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汪立三是中國當代一位優(yōu)秀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秦王飲酒》是汪立三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名作,他把鋼琴和中國古詩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此抒發(fā)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此作品既有新奇的音效,又有極深的思想意蘊,強調了中國音樂既要熟悉原作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還要尊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本文以鋼琴曲《秦王飲酒》為研究對象,以標題中的李賀同名古詩詞為切入點,探究鋼琴曲《秦王飲酒》的具體演奏,通過多角度歸納總結并結合自身的演奏心得,來進一步學習《秦王飲酒》。
[關鍵詞] 古詩詞;融合;演奏技法
[中圖分類號] J624.1"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1-0138-03
一、鋼琴曲《秦王飲酒》的作品簡介
(一)作者簡介
汪立三是中國鋼琴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他寫的鋼琴曲有很多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無一例外地反映了包容、大膽和清新的創(chuàng)作風格。汪立三于1933年3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他自幼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長大,同時深受西洋文化的影響,對各種不同的藝術,如音樂、文學、繪畫等表現出強烈的興趣。1953年汪立三完成了他第一首作品《藍花花》的創(chuàng)作,1957年汪立三創(chuàng)作了《小奏鳴曲》。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汪立三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兄妹開荒》、組曲《東山魁夷畫意》《他山集》《李賀詩意二首》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汪立三的音樂創(chuàng)作以鋼琴為主,數量上來看在同時期作曲家中并不算多,但其作品顯示出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在中國近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
汪立三用最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著未知的人生,他把自己的經歷,化作對人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和領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說:“人生道路上要面對許多客觀情況,縱使你有與命運相斗之勇,也終有力所不及之處,故要積極面對一切,以不使自己枉過一生。[2]”
(二)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汪立三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巔峰,他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在中國的鋼琴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其中有1979年創(chuàng)作的《東山魁夷畫意》、1980年創(chuàng)作的《他山集》等。在這一段時間里,還有一部被他稱為“吃螃蟹”的作品,那就是《李賀詩意二首》,這部作品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吃螃蟹”,即汪立三在十二音技法上進行的一次嘗試,十二音體系是奧地利作曲家勛伯格在1920年首次提出,在那個時代對中國作曲家來說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汪立三對十二音及其他西方的作曲技法,抱著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他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嘗試著將這些技巧與自己的民族音樂相融合。至于為什么要用十二音來表現李賀的詩,汪立三認為,常用的調性音樂很難表現出李賀獨特的風格,十二音則可以達到此目的,為此,他創(chuàng)作了鋼琴組曲《李賀詩意二首》。
鋼琴組曲《李賀詩意二首》包括《夢天》與《秦王飲酒》兩首樂曲。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文革”結束之后,中國音樂界開始復蘇,在此期間“新潮音樂”興起,作曲家們在吸收西方現代作曲技巧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從而使中國音樂的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內涵更加豐富。汪立三創(chuàng)作的《秦王飲酒》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對中國鋼琴曲藝的大膽革新,為中國鋼琴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
二、詩詞結構與對應的曲式結構
(一)詩詞結構
唐代中期詩人李賀,有“詩鬼”之稱,他有許多作品充滿浪漫主義意境,《秦王飲酒》是一首七言古詩,按文體分類屬于宮廷詩,它以一種荒誕而又夢幻的方式,表現了一個超凡脫俗、充滿幻想的秦王形象?!扒赝酢币辉~的由來,是唐德宗李適當太子的時候曾受過“雍王”的封號,雍州屬于秦地,所以也就有了“秦王”的稱呼,詩人李賀的一生大多生活在唐德宗時代。
這首詩一共十五句,分為兩個部分,前四句是上半部分,主要描寫了秦王高超的戰(zhàn)斗技能和卓越的軍事才能,表達了對他的高度尊敬和真誠的贊揚;后面的十一句為下半部分,描寫了李賀想象中的秦王,他已經放棄了平定天下的初心,整日沉浸在酒宴和笙歌之中。李賀所寫的詩詞,是對唐德宗李適即位后見天下安逸,便沉溺于酒色生活的一種譏諷。同時,也寫出李賀感慨時光飄忽,歲月匆匆,滄海桑田,人生有限,表達了對自己人生短促的感傷,表現出他對生活問題的思考所引發(fā)的內心激烈的矛盾[3]。
(二)對應的曲式結構
《秦王飲酒》全曲共144個小節(jié),中板,變換拍子。在音樂材料上,它體現了再現的原則,使得每一個小節(jié)都能夠清晰地展現出主題和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該樂曲采用了三部曲式的結構特征,并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和豐富多彩的節(jié)奏來展現出整個曲子的魅力。此外,該樂曲所使用的音樂材料與詩句也是高度契合的,我們將對《秦王飲酒》曲式結構與詩詞結構之間的對應關系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樂曲所展現出來的魅力。
呈示部(1—38小節(jié))和連接部(39—42小節(jié))對應詩中的前四句;中部(43—110小節(jié))和再現部(111—144小節(jié))對應詩中的后十一句。從這首曲子的呈示部和連接部可以看出,樂曲描繪出的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大戰(zhàn),也可以看出那時候秦王的英勇。中部及再現部則與這首詩的后十一句相呼應,把秦王沉醉于歌舞宴樂的場景展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這首樂曲在整首曲子中占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講述了秦王在宴會上縱情歌舞的情景,讓整個樂曲更具戲劇性。
三、演奏技法與古詩詞的融合
自古以來,詩歌與音樂就緊密相連,而古詩詞的文學特質給了鋼琴創(chuàng)作更多的空間與意境,古詩詞和鋼琴的融合具有更深刻的互補性。在汪立三創(chuàng)作《秦王飲酒》的過程中,既把自己置身于古詩詞的內容之中,又把自己的審美理念融入古詩詞中。既將古詩詞中的雄渾氣勢和詩人的哀傷情感融合到了音樂中,又把古詩詞的內涵融合到了音樂中,作品中的節(jié)奏、力度、和弦、踏板等音樂元素,都與詩歌中的場景和情感聯系在了一起,將古詩詞中的意境發(fā)揮到了極致。
汪立三的鋼琴曲《秦王飲酒》不是某首古曲的改寫,也不是為古詩編配音樂,更不是對李賀的詩詞逐句逐字的詮釋,而是汪立三閱讀了李賀的原作之后,把自己的想象以音樂的形式表現了出來。演奏者不能把“古詩詞”和“音樂”之間的對應看得過于嚴格,這不是作曲家汪立三的意愿,也違背了音樂創(chuàng)造和表現的原則。所以,演奏者應該在作品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個人理解,注意把演奏技巧和古詩詞融合起來。下面筆者將從交替節(jié)拍的靈活變換、不同力度的音響安排、音程和弦的準確把位、鋼琴踏板的合理控制四個方面來闡述《秦王飲酒》演奏技法與古詩詞的融合。
(一)交替節(jié)拍的靈活變換
古詩詞中的語言文字在朗讀時有平仄之分,即有抑揚頓挫的特點。汪立三在創(chuàng)作《秦王飲酒》這首曲子的時候,將古詩詞語言的韻律以及所要表達的意境和情感都考慮在內,對作品中的節(jié)拍進行了細致的設計,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節(jié)拍的頻繁變化,使樂曲每一樂句都不拘泥于節(jié)拍。在這首曲子中,速度起伏控制在中板,出現了以下七種節(jié)拍:1/4、2/4、3/4、4/4、5/4、6/4、9/8,樂曲以1/4、3/4、4/4、6/4和9/8為主要的節(jié)拍,以不同的節(jié)拍進行頻繁的切換,樂曲的節(jié)奏忽快忽慢,增強了作品內部的動力。這首樂曲還運用了大量的附點音符、三連音、休止符等,充分體現了古詩詞的韻律[4]。
《秦王飲酒》樂曲著重描寫了宴會上的一些畫面,所以節(jié)拍也會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而改變,其中呈現部和中部變化節(jié)拍的頻率比較高。為了模擬“琵琶掃弦”的樂曲素材,作曲家采用了1/4、4/4的節(jié)拍交替進行,大量的“弱-強”的節(jié)奏型,表現出秦王征戰(zhàn)時的威儀與勇武,這與詩詞中“秦王騎虎游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遙相呼應。與右手三連音相比,左手單音的力度要更強一些,1/4的小節(jié)中一拍需要干凈利落,不能拖泥帶水,在中段的銜接上要自然而順暢,音最后走向左手的單音,這樣才能讓整個聲音顯得沉穩(wěn)而厚重。演奏者在彈奏右手三連音的時候,需要緊貼著鍵。左手的單音則是利用手臂的自然引力來下鍵,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曲子變得更加飽滿。彈奏時需要把琴鍵彈到底,并為彈奏下一個音符做好準備。
特別是中間部分變幻不定的節(jié)奏與重音,顯示了唐德宗李適在朝堂之上飲酒作樂,縱情歌舞的情形。此曲中變換節(jié)拍的小節(jié)多為承上啟下的樂句,節(jié)拍時常變換,以展現秦王醉眼蒙眬、步履蹣跚,而左手的音程,則仿佛是他蹣跚的步子,時長時短,有時清醒,有時渾渾噩噩。在彈奏時,在保證節(jié)奏準確性的前提下,可以增加這部分的肢體動作。
(二)不同力度的音響安排
不同的力度可以更好地表達出作品的情感,同時也能夠增強作品的感染力,使人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樂曲?!肚赝躏嬀啤返膹娙踝兓瓤刂圃趐p-ff之間,整首曲子的強度標記為10次p,9次f,1次ff,1次mf,1次pp。
曲子一開始,就是一種強烈的反差,采用“琵琶掃弦”的經典旋律,就像是在描述一場戰(zhàn)爭即將來臨,秦王身邊的樂師為了鼓舞士氣而彈奏琵琶,然后琵琶的回音從遠方傳來。此時,旋律正處在左、右兩手交替之中。33—38小節(jié)表現戰(zhàn)斗愈演愈烈,在音響方面營造出“羲和敲日玻璃聲”那樣震撼人心的氣氛,而高音區(qū)則表現出“玻璃聲”的清晰音色,表現出秦王在沙場上的英雄氣概。從第33小節(jié)開始,由開始的右手彈奏三個單音,轉換到用左手和右手交替彈奏,節(jié)奏越來越快,音符的數目越來越多,力度也越來越強。彈奏三連音單音的時候,用手指一關節(jié)支撐,彈奏出清晰、短促但富有共鳴的聲音;當左右手交替彈奏時,將整個手臂抬高,垂直擊鍵,彈奏出明亮的音色。第116小節(jié),力度逐漸增強,和聲逐漸豐富,仿佛琵琶的演奏越來越激烈,預示著宴會進入了高潮。從124小節(jié)起,音區(qū)從低到高,譜面標記力度有pp、mf,曲尾與詩中最后一句“清琴醉眼淚泓泓”相呼應,表達了遺憾、悲傷等復雜的音樂情緒,令人回味無窮[5]。
(三)音程和弦的準確把位
在《秦王飲酒》中,許多音程和和弦的使用使作品具有了豐富的聲響,如樂曲的第35—39小節(jié)、43—55小節(jié)、85—89小節(jié)以及第110—122小節(jié)。43—55小節(jié),右手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以琶音與左手連續(xù)八度切分音一起跨越了很廣的音區(qū),將秦王醉酒迷離的神態(tài)、樂妓們歌舞的場景描繪得惟妙惟肖,更是將一場狂歡的表演演繹得淋漓盡致,這對應詩中的“龍頭瀉酒邀酒星”。該樂曲的速度較快,音區(qū)十分廣闊,手指在高音區(qū)、中音區(qū)、低音區(qū)之間快速地跑動,因此需要更多的練習來確保每一個音符下鍵的準確性。在練習這些大跨度的音程和和弦時,可以采取慢練的方式,讓手指在不同的把位之間迅速地切換自如。57小節(jié)開始材料頻繁變化,這種頻繁變換給人一種飄忽不定的感覺,對應詩中的“燭樹煙輕”,不協(xié)和的音效也將詩中“獰”字顯得更加陰森。59小節(jié)左右手聲部的交叉再現了“酒酣喝月使倒行”的奇異景象。第71—72小節(jié)對“打更聲”進行了生動的模擬,描述了“宮門掌事報一更”的情景。在110小節(jié)中,在高音部分開始模仿“打更聲”。在110—115小節(jié)右手以八度音程反復進行,在練習時都需要保持一個固定的手型,肩膀沉下去彈奏,切忌聳肩。當練習這些大跨度的和弦的時候,手要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除此之外,還要練習手臂移動的速度,在彈完一個音之后,手要迅速移到下一個音上,為接下來的演奏做好準備。
(四)鋼琴踏板的合理控制
在《秦王飲酒》中,對踏板進行了合理的控制,這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體現鋼琴的藝術表現力。演奏者在對音樂有深刻的了解之后,對其進行合理的控制錦上添花。呈示部13—15小節(jié),是典型特征“琵琶掃弦”的節(jié)奏動機,演奏者可通過踩右踏板制造出超凡的音響效果,使音樂更加飽滿。第33—38小節(jié),從右手的單音,到左手和右手交替演奏,再到四拍的震音,為了讓音響更飽滿,演奏者可以在彈奏時踩著右踏板,使音樂更有穿透力。第110—115小節(jié),表現的是,酒后第二天的清晨鐘聲低鳴,秦王仍舊醉得不省人事、朝不慮夕。在這一部分的彈奏中,不僅要連奏無縫銜接,還需要讓和聲不被模糊混濁處理。所以,演奏者需要保持清晰的思維,合理地換好踏板,使音與音之間沒有縫隙,將跨度較大的樂句用踏板連接起來,以增強樂句的連貫性。
結 語
《秦王飲酒》把各種音樂要素與詩詞巧妙地融合起來,重點通過頻繁變換的節(jié)拍和力度音響效果的變化來描述整個故事。前半部分,表現了秦王在大戰(zhàn)中的無畏和威嚴,而到了后半部分,唐德宗李適則是飲酒作樂,他醉醺醺地坐在殿上,身邊的人們也在飲酒作樂,當晨鐘敲響的時候,秦王依舊爛醉如泥、不理朝政。
汪立三運用西方樂器鋼琴,將詩句與音樂融合起來,傳達了中國古詩的美感與韻味,成功地表達出了作曲家本人的藝術想象力與哲理思索。汪立三以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融合了東方的文化意蘊,使世人領略到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元素的獨特魅力。汪立三在創(chuàng)作上所進行的積極的探索與革新,展現出中國鋼琴頑強的生命力,為中國鋼琴界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中國現代鋼琴作曲界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項葵.論汪立三鋼琴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J].劇作家,2006(06):116-117.
[2] 徐國奇,張瑩,孫方旭.音情·畫意——汪立三及其鋼琴作品《東山魁夷畫意》探究[J].藝術教育,2016(01):113.
[3] 陳允吉.說李賀《秦王飲酒》中的“獰”——兼談李賀的美感趣味和心理特征[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03):49-54+80.
[4] 張奕明.汪立三《秦王飲酒》的創(chuàng)作緣由以及細節(jié)分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20(01):46-51.
[5] 趙一儒.《李賀詩意二首》演奏技法分析[D].四川師范大學,2023.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