學活動。這節(jié)課要求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畫出動物的故事,這種形式與語文學科中的很多課文都非常適配?!缎◎蝌秸覌寢尅贰蹲^天》《狐假虎威》等課文,都講述了動物的故事,是學生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的絕佳素材。上課時,教師讓學生結合課文講述“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故事主人公是蝌蚪,要想用美術形式繪畫故事,就必須要先畫好故事的主人公——蝌蚪。那么,蝌蚪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結合課文描述用一個大大的橢圓線條來表現(xiàn)腦袋與身體,用圓形線條來表現(xiàn)眼睛,用兩條的曲線來表現(xiàn)尾巴,這樣一個簡單的蝌蚪就畫好了。
畫好主人公之后,要想表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就必須畫出主人公所在的環(huán)境和背景。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池塘里有什么呢?學生經(jīng)過思考,想出池水、荷葉、荷花、水草等等,接下來便是將這些背景元素填充到原來的圖畫里。這部分要用到的線條就更加多了,虛線可畫出水面蕩漾的波紋、圓實線可以畫出的荷葉、粗黑的直線能畫出荷葉的主葉脈、弧線可以畫出荷花的花瓣……小小的線條經(jīng)過不同的加工就可以變幻出各種不同的物體——真實、生動、美麗。
背景畫完之后,還需要為故事寫上內(nèi)容,比如在小蝌蚪的嘴邊用線條勾勒出一個對話框,在里面寫上:“媽媽,媽媽,你在哪里?”這樣讀者就自然而然地看出來,圖中的小蝌蚪是在尋找自己的媽媽了。教師通過結合語文學科的教學,讓學生學習到蝌蚪、池塘、荷葉等多種線條造型,掌握直線、曲線、弧線、實線、虛線等多種線條的繪畫方法,了解到連環(huán)畫的繪畫順序“主人公—畫面背景—故事內(nèi)容”,不僅提升了美術技能,還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感官和精神上提高了自己的審美體驗。
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線條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通過改變線形、長度、力度、速度、疏密等,來表現(xiàn)不同的視覺體驗,表達自己不同的情感,深化審美體驗。
例如,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第三課《曲曲直直》時,教師通過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運用線條,體驗不同線條所帶來的不同感受。小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是非常旺盛的,在實際經(jīng)驗和知識能力受限的情況下,他們更傾向于用繪畫創(chuàng)作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這一天性,指導他們運用線條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傳遞自己的情緒,不僅可以讓學生對于線條在繪畫中的作用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還可以促進學生繪畫能力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如直線和曲線的運用在生活中很常見,很多建筑都運用了這兩個元素,如鳥巢運用了很多的曲線;上海世博會展覽館用了很多的直線;北京天壇主體部分運用了曲線,而從廣場到臺階的過道則用了直線……教師先從學生熟悉的建筑著手,讓學生認識曲線和直線。
接著教師通過音樂的形式,讓學生感受直線和曲線。教師為學生分別播放兩段音樂,一段音樂只有一個音符,另一段則擁有高低起伏的音律。教師讓學生用直線和曲線表達出對音樂的感受,從而讓學生了解美術的線條和音樂一樣,是有節(jié)奏感的,挺拔的直線會給人明快、簡潔、正直、平穩(wěn)的感覺,彎曲的曲線會給人柔和、流動、輕快、生動的感覺。在了解到直線和曲線的特性與作用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展開奇思妙想,運用手中的線條,描繪眼中的世界,表達對世界的情感。有的學生用繪畫的形式,畫出了媽媽的畫像,用曲線畫出卷卷的頭發(fā),直線畫出修長的四肢和裙擺。有的學生用剪貼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制作出長江大橋,橋身和橋柱用直線,橋拱和懸索用曲線,巧妙地還原了大橋的氣勢……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利用線條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讓學生從線條本身的特性出發(fā),進行個性化的表達,發(fā)揮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通過美術形式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意圖,提高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線造型教學,通過理論和實踐,引導學生觀察欣賞線條、認識理解線條、靈活運用線條,深化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對美的感受,豐富和拓展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發(fā)展美術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