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有人覺得這是“學渣”逃避現(xiàn)實的內心寫照,也有人覺得這是“學霸”充滿自信的豪言壯志。
學習生活中,我們扮演著
“學渣”或“學霸”的角色,但角色并不固定。因為身邊總會出現(xiàn)比自己更弱或更強的人。在強弱的角色定位不斷轉換時;大家不禁要問:什么才是真正的強?什么才是真正的弱?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寫成詩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審題指導
二元辯證類型的作文題在當前高考背景下的試卷中頗為常見。這種類型的作文題審題難度相對適中,只要找到矛盾的對立點,抓住其中一面展開論述,闡述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然后從其對立面角度闡明其在極端狀態(tài)下的缺陷和不足,強調對其約束和限制的意義即可。部分考生對此類作文題的審題感到困難,往往是因為對二元辯證矛盾對立點的把握存在偏差,或抓不住,或抓不準,最后只能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對立的兩方面都提及,卻無法形成自己的認識。
本題給出的材料二元辯證關系明顯,圍繞“強”與“弱”展開,兩者既對立,又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換,抓住這個辯證關系,就能展開構思。
當我們把“強”“弱”看成與他人對比之后的自我判斷結論,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兩種結論并不固定,在一定的條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轉換,“弱”可以變“強”,“強”也可以變“弱”。只要抓住這種轉變所需條件的規(guī)律,然后展開對轉變意義的闡述,整個思考分析過程就可以順利完成。按照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種立意:“不斷奮進,由弱變強”“一時強非最強,自我鞭策才可恒強”“優(yōu)秀不僅是終點,而且還是起點”“優(yōu)越感不只是強者的勛章”……
那么,能利用材料中二元甚至多元的對立辯證關系展開論證分析,是否就意味著掌握了思辨類作文的審題要點呢?單純強調對立點的辯證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展開分析論證,是否就體現(xiàn)了我們對思辨類材料的認識和思考呢?我覺得思辨是一種思考方式,它并不能取代生活中的認識,純粹進行思辨論證的確體現(xiàn)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給人一種說教的味道,少了點人間煙火氣。
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一下題目,會發(fā)現(xiàn)材料不僅給出了“強”“弱”這組辯證對立點,還給出了一個完整的情境——兩種不同學生面對外部環(huán)境與自身情況的影響時,會以怎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自身未來的變化。當我們代入情境,就會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論是“學渣”還是“學霸”,在面對外界影響時,態(tài)度都是復雜多樣的。他們可能會因為在意別人的議論而焦慮不安,可能會因為學業(yè)上明顯的差距而沮喪甚至放棄、躺平,可能會因為競爭對手的強大而興奮,也可能會把差距當作自我鞭策的動力不斷奮進。此時生活中的“強弱”既是外界對自身情況的反饋,也是內在自我人生態(tài)度的體現(xiàn)。
不妨再審視一下材料引用的兩句話“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我們會發(fā)現(xiàn),除了“強”與“弱”之間的對立關系外,還可以拓展為“他強”與“我強”、“他強”與“我弱”的對立關系。品讀“他強由他強”,可找出兩種人生態(tài)度:不受自身與外界對比差距的影響,努力做好自己;對改變現(xiàn)狀缺乏動力,從而無視自身與外界對比差距的影響。據(jù)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對材料更為全面的認識: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會使相同的外界反饋對自身產生不同影響,同樣是面對“他強”,膽怯逃避則“他強我弱”,斗志昂揚則“他強我更強”。
同時,這一認識也回答了材料最后提出的問題“什么才是真正的強/弱”。即“強弱”有相對性及階段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強弱”轉換產生積極意義的前提是擁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正視差距,積極面對,無論現(xiàn)狀是強還是弱,都可以朝著更強轉換。先有強弱的心態(tài),才有強弱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立意:“直面差距,提升自我”“用他強磨礪自我”“內心強才是真強”“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可見,單純利用思辨對象的辯證關系審題立意,容易在審題過程中對材料理解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讓原本多元化的材料理解被限制了思考方向,而引入情境,借助生活中的體驗和閱歷激發(fā)對辯證關系的深入認識,能很大程度地彌補這種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