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梅花開動頭,香雪海的梅花就要開了??戳宋峒疑降拿坊ā⑺就綇R的“清奇古怪”,不妨再到光福古鎮(zhèn)走一走。太湖之濱的光福有山有水,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光福鎮(zhèn)上不但有老街,還有名山、古寺、寶塔、宋橋,古鎮(zhèn)三面被上崦、下崦兩湖包圍,山溫水潤,風光旖旎。江南的美景皆因水而靈動,上下崦就是光福畫卷的重要組成。
上崦、下崦也稱東崦、西崦,宋元時期統(tǒng)稱為光福淹。湖中間被南北對峙的龜山(俗稱塔山)、虎山束狹而成啞鈴狀。與北側(cè)游湖一樣,早期它也是太湖的一個湖灣。周邊山區(qū)的溪澗水和硯瓦槽、光福塘來水先匯聚在上崦,經(jīng)光福鎮(zhèn)、虎山橋后進入下崦,最后經(jīng)過銅坑港排入太湖。
上下崦風景秀麗,名字也值得說道。湖泊水系名字用山字旁的“崦”就很有趣?!搬谩弊謴纳脚裕茱@然與山有關(guān)。確實,“崦”最初是西方崦嵫山的專稱,《山海經(jīng)》里就有“崦嵫之山”記載。崦嵫在今甘肅天水,因地處西域,古代文人常用來代指日落的地方。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說“崦嵫,日所入山也”。后來也用來泛指山,古文里山區(qū)常被稱為“山崦”。
西方的山名“崦”是怎么變?yōu)闁|方水名的呢?結(jié)合歷史文獻,根據(jù)語言學與文字學考察,我們認為是寫了俗字的緣故。俗字是百姓的自造字或改造字,音義往往與字書詞典里同形的本字無關(guān)。光福湖名里的“崦”實際是由水系通名“淹”變化而來,光福地區(qū)多山,因此地名“淹”在流傳中逐漸寫成了換符俗字“崦”。該字形演變過程清晰地體現(xiàn)在歷史記錄里。乾隆《蘇州府志》載有湖泊“白淹”,到了道光《光福志》就寫成了“白崦”。光福鎮(zhèn)西的小地名現(xiàn)作“下崦灘”,而民國《吳縣志》尚寫成“下淹灘”。道光《光福志》手抄本里甚至能明顯看到“淹”涂改為“崦”的痕跡。
“淹”是古代吳地的湖泊通名。有時也寫成“渰”,通常指被水浸沒、被水面覆蓋的地方,一般泛指淺水湖泊。吳語習稱“白淹”,如今則常說“白蕩、白漾(或作白洋)”。宋代郟亶《水利書》里“湖瀼陂淹”并列,說明“淹”是一種湖泊。文章還列舉了尹山淹、赭墩淹、金涇淹等湖名,如今這些湖泊通名都變?yōu)榱顺R姷摹昂保姆Q尹山湖、赭墩湖、金雞湖。“淹”目前僅保留在少數(shù)地名里,蘇州西部除了光福淹外,東渚彭山南側(cè)還遺留有彭山淹,當?shù)胤揭糇x如彭山淵。
偏旁是“山”的俗字多見于山區(qū),光福一帶地名里比較常見。之前我們討論過附近木瀆的?村,它本名獲村,因為當?shù)靥禺a(chǎn)硯石,唐宋時代就寫成了“?”,成了地名專用字。光福南面穹窿山麓有海云峧,吳方言將低矮的山嶺稱為“”,民國《光福志》就有“北”地名。由于是山嶺用字,民間常用“山”替換“土”,寫成“峧”。巧合的是,光福本就有叫“上崦”的山嶺,“上崦、上淹”讀音相同。到了明代,不僅當?shù)匕傩?,就連諸多文人也時常把湖泊名寫成“上崦、下崦”。例如明代陳仁錫的《銅井山重建石橋記》說“凡游光福不泛下崦,不登銅井與未始游光福無異。銅井之勝以太湖帶下崦,以下崦帶上崦”,又如明代蔡羽《虎山橋》詩“上崦何明媚,下崦亦清朗”等等。
鄉(xiāng)土地名中增符、換符俗字很多,一般都有規(guī)律。水系、水鄉(xiāng)地名增換“氵”,如相城鎮(zhèn)變湘城鎮(zhèn),吳松江變吳淞江;普通地名增換“土”,如橫扇鎮(zhèn)變橫鎮(zhèn),周莊東宅變東垞;山區(qū)地名則增換“山”,例子上面已舉。明確地名俗字概念,了解俗字的變化過程,對當?shù)貧v史文化研究有著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