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到春節(jié)將至的時候,腦子里就不由得回想起《元日》這首耳熟能詳?shù)脑?。大街小巷,屬于中國喜慶的代表性顏色紅色,逐漸頻繁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簾。
從2017年我來蘇州讀書開始算起,這是我在蘇州的第六個年頭了。氣候變化、風(fēng)俗習(xí)慣,多多少少的也了解了一點,雖然始終聽不懂蘇州話,但是路過一些老街的茶館時,耳邊回蕩著吳儂軟語的曲調(diào)也是令人魂牽夢繞的。
作為一個來自蘇北的美食愛好者,自然是對蘇州的美食頗有關(guān)注,比如說年前臘八節(jié)的臘八粥、八寶飯;入春后清明的青團子、春筍;三月的酒釀餅、四月的香椿頭,再來一杯沁人心脾的碧螺春,這種滋味兒必定是親品了才知道的!溫度漸升,水果愛好者們的幸福生活開始了,枇杷、青梅、楊梅、桑葚、櫻桃、黃桃,接二連三地入了市,可真是讓人挑花了眼,周末山野間的果園里,前來體驗采摘樂趣的人群更是熱鬧非凡。八月的雞頭米、九月的芋艿、十月的大閘蟹、十一月的雪里蕻、十二月的冬釀酒等等,蘇州的美食太多太多數(shù)不過來。
年末,踏上歸途,在這場聲勢浩大的人口大遷徙——春運中,也算是幾經(jīng)波折,終于回到了家。步入家門,家人們早已從各處歸家了。鼻尖飄蕩起媽媽做的鹵菜的香味,沖進餐廳,桌上果然擺放著一大盆鹵菜,種類豐富、香氣撲鼻,這些可是媽媽每年春節(jié)必做的拿手好菜之一;廚房里的肉湯在灶臺上咕嘟著,臺面上擺放著的是一盆攪合著豬肉、豆腐以及各類調(diào)料的肉餡兒,在我媽“張大廚”行云流水的操作下,一顆顆圓乎乎的丸子在肉湯鍋里洗起了熱水澡,泡好了的丸子小主們就接二連三地浮在了水面上,這時“最佳幫廚”小倪我,就拿起了漏勺,給熟透的丸子小主們撈出擺放到單獨的大碗里,時不時還因干活不認真,嘴上叨叨太多了,就忙著撈錯了丸子,挨了張大廚一個爆栗子;吐了個舌頭繼續(xù)皮!哈哈哈,相信大多數(shù)常離家的女兒跟媽媽,都像我和我媽媽一樣有說不完的話。
我的家鄉(xiāng)其實屬于江蘇偏中部的地區(qū),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春節(jié)自然也是遵循著“年年有余”的習(xí)俗,魚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我家的浴室里都“長”著一大盆的魚!鄉(xiāng)村田野間的河道,隨著雨季的變化時寬時窄,初春的季節(jié),雨水不是特別多,河里卻有不少的魚兒游來游去,我那愛野釣的姨哥們定是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這不就給我家的浴室“長”起了魚。這類小魚雖小,但是或許是因為水質(zhì)的緣故,做出的無論是魚湯還是紅燒都是十分鮮美的,就這么說吧,屬于一大早起來,配著白粥貼餅我都能吃上兩條的程度。
我們那兒的年夜飯、團圓飯跟蘇州這邊不太一樣,在我的了解中,蘇州的團圓年夜飯是在春節(jié)前早早地就開始吃了,要吃很多天。我家那邊的年夜飯都是從除夕當(dāng)天中午開始的,祭祖完回家就開始熱火朝天地準備年夜飯了,晚上家里沒客人的話就是吃餃子和湯圓,初一的一早也是餃子和湯圓。按照長輩的說法就是春節(jié)期間早飯只能吃這些,沒有別的選擇,不知道蘇州的春節(jié)期間早飯是不是也這樣。
除了這些年要和親戚挨家挨戶去吃飯以外,閑暇時出去走走,看看兒時長大的地方,似乎每一次回家這個小城市都有變化,越來越多的商場,也只有小時候媽媽帶著常去的都梁公園有小時候的感覺了??赡苁且驗槟昙o上來了,對家鄉(xiāng)的感覺不一樣了,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就像對父母一樣,你一直知道自己最愛的就是他們,但是年幼時卻總想著離開,想離開家,想去別處看看,長大了卻又變了,被工作被生活所牽絆,又開始懷念環(huán)繞在父母膝下的日子,懷念起那個騎個電瓶車就能跑好遠好遠的家鄉(xiāng)。
除夕已過,那幾天鞭炮聲不絕于耳、吃不完的餃子、永遠吃不完的團圓飯,瞬間就過去了,黃粱一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