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探明鹽逆境下不同促生菌對水稻生長、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和稻米品質的影響,采用盆栽和灘涂實地水稻試驗相結合展開研究,其中灘涂實地試驗設置不加菌處理(CK)、如東促生菌處理(RD)和寧波促生菌處理(NB)等3個促生菌試驗處理,盆栽試驗設置2個因素試驗,包括2個鹽分水平(S0,0 g/kg;S1,1.5 g/kg)和3個促生菌處理(CK、RD和NB),調查分析水稻生長動態(tài)、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并測定稻米品質和土壤基本性質。盆栽試驗發(fā)現(xiàn),S1下RD和NB的盆栽水稻莖蘗數(shù)動態(tài)增長速率相比CK均有一定程度的加快,且水稻達到分蘗盛期的時間比CK早 7~10 d;在S1下CK、RD和NB處理水稻株高動態(tài)增長和水稻葉片SPAD值動態(tài)變化均具有相似的動態(tài)生長規(guī)律。灘涂試驗結果表明,與CK相比,灘涂鹽逆境下RD處理的水稻產量、每穗粒數(shù)和實粒數(shù)分別增加了6.60%、6.39%和8.60%。與CK相比,灘涂實地試驗中RD和NB處理下稻米加工品質、外觀品質及食味品質均沒有明顯的差異性。雙因素試驗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盆栽試驗下鹽分處理對水稻產量、實粒數(shù)、結實率及千粒質量均有極顯著影響,鹽分和促生菌處理對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均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互作效應??梢?,促生菌對緩解鹽逆境下水稻莖蘗動態(tài)生長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且如東地區(qū)的促生菌處理對南通沿海灘涂水稻具有積極的增產效果。
關鍵詞: 耐鹽水稻;水稻分蘗;促生菌;灘涂改良;水稻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1.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01-0069-07
近年來,由于受到極端氣候、環(huán)境污染和灌溉方式不當、施肥過量等不良農藝耕作的影響,農業(yè)耕地受到的鹽漬化影響不斷加劇。我國鹽堿地分布廣泛,占全國土地面積的10%左右,且鹽堿地作為潛在耕地的重要后備資源,轉為非鹽堿地或輕度鹽堿地進行糧食種植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和價值[1-2]。種植水稻是鹽堿地改良與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3-6]。然而,土壤中過高的鹽分積累會影響水稻正常生理代謝,抑制幼苗和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進而導致水稻很難獲得高產[7-8]。同時,大量研究表明,隨著鹽分濃度的增加,水稻產量越來越低[4,9-10]。朱明霞等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鹽分含量在 1.1~ 2.2 g/kg 范圍內時,鹽逆境對水稻產量的影響不顯著,當土壤鹽分含量大于2.2 g/kg 時,水稻產量會顯著下降[9]。羅成科等研究發(fā)現(xiàn),鹽分含量為1.0 g/kg 時,水稻有微小的增產趨勢;而鹽分含量在2.0~4.0 g/kg時,水稻會顯著減產[11]。如何緩解鹽脅迫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4,9,11-13]。
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添加根際促生菌(PGPR)可能會成為一種新型緩解水稻鹽脅迫的手段,促生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水稻種子萌發(fā)、秧苗生長,進而提高產量[12-14]。戚秀秀等研究發(fā)現(xiàn),添加根際促生菌至育苗基質進行育秧,明顯促進了水稻根系生長和增強了根系活力[15]。王恒煦等利用東北寒地水稻根際促生菌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根際促生菌可以促進水稻根系生長并提高了根系的活力[16]。然而,目前在沿海灘涂實地水稻生產中有關根際促生菌對水稻生長發(fā)育、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稻米品質等影響的研究還鮮有報道。本研究采用盆栽模擬和灘涂實地水稻生產試驗相結合,利用沿海灘涂不同地區(qū)的根際促生菌開展試驗研究,研究鹽逆境下不同根際促生菌對水稻生長、產量和稻米品質的影響,并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質的變化規(guī)律,明確利用根際促生菌緩解鹽脅迫對鹽堿地水稻增產的潛力,以期為灘涂鹽堿地水稻及灘涂微生物專用肥的研發(fā)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與概況
本研究為盆栽模擬試驗和灘涂實地水稻試驗兩部分。其中,盆栽模擬試驗于2020年6—11月在江蘇沿江地區(qū)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鹽池大棚內進行。 試驗供試土壤樣品取自農場麥茬耕層土壤,除去秸稈雜物、晾干、粉碎、來回混勻后裝盆備用。初始土壤基本理化性質為:鹽分含量0.36 g/kg,pH值 8.26,有機碳含量9.20 g/kg,全氮含量1.12 g/kg,堿解氮含量146.87 mg/kg,速效磷含量15.68 mg/kg,速效鉀含量83.01 mg/kg。供試肥料為普通尿素(含N≥46%)、過磷酸鈣(含P 2O 5≥12.0%)、 氯化鉀(含K 2O≥60%)。2020年6月開展灘涂實地試驗,灘涂實地水稻試驗區(qū)位于南通市通州灣國土資源部海岸帶——南通野外基地試驗田(32°16′16″N,121°25′8″E)。試驗區(qū)為沿海灘涂圍墾區(qū),前期為水產養(yǎng)殖魚蝦等池塘復墾而來,整體上地下水位較高,地下水埋深0.95~1.60 m,土質以沙壤土或輕沙土為主,土壤類型為濱海鹽土, 鹽分離子組成主要以Na+和Cl-為主。試驗田塊為第3年種植灘涂水稻,當年水稻種植前土壤鹽分含量大約為2.5 g/kg, 水稻種植生長期間灌溉淡水或微咸水,耕層鹽分含量維持在1.0~2.0 g/kg之間。盆栽模擬試驗和灘涂水稻種植試驗供試水稻品種均為南粳5055。
1.2 試驗設計
試驗1:盆栽所用塑料桶直徑為30.0 cm、高 32.8 cm,每盆裝土15 kg,試驗設置2個鹽分水平和3個促生菌處理,鹽分處理分別為S0(0 g/kg)和S1(1.5 g/kg),促生菌處理分別為不加促生菌處理(CK)、如東促生菌處理(RD)和寧波促生菌處理(NB)。試驗共6個處理(S0-CK、S0-RD、S0-NB、S1-CK、S1-RD和S1-NB),每個處理設置8次重復,共48盆,隨機區(qū)組排列。其中,土壤中鹽分含量配制根據(jù)每盆干土質量來計算并稱取海鹽(NaCl)質量,把干鹽溶解到水中,然后將鹽溶液均勻拌入各塑料桶中,并加水浸泡3次使土壤中的鹽分均勻分布。如東促生菌(RD)和寧波促生菌(NB)分別為從南通市和寧波市灘涂圍墾區(qū)農田土壤中分離出的具有促生作用的幾種細菌混合菌液,主要菌種為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微桿菌屬(Microbacterium)和短波單胞菌屬(Brevundimonas)。水稻催芽后通過促生菌混合液浸泡種子處理3~ 4 h ,然后落谷育秧。按照純氮200.10 kg/667 m2施用,氮肥運籌為基肥 ∶ 分蘗肥 ∶ 穗肥=4 ∶ 2 ∶ 4, 分蘗肥分別在移栽后7、14 d等量施入,穗肥分別在倒4葉齡和倒2葉齡期等量施入。施用磷肥(P 2O 5) "80.04 kg/667m2 ,鉀肥(K 2O)120.06 kg/667 m2,磷肥作為基肥一次性全量施入,鉀肥分為基肥和穗肥2次等量施入。6月6日水稻落谷,6月28日秧苗移栽,每盆3穴,每穴3棵苗,10月26日水稻收獲。盆栽水稻試驗實施精細化管理,并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試驗2:灘涂實地水稻種植試驗設計3個處理,分別為不加促生菌處理(CK)、如東促生菌處理(RD)和寧波促生菌處理(NB),促生菌處理方法和落谷育秧時間與盆栽水稻試驗秧苗一致。6月6日落谷,6月25日移栽,田間為機插秧,機插秧行距 30 cm ,穴距15 cm,每穴4株。田間小區(qū)大小為 5 m×30 m,設置4次重復,共12個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氮肥運籌與盆栽試驗一致,但基肥施用黑魔粒復合肥(N、P 2O 5、K 2含量分別為16%、7%、7%),分蘗肥和穗肥均施用尿素。整個水稻生長發(fā)育期間田間始終保持淡水層或微咸水層,秧苗返青活棵期田間每天換1次淡水,達到日浸夜露。分蘗期保證3~5 d換1次淡水或微咸水,拔節(jié)至灌漿后期 7~10 d更換1次淡水或微咸水。病蟲害防治按照當?shù)貍鹘y(tǒng)管理方式進行。灘涂實地水稻收獲時間為10月28—29日。
1.3 測定指標與方法
1.3.1 莖蘗數(shù)、株高和SPAD值動態(tài)變化
盆栽試驗每個處理選取長勢較一致的4盆12穴水稻作為定點調查對象,于移栽后每隔7 d調查莖蘗數(shù)直至分蘗停止,計算成穗率。莖蘗成穗率=每穴有效穗數(shù)/每穴最高苗(分蘗)數(shù)×100%。待水稻返青后,分別于水稻分蘗期、拔節(jié)期、開花期、灌漿期和成熟期,選取12穴具有代表性的植株,調查記錄株高動態(tài)。待孕穗期開始,每隔7~10 d選擇12穴具有代表性的植株測定葉片(劍葉)的SPAD值,記錄SPAD值動態(tài)。
1.3.2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盆栽試驗于成熟期選取代表性植株3盆,取樣考種測定有效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實粒數(shù)、癟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質量、穗長、著粒密度及盆產量。灘涂實地水稻試驗測定小區(qū)實際產量,并且每個小區(qū)選擇3個1 m2樣方調查水稻穗數(shù),選擇連續(xù)10穴進行考種測定每穗粒數(shù)、實粒數(shù)、癟粒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質量等產量構成因素。同時測定籽粒水分含量,按照標準含水量14%計算產量。
1.3.3 土壤樣品測定
盆栽試驗水稻收獲后,每個處理取3盆采集土壤樣品,測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質,測定方法參考土壤農化分析教材常規(guī)方法。
1.3.4 稻米品質測定
待測定的稻谷在收獲后曬干,室內儲藏3個月待理化性質穩(wěn)定后,各處理統(tǒng)一進行風選。糙米率、精米率、膠稠度的測定方法參照NY/T 83—2017標準執(zhí)行,長寬比和整精米率的測定方法參照NY/T 2334—2013標準執(zhí)行,直鏈淀粉和蛋白質含量的測定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別參照NY/T 2639—2014和GB 5009.5—2016標準執(zhí)行。
1.4 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采用Excel 2010和DPS 7.05軟件進行試驗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采用LSD多重比較法進行指標的顯著性檢驗和差異性分析,顯著水平設定為α=0.05。
2 結果與分析
2.1 鹽逆境下不同促生菌處理對水稻莖蘗數(shù)、株高和葉片SPAD值動態(tài)的影響
由圖1可知,各試驗處理下,盆栽水稻均在移栽25 d (2020年7月23日)后水稻莖蘗數(shù)增長迅速,且在移栽39~60 d(2020年8月6—27日)期間各施肥處理下莖蘗數(shù)達到最大值。同時,就不同鹽分處理而言,在S0下CK、RD和NB處理的莖蘗數(shù)達到最大值前的增長速率均比S1下CK、RD和NB處理的增長速率更快。就促生菌處理而言,在S1下RD和NB處理水稻莖蘗數(shù)增長速率相比CK處理均有一定程度的加快,水稻的緩苗時間更短,達到分蘗盛期的時間更早,而在S0下CK、RD和NB處理的水稻莖蘗動態(tài)增長速率沒有明顯的差異。在S0下CK、RD和NB處理的水稻最大莖蘗數(shù)分別為18.58、18.38、18.17個/穴,S1下CK、RD和NB處理的最大莖蘗數(shù)與S0相比平均減少10.28%、3.86%、9.19%;S0下,CK、RD和NB處理的莖蘗成穗率分別為78.08%、79.11%和80.64%,S1下,CK、RD和NB處理的莖蘗成穗率分別為85.05%、82.22%和86.36%。由圖1可知,在S0和S1下CK、RD和NB處理水稻株高動態(tài)增長均具有相似的規(guī)律。然而,與S0下相比,S1下CK、RD和NB處理的株高穩(wěn)定后分別降低了11.65%、12.25%和11.65%。同時,由圖2可知,在S0和S1下,CK、RD和NB處理的水稻抽穗期—成熟期葉片SPAD值動態(tài)變化表現(xiàn)出相似的規(guī)律:SPAD值從抽穗期到灌漿期逐漸增加,灌漿期到成熟期逐漸降低。
2.2 鹽逆境下不同促生菌處理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1可知,在灘涂實地條件下,2種促生菌處理對灘涂水稻株高、穗長、穗數(shù)、結實率及千粒質量均沒有顯著影響(Pgt;0.05)。然而,在RD處理下灘涂水稻每穗粒數(shù)、實粒數(shù)、著粒密度和小區(qū)產量顯著增加(Plt;0.05),在NB處理下沒有明顯的增加效果(Pgt;0.05)。與CK相比,RD處理下水稻產量增加了6.60%,每穗粒數(shù)增加了6.38%,實粒數(shù)增加了8.59%??梢姡偕鶵D處理對灘涂實地水稻產量提高具有較好的作用,且產量增加主要是每穗粒數(shù)和實粒數(shù)增加引起的。
由表2可知,在盆栽試驗中,無論是S0還是S1下, 各處理的水稻每穴有效穗數(shù)均沒有明顯的差異(Pgt;0.05)。就鹽分處理而言,S1下CK、RD和NB處理的每穗粒數(shù)、實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質量和產量均低于或顯著低于S0下CK、RD和NB處理;其中,與S0相比,S1下CK、RD和NB處理的每穗粒數(shù)分別降低4.95%、7.79%和0.41%,實粒數(shù)分別降低10.67%、14.30%和7.41%,結實率分別降低6.06%、7.20%和6.98%,千粒質量分別降低11.55%、7.95%和8.59%,產量分別降低29.82%、31.73%和29.21%。就促生菌處理而言,S0下RD和NB處理的每穗粒數(shù)、實粒數(shù)、千粒質量和產量相比于CK均沒有顯著差異(Pgt;0.05),S1下RD和NB處理的每穗粒數(shù)、實粒數(shù)、千粒質量和產量相比于CK也均沒有顯著的差異(Pgt;0.05)。然而,促生菌處理下,盆栽水稻的產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趨勢。雙因素試驗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本試驗中鹽分處理對水稻實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質量和產量均有極顯著的影響(Plt;0.01),促生菌處理對水稻有效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實粒數(shù)、 千粒質量和產量均沒有明顯的影響(Pgt;0.05),且鹽分處理和促生菌處理在產量及其構成因素上均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互作效應。
2.3 鹽逆境下不同促生菌處理對稻米主要品質性狀的影響
由表3可知,在盆栽試驗中,就鹽分處理而言,S1下CK、RD和NB處理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膠稠度均顯著低于S0下CK、RD和NB處理;其中,與S0相比,S1下CK、RD和NB處理的糙米率分別降低1.31%、2.10%和1.66%,精米率分別降低2.42%、4.40%和3.42%,整精米率分別降低2.95%、4.86%和3.54%,膠稠度分別降低9.70%、1.41%和3.83%。就促生菌處理而言,S0下RD和NB處理的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長寬比和直鏈淀粉含量相比于CK均沒有顯著差異(Pgt;0.05),而促生菌處理的稻米蛋白質含量均顯著高于CK;S1下NB處理的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長寬比、膠稠度和直鏈淀粉含量相比于CK也均沒有顯著的差異(Pgt;0.05),而促生菌處理的稻米蛋白質含量均顯著高于CK。雙因素試驗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本試驗中鹽分處理對水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長寬比、膠稠度和蛋白質含量均具有顯著或極顯著的影響,促生菌處理對水稻精米率、整精米率、膠稠度、直鏈淀粉含量和蛋白質含量均具有顯著或極顯著的影響,且土壤鹽分和促生菌處理在精米率、整精米率、膠稠度和蛋白質含量上均表現(xiàn)出顯著或極顯著的互作效應,而在糙米率、長寬比和直鏈淀粉含量上均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或極顯著的互作效應。
由表4可知,與CK相比,RD和NB處理下的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長寬比、膠稠度、直鏈淀粉含量和蛋白質含量均沒有明顯的差異性(Pgt;0.05)。
2.4 鹽逆境下不同促生菌處理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由表5可知,就促生菌處理而言,與CK處理相比,S0和S1下RD和NB處理的EC值、pH值、堿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沒有明顯的差異性(Pgt;0.05)。S0下NB處理有機碳、全氮和速效鉀含量相比CK分別顯著提高25.70%、14.68%和29.43%(Plt;0.05),S1下NB處理有機碳和全氮含量相比CK分別顯著提高20.92%和13.19%(Plt;0.05)。
3 討論
3.1 鹽逆境下促生菌對水稻生長發(fā)育、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灘涂種植水稻是改良與利用灘涂鹽堿地的重要方式之一[3-6]。大量研究表明,鹽分脅迫會抑制水稻的生長發(fā)育,導致水稻分蘗進程緩慢、盛期分蘗數(shù)和莖蘗成穗率會有顯著降低,同時產量因素如每穗粒數(shù)、畝穗數(shù)及千粒質量等均不同程度降低,進而導致水稻減產,但造成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卻有所差異[4,10-11,17-18]。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S0相比,鹽逆境S1下各處理水稻產量均顯著降低,且每穗粒數(shù)、實粒數(shù)、結實率及千粒質量均有明顯降低,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10-11]相似。如韋還和等的盆栽試驗結果表明,中鹽(1.5 g/kg)和高鹽(3.0 g/kg)處理的產量分別降低23.7%和56.7%,且每穗粒數(shù)分別降低14.8%和36.0%,得出“每穗粒數(shù)明顯降低是鹽逆境下水稻減產”的主要原因[10]。同時,本研究也表明,與S0相比,鹽逆境S1下盆栽水稻生長前期莖蘗動態(tài)增長速率明顯減緩,最大莖蘗數(shù)有所降低,但鹽逆境下成穗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時,與S0相比,鹽逆境S1下株高和葉片SPAD值動態(tài)變化均表現(xiàn)出相似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但株高平均值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這與呂艷超的研究結果[17]相似。呂艷超發(fā)現(xiàn)鹽脅迫顯著抑制了水稻的株高、分蘗,降低了功能葉SPAD值、葉面積指數(shù)等,但合理的氮肥量可以適當減緩鹽脅迫的抑制作用[17]。因此,本試驗條件下,鹽逆境下水稻產量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受鹽分影響水稻前期有效莖蘗的生長發(fā)育和營養(yǎng)物質積累,進而造成每穗粒數(shù)、實粒數(shù)及千粒質量降低引起的。
前人的研究表明,添加根際促生菌將會成為一種新型緩解水稻鹽脅迫的手段,通過促生菌一定程度促進了水稻種子萌發(fā)、秧苗生長,進而提高了水稻產量[12-14]。在本研究灘涂實地條件下,與CK相比,如東促生菌(RD)處理水稻產量增加了6.60%,且每穗粒數(shù)和實粒數(shù)均有顯著的增加趨勢;同時,結合盆栽和灘涂實地結果得出,促生菌RD處理對如東地區(qū)灘涂實地水稻產量增產具有更好的效果,且產量增加主要是每穗粒數(shù)和實粒數(shù)增加引起的。出現(xiàn)這些結果的原因可能是:(1)灘涂水稻促生菌浸種處理后,在鹽逆境條件下促生菌RD和NB處理一定程度緩解了水稻受鹽脅迫的影響,促進了水稻幼苗根系的生長,提高了根系活力[15-16,19],進而莖蘗數(shù)增長速率相比CK處理有一定程度加快,且最大莖蘗數(shù)降低幅度有所減小及對株高生長抑制程度有一定減輕;(2)鹽逆境條件下,通過促生菌浸種處理提高了水稻的生長特性,促生菌作用下提升了灘涂水稻的氮肥利用率[20],進而促進了水稻產量的增加;(3)在如東灘涂地區(qū)分離的根際促生菌應用于如東灘涂實地水稻種植過程中水稻增產效果優(yōu)于寧波灘涂分離的根際促生菌,可能是如東地區(qū)分離的根際促生菌來源于如東灘涂土壤中進而更適應接近于本身生存環(huán)境的當?shù)貧夂颉⑼寥拉h(huán)境,進而更好地作用于土壤養(yǎng)分積累,促進作物植株的生長[21]。
3.2 鹽逆境下生菌對稻米品質和土壤特性的影響
大量的研究表明,鹽逆境下稻米品質對鹽分濃度、水稻品種及氮肥施用均會產生不同的響應效果[18,22-24]。周根友等研究發(fā)現(xiàn),鹽脅迫會使稻米蛋白質含量顯著增加,而稻米加工品質和直鏈淀粉含量會明顯下降[18]。王洋等發(fā)現(xiàn)在低鹽濃度下,鹽脅迫對耐鹽性較好的品種稻米品質影響較小,對耐鹽性較差的品種稻米品質有明顯的不利影響,且鹽分越高,對稻米品質影響越明顯[23]。本研究中,與S0相比,鹽逆境S1下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膠稠度等均顯著降低,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17-18]相似。然而,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促生菌處理對水稻精米率、整精米率、膠稠度、直鏈淀粉含量和蛋白質含量均具有顯著的影響,且鹽逆境和促生菌處理在水稻精米率、整精米率、膠稠度及蛋白質含量上均表現(xiàn)出顯著的互作效應。這說明鹽逆境下添加促生菌處理可以一定程度影響水稻的加工品質,但會因鹽分濃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表3)。促生菌可以一定程度改善稻米品質,這可能與根際促生菌的促生特性有關,其在分泌生長激素的同時,也可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入侵,預防水稻植株真菌性病害的發(fā)生,促進籽粒的形成,進而提高稻米品質[25],但促生菌對稻米品質的影響同時受到促生菌施用量和施用方式,以及土壤特性、肥料運籌管理等的影響,進而表現(xiàn)出稻米品質的不同影響結果[25-26],這在今后研究中應進一步展開深入研究。同時,本研究盆栽條件下還發(fā)現(xiàn),促生菌處理對水稻種植后土壤EC值、pH值、堿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沒有明顯的影響,但促生菌處理的有機碳、全氮和速效鉀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趨勢??梢姡H促生菌可以促進土壤碳氮養(yǎng)分的累積,將對灘涂土壤肥力提升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4 結論
本研究結合盆栽和灘涂實地種植試驗發(fā)現(xiàn),鹽逆境下如東促生菌RD處理和寧波促生菌NB處理水稻莖蘗數(shù)動態(tài)增長速率相比CK均有一定程度的加快,水稻緩苗時間更短,達到分蘗盛期的時間更早。鹽逆境下如東促生菌處理均對灘涂水稻產量、每穗粒數(shù)和實粒數(shù)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促生菌處理對稻米品質指標沒有顯著影響,但促生菌與鹽分處理對稻米品質具有一定的互作效應??傊偕欢ǔ潭染徑饬怂臼茺}脅迫的影響,促進了水稻的莖蘗動態(tài)增長,且如東地區(qū)的促生菌處理對南通沿海灘涂水稻具有積極的增產效果。因此今后可分離利用本土促生菌促進沿海灘涂水稻生長,并探索適宜的農藝施肥管理措施達到灘涂土壤改良和水稻增產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韓 笑,盧 磊. 根際促生菌提高水稻對非生物脅迫耐受性的研究進展[J]. 生命科學,2019,31(3):289-295.
[2]朱建峰,崔振榮,吳春紅,等. 我國鹽堿地綠化研究進展與展望[J]. 世界林業(yè)研究,2018,31(4):70-75.
[3]王相平,楊勁松,姚榮江,等. 蘇北灘涂水稻微咸水灌溉模式及土壤鹽分動態(tài)變化[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4,30(7):54-63.
[4]張 蛟,翟彩嬌,崔士友. 微咸水灌溉灘涂稻田鹽分動態(tài)及其水稻產量表現(xiàn)[J]. 江蘇農業(yè)學報,2018,34(4):799-803.
[5]張 蛟,崔士友,胡帥棟,等. 水稻種植對沿海灘涂土壤有機碳及碳庫管理指數(shù)的影響[J]. 中國土壤與肥料,2020(3):107-112.
[6]張 蛟,崔士友,陳澎軍,等. 沿海灘涂水稻種植對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機碳的影響[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22,50(17):222-228.
[7]Kanawapee N,Sanitchon J,Srihaban P,et al. Physiological changes during development of rice (Oryza sativa L.) varieties differing in salt tolerance under saline field condition[J]. Plant and Soil,2013,370(1/2):89-101.
[8]Abbas G,Saqib M,Akhtar J,et 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acia stenophylla and Acacia albida exposed to salinity under hydroponic conditions[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17,47(9):1293-1301.
[9]朱明霞,高顯穎,邵璽文,等. 不同濃度鹽堿脅迫對水稻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J]. 吉林農業(yè)科學,2014,39(6):12-16.
[10] 韋還和,葛佳琳,張徐彬,等. 鹽脅迫下粳稻品種南粳9108分蘗特性及其與群體生產力的關系[J]. 作物學報,2020,46(8):1238-1247.
[11]羅成科,肖國舉,張峰舉,等. 不同濃度復合鹽脅迫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7,31(1):137-141.
[12]Shrivastava P,Kumar R. Soil salinity:a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 and plant growth promoting bacteria as one of the tools for its alleviation[J]. 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2015,22(2):123-131.
[13]Numan M,Bashir S,Khan Y,et al. Plant growth promoting bacteria a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r salt tolerance in plants:a review[J].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2018,209:21-32.
[14]Redman R S,Kim Y O,Woodward C J D A,et al. Increased fitness of rice plants to abiotic stress via habitat adapted symbiosis:a strategy for mitigating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J]. PLoS One,2011,6(7):e14823.
[15]戚秀秀,魏 暢,劉曉丹,等. 根際促生菌應用于基質對水稻幼苗生長的影響[J]. 土壤,2020,52(5):1025-1032.
[16]王恒煦,劉澤平,徐偉慧,等. 幾種菌株對水稻的促生能力測定[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9,47(11):94-99.
[17]呂艷超. 施氮量對鹽脅迫下寒地粳稻生長發(fā)育籽粒淀粉積累及產質量的影響[D]. 哈爾濱:東北農業(yè)大學,2016.
[18]周根友,翟彩嬌,鄧先亮,等. 鹽逆境對水稻產量、光合特性及品質的影響[J]. 中國水稻科學,2018,32(2):146-154.
[19]劉 鵬,畢江濤,羅成科,等. 耐鹽菌對鹽脅迫下水稻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22,41(2):246-256.
[20]Li Z,Henawy A R,Halema A A,et al. A wild rice rhizobacterium Burkholderia cepacia BRDJ enhances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r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2,23(18):10769.
[21]龐 寧,張 雪,劉俊清,等. 復合微生物菌劑在蘇打鹽堿土改良中的應用[J/OL]. 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21:1-12.(2021-07-23)[2023-03-23].https://doi.org/10.13327/j.jjlau.2021.1252.
[22]董曉亮,侯紅燕,張金鳳,等. 緩釋肥和無機肥配施對濱海鹽堿地水稻生長和食味品質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21,37(4):1-7.
[23]王 洋,張 瑞,劉永昊,等. 水稻對鹽脅迫的響應及耐鹽機理研究進展[J]. 中國水稻科學,2022,36(2):105-117.
[24]林 兵,趙步洪. 水稻耐鹽堿生理機制與遺傳改良的研究進展[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22,50(16):37-43,238.
[25]宋維民,王麗艷,郭永霞,等. 秸稈還田條件下固氮藍藻復合菌劑與促生細菌SM13對水稻產量及稻米品質的影響[J]. 南方農業(yè)學報,2021,52(3):762-768.
[26]宋維民,趙 坤,楊 帆,等. 固氮藍藻和促生細菌SM13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河南農業(yè)科學,2020,49(10):12-19.
收 稿日期:2023-03-23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yè)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資金[編號:CX(20)3118];江蘇省南通市科技計劃(編號:MS22021040)。
作者簡介:張 蛟(1987—),陜西渭南人,碩士,助理研究員,從事灘涂土壤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E-mail:zhangjiao06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