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督管是不是梁中書派來監(jiān)督楊志的?這個問題引起了學者的爭論。許媛老師對《老督管是梁中書派來監(jiān)督楊志的嗎》文中的觀點進行了批駁,力求證明老督管就是梁中書派來監(jiān)督楊志的。但這種批駁不僅禁不起推敲,還暴露出語文同人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缺陷。梁中書派老督管監(jiān)督楊志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關(guān)鍵詞:《智取生辰綱》;老督管;楊志;監(jiān)督;辯駁
對于《智取生辰綱》中楊志、老都管與梁中書三人之間的關(guān)系,自金圣嘆發(fā)凡,語文同人都認為老都管是梁中書派來監(jiān)督楊志的心腹。但從《水滸》中的情節(jié)邏輯、人物性格特征和事態(tài)發(fā)展趨勢來推論,梁中書絕不會派老督管暗中監(jiān)督楊志。拙文《老督管是梁中書派來監(jiān)督楊志的嗎》已經(jīng)對此做了充分論述。[1]最近讀了許媛老師《也談〈智取生辰綱〉中老督管的作用——兼與楊大忠老師商榷》,該文對筆者的論據(jù)逐一進行了反駁,再次強化了金圣嘆的觀點:老督管就是梁中書派來監(jiān)督楊志的。[2]但在筆者看來,許老師的論據(jù)根本禁不起推敲;更嚴重的是,其論證思路暴露出語文同人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缺陷。
一、商榷的五個問題
許媛老師和筆者的商榷集中于五個問題,以下筆者依次進行辯駁。
(一)關(guān)于“梁中書對楊志的器重和懷疑并不矛盾”的問題
筆者認為,從楊志的家世出身、擺脫現(xiàn)狀的心理以及押運生辰綱對楊志的價值意義來看,梁中書不可能懷疑楊志而安排人監(jiān)督他。許老師則認為“梁中書對楊志的器重和懷疑并不矛盾”,原因有二:首先,“畢竟生辰綱價值巨大,況且楊志曾激情之下怒殺牛二,這樣一個沖動的人,誰敢保證他不會再沖動一次——奪了生辰綱?!逼浯?,楊志和梁中書雖然是舊相識,“但并非是深交故友,且分別時日已久,期間楊志遭遇變故較多,這些遭遇就不會改變一個人嗎?”
以上兩點理由,根本不能成立。
1.楊志殺牛二,是“激情之下”的“沖動”行為嗎?
楊志東京賣刀遇到潑皮牛二,牛二要奪楊志的寶刀,并且要打死楊志。且看小說中的敘述:
(1)楊志叫道:“街坊鄰舍都是證見。楊志無盤纏,自賣這口刀。這個潑皮強奪灑家的刀,又把俺打?!苯址蝗硕寂逻@牛二,誰敢向前來勸。牛二喝道:“你說我打你,便打殺直甚么!”口里說,一面揮起右手,一拳打來。楊志霍地躲過,拿起刀搶入來,一時性起,望牛二顙根上搠個著,撲地倒了。(十二回)
(2)楊志叫道:“灑家殺死這個潑皮,怎肯連累你們!潑皮既已死了,你們都來同灑家去官府出首?!保ㄊ兀?/p>
殺牛二之前,先讓街坊鄰舍作證:錯在牛二不在自己??梢姉钪镜睦潇o;牛二對楊志的態(tài)度是“打殺”,要置楊志于死地,楊志不還手必受其害??梢姉钪練⑴6耆亲员5臒o奈之舉,而非“激情之下”的“沖動”;殺死牛二后,楊志又主動前去自首,贏得眾人同情。綜合殺牛二的前后舉動來看,楊志很冷靜,也很清醒,做事得當。楊志發(fā)配大名府,將殺牛二的前因后果告訴梁中書,梁中書會由此認為楊志是個容易產(chǎn)生“激情”的“沖動”之人嗎?
2.至于說梁中書和楊志“分別時日已久”,楊志有可能會發(fā)生改變的問題,此論更是不能成立。
作為楊令公的后人,楊志把祖上的名聲看得比什么都重。但不幸的是,因為失陷了花石綱,擔任殿司制使官的楊志只能浪跡江湖。即便如此,他依舊想著能夠恢復祖上的榮光,否則他也不可能設法搜集一擔珠寶去東京買上告下,試圖官復原職。
楊志的出身、經(jīng)歷和志向,梁中書當然心知肚明。當楊志被發(fā)配到大名府時,梁中書詢問楊志發(fā)配緣由,“楊志便把高太尉不容復職,使盡錢財,將寶刀貨賣,因而殺死牛二的事情,通前一一告稟了?!保ㄊ兀椤皬吐殹倍笆贡M錢財”,梁中書無疑會看出楊志對恢復祖上榮光的渴望;浪跡江湖多年仍舊設法搜羅一擔珠寶重回東京打點關(guān)系試圖重回朝廷效力,如此經(jīng)歷能讓梁中書認為楊志會見財起意、為得到生辰綱而不顧祖上的名聲嗎?梁中書也知道憑楊志的本事,真要落草為寇,早就名滿江湖了,何必要重回東京低三下四地求人恢復原職。梁中書能由此看出“遭遇變故”改變了楊志嗎?
梁中書畢竟是攻讀儒家經(jīng)典的讀書人,就像他自己所說“世杰自幼讀書,頗知經(jīng)史”(十三回),楊志的訴求,梁中書無疑是最清楚的。楊志坎坷落魄的困境,決定了他急需要一個機會東山再起恢復祖宗的榮光,這一點梁中書也心知肚明。既然如此,面對押運生辰綱給予楊志翻身的大好機會,梁中書會認為楊志因貪圖生辰綱而置祖上的榮光于不顧、給祖宗臉上抹黑嗎?
(二)關(guān)于“梁中書并非是在夫人的提醒下才想起楊志的”這一問題
梁中書是如何想起讓楊志來擔任押運生辰綱的重任的?《水滸》中是這樣寫的:
蔡夫人道:“有甚事躊躇未決?”梁中書道:“上年費了十萬貫收買金珠寶貝,送上東京去,只因用人不著,半路被賊人劫持去了,至今無獲。今年帳前眼見得又沒個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躊躇未決?!辈谭蛉酥钢A下道:“你常說這個人十分了得,何不著他委紙領(lǐng)狀,送去走一遭,不至失誤?!绷褐袝措A下那人時,卻是青面獸楊志。(十六回)
據(jù)此,筆者的觀點是:經(jīng)蔡夫人提醒,梁中書才想起楊志,決定讓楊志押送生辰綱上京,也就是說,楊志能夠得到押送生辰綱的差事,是梁中書的隨機決定,梁中書并沒有事先就考慮讓楊志擔任這件差事。許媛老師則認為:梁中書一直在考察楊志,讓楊志押運生辰綱乃深思熟慮之舉,并非隨機決定。理由是:梁中書雖然考慮到楊志,但暫時還“不敢下決心”重用楊志,只有當蔡夫人推薦楊志時他才做出讓楊志押運生辰綱的決定。原因是:
雖然梁中書器重楊志,但是畢竟考察時間太短,楊志尚不是自己的心腹之人,如此大事不敢貿(mào)然托付,故而猶豫不決。而且去年生辰綱丟了,蔡夫人定是少不了埋怨。今年蔡夫人也是格外上心,親自過問,這讓梁中書頗有壓力。梁中書是不是懼內(nèi)不得而知,但是他清楚自己的大好前程是掌握在老“泰山”手中的,自然要聽聽夫人的建議。萬一用人有誤,也是夫人推薦的,將來自己的責任也能減半,少落些埋怨。
這段推論讓人無法茍同!原因如下:
1.梁中書焉能預料到蔡夫人一定會推薦楊志?梁中書手下猛將很多,像李成、聞達、索超都有萬夫不當之勇,除了索超人稱“急先鋒”,脾氣暴躁,不適合押運生辰綱外,李成、聞達應當也是合適人選。在這種情況下,憑什么說梁中書一定能夠預想到蔡夫人會推薦楊志?萬一蔡夫人推薦李成、聞達怎么辦?
2.如果梁中書選擇楊志擔任押運生辰綱的重任并且希望蔡夫人能和自己所見略同,他只要在蔡夫人面前說出楊志押運生辰綱的優(yōu)勢然后獲得夫人的許可就行了,這樣即便將來生辰綱出現(xiàn)意外,自己和夫人就有了相同的責任。夫妻之間,有什么話不能明說,非要像猜謎似的讓夫人推薦一個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選?萬一夫人推薦的人選和自己所想不一致呢?
梁中書選擇楊志押運生辰綱,的確是“隨機決定”。就整本《水滸》來看,特意押運金珠寶貝上東京,除了押運生辰綱,還有武松在陽谷縣替知縣押運金銀去東京。知縣“卻怕路上被人劫了去,須得一個有本事的心腹人去便好。猛可想起武松來,‘須是此人可去,有這等英雄了得’”(二十四回)?!懊涂伞奔础懊腿弧敝猓懊涂上肫鹞渌蓙怼笨梢娭h大人讓武松押運金銀去東京,也是“隨機決定”的事,并非深思熟慮。作者在同一作品中處理相似事件時,在思路上往往具有一致性,“猛可”一詞正可側(cè)面證明梁中書推薦楊志押運生辰綱的決定也是“隨機”的。
(三)關(guān)于“梁中書懷疑楊志與其押送生辰綱的方式無關(guān)”的問題
梁中書告訴楊志:“怕你不知頭路,特地再叫奶公謝都管,并兩個虞侯,和你同去?!痹跅钪颈硎緭鷳n時,梁中書又叮囑謝都管和兩個虞侯道:“楊提轄情愿委了一紙領(lǐng)狀,監(jiān)押生辰綱十一擔金珠寶貝赴京,太師府交割,這干系都在他身上。你三人和他作伴去,一路上早起晚行住歇,都要聽他言語,不可和他鱉拗。夫人處分付的勾當,你三人自理會。小心在意,早去早回,休教有失?!?/p>
對此,許老師認為:“梁中書的解釋只是一種托詞,言語中透露這對楊志的不信任?!痹蛟谟冢瑮钪驹?jīng)也是官場之人,待人接物,迎來送往自是不在話下,怎會“不知頭路”!“就是楊志真的‘不知頭路’,叫謝都管去就可以了,叫兩個虞侯同去豈不是多此一舉?”接著許老師得出結(jié)論:“顯然兩個虞侯同去的目的是加強老都管的力量,萬一楊志有異心,老都管一方的實力就能和楊志抗衡。”
以上推論看似有理,實則又禁不起推敲:
1.雖然楊志曾經(jīng)是官場中人,但是,這次押運生辰綱去太師府,楊志就一定知道“頭路”嗎?非也!
宋江題反詩被告發(fā),蔡九知府讓戴宗去太師府送信,因為關(guān)系重大,此信是要太師親自過目且要太師回信的。戴宗和梁山串通偽造了蔡太師的書信后原路返回,并沒有去太師府?;貋砗蟛叹胖畣柎髯冢骸澳阍娢姨珟焼??”戴宗稟告:“小人只住得一夜便回了,不曾得見恩相?!保ㄋ氖兀┘热粫乓坏教珟熓掷?,按照常理,戴宗應當能見到太師然后把書信當面呈上才是,可是蔡九對戴宗“不曾得見恩相”的話沒有絲毫懷疑,可見送信的人見不到蔡太師也是正常的事,哪怕信件必須要太師過目且要太師回信。出發(fā)前梁中書曾對楊志說:“(生辰綱安然送到東京)我寫書呈重重保你受道誥命回來?!保ㄊ兀┛梢娏褐袝M麠钪景焉骄V安然送到東京后能見到蔡太師,使楊志“受道誥命”。由于謝都管和兩位虞侯熟悉太師府的“頭路”,沒有他們的引導,即便楊志把生辰綱送達太師府,能否見到太師仍舊是個大大的問號。在這種情況下,梁中書安排老都管和兩位虞侯隨楊志同行再正常不過了。
2.許老師認為梁中書安排兩個虞侯同去“目的是加強老都管的力量,萬一楊志有異心,老都管一方的實力就能和楊志抗衡”。這更不能讓人信服。憑楊志的本事,他真要有異心,憑老都管和兩個虞侯就能限制住他?
3.梁中書臨行囑托老都管和虞侯“夫人處分付的勾當,你三人自理會”,許老師認為“蔡夫人能吩咐什么事情呢?無外乎向父母親友問安等家長里短,另外就是給誰誰獻上多少禮物。這些向心腹都管一人吩咐就可以了,何必要‘三人自理會’?”最終得出結(jié)論:“定是還有其他的必須老都管和虞侯三人都知道的叮囑,且這種叮囑還是避著楊志的,那么這叮囑也只能是關(guān)于楊志的了?!边@又是想當然之論。太師府人口眾多,此番蔡太師生日,“夫人也有一擔禮物,另送與府中寶眷”(十六回),一擔禮物可不少,想要把蔡夫人的禮物安排、問候傳達和專門囑托弄得纖毫不差,無疑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梁中書說“夫人處分付的勾當,你三人自理會”,意思是禮物的分派、夫人叮囑你們的話、要你們做的事,你們?nèi)艘煤煤嫌嫞灰e了。這和暗中監(jiān)督楊志能扯得上關(guān)系嗎?
(四)關(guān)于“老督管等人和楊志之間的矛盾實質(zhì)并非天氣炎熱”的問題
筆者認為,盡管老督管和楊志之間有沖突,但生辰綱的押運方式還是按照楊志的設想推進的,所以,雙方因天氣炎熱產(chǎn)生的沖突看不出老督管是來監(jiān)督楊志的。許老師則認為:“老督管在黃泥岡敢于對抗楊志、公然指責楊志,很顯然是有梁中書‘暗中’撐腰,是帶著特別的任務——監(jiān)督——而來的?!绻褐袝鴮钪咀鳛樾母箰蹖?,老督管能那樣言辭毒辣地打壓楊志嗎?當然不會?!?/p>
那么,我們來看看《水滸》的描寫。
此次押送生辰綱,為求安全,楊志盡量揀天熱的時候行路,天涼的時候歇息。這種謹慎的做法固然合理,但遭到了軍士的強烈反對。因為天氣太熱,眾人都挑著重擔,的確受不了,有怨言是可以理解的。但楊志態(tài)度粗暴,將梁中書授予自己的權(quán)力濫加使用,結(jié)果引起眾人的強烈不滿。隨著天氣炎熱逐漸加劇和楊志態(tài)度的日益粗暴,老督管的態(tài)度也逐漸發(fā)生變化:起初隱忍,然后惱怒,最后忍無可忍,直接責備。這種變化再正常不過了,不要說老督管,就是軍漢們也受不了:“提轄,我們挑著百十斤擔子,須不比你空手走的,你端的不把人當人!便是留守相公自來監(jiān)押時,也容我們說一句……”金圣嘆于此處兩次評論曰:“真有此語。”[3]言下之意,在當時情況下,眾人對楊志有怨言完全正常,沒有怨言反而不正常了。既然如此,老督管責備楊志完全是情理中的事,怎么可能存在許老師所說的“言辭毒辣地打壓楊志”?如果要以此作為梁中書指派老督管監(jiān)督楊志的證據(jù),那么,責備楊志的軍漢也是梁中書派來監(jiān)督楊志的嗎?
(五)關(guān)于“生辰綱丟失后老督管和梁中書的言辭指向楊志不忠”的問題
生辰綱被劫,謝都管等人為了全身遠禍,將所有罪責推到已不知去向的楊志身上。如果謝都管真是梁中書遣派來監(jiān)督楊志的,那么,他在梁中書面前污蔑楊志時,一定會說自己在路上對楊志的監(jiān)督如何盡心,如何賣力,如此方能更好地撇清自己的責任??晌覀儚闹x都管的話語中,看到的只是一味地向楊志潑臟水,根本沒有監(jiān)督一事。所以筆者認為,謝都管監(jiān)督楊志一說,根本不能成立。
許老師則認為:“老督管等人的謊言是建立在分析了梁中書對楊志不信任的心理基礎上的。老督管等人都是拿楊志的不忠心、‘大膽忘恩’來說事的,而梁中書從來就沒有忘記楊志是個‘賊配軍’,這恰好印證了梁中書對楊志的確不放心,故而派人監(jiān)督?!?/p>
真的如此嗎?我們來看看老督管等人回來后,梁中書的態(tài)度。梁中書先是問:“楊提轄何在?”聽了眾人對楊志的污蔑后,梁中書大驚:“這賊配軍!你是犯罪的囚徒,我一力抬舉你成人,怎敢做這等不仁忘恩的事!我若拿住他時,碎尸萬段!”(十七回)相信了眾人的誣陷之詞后,梁中書對楊志的稱呼才由“楊提轄”改為“賊配軍”,這是憤怒之下的稱呼,據(jù)此能得出“梁中書從來就沒有忘記楊志是個‘賊配軍’”的結(jié)論嗎?
許老師還認為,即便楊志回來辯解,梁中書也不會相信他,“畢竟老督管才是其心腹,而且眾口鑠金,三人成虎,梁中書又豈會相信楊志的一人之言?!蹦俏覀兛匆豢础端疂G》的具體描述。生辰綱被劫,老督管等人明白闖了大禍,眾人說:“若還楊提轄在這里,我們都說不過。如今他自去的不知去向,我們回去見梁中書相公,何不都推在他身上?!保ㄊ呋兀┻@里說得清清楚楚,如果楊志還在,眾人“都說不過”,即梁中書會相信楊志,眾人不聽楊志之勸非要買酒喝而導致生辰綱被劫的事情必然會被梁中書知道。許老師說即便楊志回來“梁中書又豈會相信楊志的一人之言”,能夠成立嗎?
二、“梁中書絕不會派老督管監(jiān)督楊志”的其他間接證據(jù)
所謂“梁中書派老督管監(jiān)督楊志”的說法,最早出自金圣嘆。水滸名家馬幼垣先生說:“金批《水滸》無疑是劃時代的創(chuàng)舉,只是那些評語絕對沒有捧場者所說的完美和正確?!盵4]事實也的確如此。我們還可以根據(jù)小說中的情節(jié)線索,探究施耐庵本人是不是認同“梁中書派老督管監(jiān)督楊志”的說法。
(一)生辰綱被劫很快就破案了,白勝招出了晁蓋等其他六人,楊志當然不在其中。這樣一來,梁中書就會明白楊志是被老督管等人冤枉的。梁中書是施耐庵否定的人物,按照常理,如果施耐庵真認為老督管是梁中書派來監(jiān)督楊志的,他應當會在小說中寫上這樣的內(nèi)容:派老督管監(jiān)督楊志是愚蠢做法,這是生辰綱被劫的原因之一。如此可以突出梁中書的可惡可鄙。但小說在情節(jié)上并沒有如此處理,這從一個側(cè)面證明施耐庵未必認為梁中書派老督管監(jiān)督楊志。
(二)如果說以上理由尚屬牽強,還有一件事耐人尋味:梁山初次攻打大名府,隊伍中竟然沒有楊志(六十三回)。按照常理,楊志對大名府非常熟悉,對梁中書的府邸更是了如指掌,讓楊志做向?qū)жM不是一大優(yōu)勢?可是小說并沒有這樣處理。顯然,施耐庵認為梁中書對楊志有恩,怕楊志念及舊恩于戰(zhàn)事不利,所以沒有安排楊志隨軍出征的情節(jié)。這也間接證明施耐庵并不認為梁中書做過對不起楊志的事(包括監(jiān)督楊志),否則安排楊志出征大名府再正常不過了。
總之,所謂“梁中書派老督管監(jiān)督楊志”的說法,完全是金圣嘆向壁虛構(gòu)的產(chǎn)物。許媛老師對筆者的反駁是禁不住推敲的。不僅如此,筆者還發(fā)現(xiàn)許老師反駁筆者的所有“證據(jù)”材料僅僅集中于《水滸》的第十三、十六這兩回,這就犯了研究《水滸》的大忌。實際上,“智取生辰綱”事件在推進《水滸》故事發(fā)展的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深刻影響到晁蓋、宋江、楊志、王倫、林沖等人的命運和梁山集團的更迭發(fā)展。如果評判“智取生辰綱”的構(gòu)成事件卻僅僅將“證據(jù)”集中于非常有限的回目,就會出現(xiàn)“把他們(所謂‘證據(jù)’)撮合者,只知在外圍繞兜圈子,自圓其說”的嚴重問題[5],根本觸及不到問題的實質(zhì)。在新課標積極提倡整本書閱讀的大背景下,探究長篇小說中的問題,決不能采用這種靜止、孤立的方法,而應當具有橫縱勾連、通貫全書的意識,要充分考慮到相關(guān)事件對全書人物、事件、布局的全面影響,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楊大忠.老督管是梁中書派來監(jiān)督楊志的嗎[J].中學語文教學,2015(12).
[2]許媛.也談《智取生辰綱》中老督管的作用——兼與楊大忠老師商榷[J].中學語文教學,2023(4).
[3]施耐庵,著.金圣嘆,評改.水滸[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219.
[4][5]馬幼垣.水滸論衡[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296,213.
(作者:楊大忠,歷史學博士,浙江省高中語文正高級教師,桐鄉(xiāng)市高級中學教師發(fā)展中心主任。)
[責編:張應中;校對:尹達]
(編者按:《學語文》新設“百家爭鳴”欄目,歡迎投稿!此欄目所發(fā)文章只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