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戰(zhàn)國時期,多地出土了豐富的玉器,審視戰(zhàn)國玉器,具有材質多樣、狀物逼真、結構復雜、秀潤空靈、刻畫細膩、格調雄健的多樣性特點。諸多精巧工致的玉器見證了中國玉器發(fā)展的歷程,為了解這一時期的琢玉工藝和玉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關鍵詞:戰(zhàn)國;玉器文化;工藝特色
取材考究,雕刻精美,種類豐富,線條圓融和諧,精益求精,蓬勃發(fā)展,形成了典型的戰(zhàn)國玉器風格。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越來越廣泛,玉器的用途系統(tǒng)化和理想化,玉器的禮制化在此時也臻于完善。玉器成為上流社會各個階層珍愛之物,用玉制度和借玉賦意成為此時期社會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核。戰(zhàn)國玉器第一次突破了傳統(tǒng)玉器的模式與審美取向,著力于變革創(chuàng)新,建立了新傳統(tǒng)、新規(guī)范。戰(zhàn)國玉器推陳出新、標新立異的偉大成就,對后世玉器的發(fā)展起到范式作用[1]。隨著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國玉器的發(fā)現越來越多,年代涵蓋戰(zhàn)國早、中、晚期,玉器絕大多數出自墓葬,少量出自祭祀坑等遺跡單位。戰(zhàn)國玉器格調高雅清潤、狀物逼真、形象高古、精巧工致、彌足珍貴。
戰(zhàn)國玉器在河北、安徽、河南、山東、山西、湖北、湖南、浙江、四川、陜西、兩廣、云南等16省市均有數量不等的出土,相比春秋時期,數量上有明顯增加。出土的戰(zhàn)國玉器有玉佩、玉衣片、璧、璜、圭、觽、環(huán)、瑗、簪、璏、劍首、帶鉤、玉虎、玉人、沖牙、玉帶鉤等。戰(zhàn)國玉器表面往往飾有各種各樣的紋飾,常見卷云紋、減地浮雕谷紋、圓圈紋、弧線紋、渦紋、絞絲紋、節(jié)紋、卷云紋、勾云紋、網紋、鱗紋、谷紋、夔龍紋、草葉紋、蒲紋、龍紋、弦紋、“S”形紋等。從用途上看,有裝飾玉、日用器、喪葬玉、禮儀玉、玉劍具。裝飾玉,如龍形佩、玉瓶飾、瑗、環(huán)、管;生活用玉,如玉簪、觽、帶鉤;喪葬玉,如淮南楊公M10出土的玉衣片;禮儀玉,如璧、圭;玉劍具,如玉璏、劍首。戰(zhàn)國中晚期玉器較為多見。
玉器形態(tài)特點:造型規(guī)整,設計新穎,棱角分明,工細秀媚,比例精當,結構勻稱,線條婉轉流暢,富有節(jié)奏。玉質溫潤,蒼勁秀逸。紋飾工麗細密,雜而不亂,靈活有理,剛柔相濟,秀潤空靈,技藝嫻熟。邊緣留廓,內填細紋,游如飄帶。玉器紋飾融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和利家氣于一體,雕工精致而不刻板,工整中見放逸。
戰(zhàn)國玉器沿襲了本地春秋晚期以來的工藝和風格,如六安市九里溝出土的戰(zhàn)國早期管狀玉玦與春秋晚期蚌埠雙墩一號鐘離君柏墓出土的一對形制相似,潛山彰法山出土的絞絲環(huán)在蚌埠雙墩一號鐘離君柏墓中和淮南壽縣蔡侯墓中都有出土,形制雷同。結構新奇,蒼潤秀雅的龍鳳紋佩、鳳鳥紋玉管飾、玉瓶佩、雙龍首璜、幾字形龍佩都是新出現的妙品。戰(zhàn)國早中期楚地的玉器種類以璧、璜、龍形佩、龍鳳形佩、玦、組合佩飾為主,且以胸腹的佩飾玉為主。戰(zhàn)國晚期玉器以淮南楊公墓出土的楚式玉最具特色,品類以龍、鳳為裝飾題材的玉璜、玉佩、玉觽流行,代表這一時期高超的玉器工藝和文化特色。
戰(zhàn)國玉器玉質精良,以和田玉為大宗,集“溫、潤、細、潔、凝、膩”于一身,很少發(fā)現有綹裂和瑕斑夾石者,上到天子,下至士大夫階層,均十分注重玉質的純正。玉器中絕大多數為青玉,白玉少之又少,這與戰(zhàn)國時期貴族統(tǒng)治者的貴玉思想有關。儒家及先秦諸子賦予玉以美德,最多者達十一德,他們品玉,“首德次符”,“德”是指玉的質地或質量,“符”是指玉的顏色。先秦的玉德以儒家的道德信條附會玉的質地時,不太重視玉的顏色和外觀美,所謂“雖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安徽長豐楊公戰(zhàn)國末期楚墓M8中發(fā)現一組玉佩,由5件玉璧及2件玉佩構成,有秩序地擺在內棺墓主的頭部、胸部和腳部。組玉佩出現在西周時期,戰(zhàn)國時期十分盛行,“1955年,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1316號墓出土一件組玉佩,由玉髓環(huán)2件、玉環(huán)1件、石夔龍1件、綠松石5顆和紫晶珠3顆組成串飾,佩戴于墓主人胸部。1978年山東省曲阜縣魯國故城乙組58號墓出土一組玉佩,由茶褐色玉環(huán)、玉鼓形管、玉扁圓形珠、玉圓柱形管和玉夔龍形飾11件玉器組成?!盵2]組玉佩是身份等級的象征,身份越高貴,玉組佩越長,結構越復雜。
尤仁德先生指出:“戰(zhàn)國玉器是從春秋玉器發(fā)展而來,在種類、造型、紋飾和工藝上,大體與前者相似。有時候春秋玉器與戰(zhàn)國早期玉器不易區(qū)分?!盵3]
戰(zhàn)國出土玉器地點廣泛,玉器制作遍及各諸侯國。器物形態(tài)多樣,結構復雜,靈動勁健,即使是靜態(tài)的,依然讓人感受到內在的運動感和力量感。高大倫先生將戰(zhàn)國玉器發(fā)展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4]。
戰(zhàn)國早期玉器在河北、山西、山東、吉林、浙江、湖北、四川、河南、陜西、廣東等省有不少出土,內涵十分豐富,種類見有玉璧、玉佩、玉璜、玉玦、獸、虎、柱、觽、簪、棒、琮、帶鉤、水晶瑗、瑪瑙牙、方鐲、剛卯、劍飾、玉琀、口塞、玉握等。玉器質地有閃石玉、瑪瑙、煤精、青白玉、水晶、紫晶、孔雀石、滑石。玉器表面裝飾的紋樣豐富,常見勾云紋、蟠虺紋、臥蠶紋、绹索紋、渦紋、蒲紋、雙尾龍紋、勾連渦紋、卷云紋、鱗甲紋、鏤空、“e”紋、象首紋、龍鳳紋、云雷紋、網狀三角紋、菱形格紋、斜線紋、弦紋、網紋等,采用陰刻、圓雕、透雕、活環(huán)、金縷綴合等裝飾工藝。玉器加工技藝有切割、平雕、分雕、陰刻、剔地、透鏤、接榫、碾磨、穿孔等,出現了活環(huán)、接榫、綴絲等新制作工藝。創(chuàng)新器物有多節(jié)龍鳳紋佩、玉雙鳥拱形佩等。玉器整體琢制規(guī)整,光潔明亮,玲瓏剔透,線條婉轉流暢。
戰(zhàn)國中期玉器在河北、湖南、湖北、江蘇、河南、四川、陜西、云南等地都有出土。出土玉器有璧、環(huán)、柱、佩、瑪瑙環(huán)、管、璜、斧、圭、玦、琫、人形俑、韘、觽、帶鉤、匕、梳、劍飾(劍首、珥、珌)、璋、算籌、蛙形小獸、鑿、葬玉、玉冊、玉沖牙,多見璧、佩類玉。玻璃器在戰(zhàn)國中期較多地用于隨葬,如湖南長沙楚墓出土了大量的玻璃璧?,旇饕惨娫龆啵缭颇铣守曁熳訌R(M33、M41)出土很多瑪瑙器。從用途和功能上看,裝飾類占據大宗,喪葬類、禮儀類、生活類其次。玉器質地包括和田玉、瑪瑙、水晶、綠松石,以和田玉居多。器物表面常飾有蟠虺紋、绹索紋、渦紋、臥蠶紋、谷紋、卷云紋、斜格紋、鱗甲紋、火焰紋、云雷紋、勾云紋、曲線紋、鳳首紋、饕餮紋等。線條繁復流暢,構思精巧。
戰(zhàn)國中期玉器在早期玉器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工藝更加純熟,形式多樣,精雕細琢。
新出現了圓雕玉人騎獸佩、玉冊、三龍透雕環(huán)、錯金鑲玉鐵帶鉤等雕工細致、構圖新穎、造型生動、工藝復雜的精品。新出現墨書“它玉珩”玉龍佩、“公全一吉玉”玉雙龍佩、“集玉”玉虎佩。
戰(zhàn)國晚期玉器出土地點有湖南、湖北、上海、河南、廣西、廣東、安徽、河北、山西、山東、云南等。玉器種類有魚、雙龍佩、龍鳳飾、龍形佩、玉牌、金柄玉環(huán)、鑲玉鎏金銅鏡架、雙鳥雙獸璧形器、璧、環(huán)、璜、瑗、管、條形飾、瑪瑙環(huán)、劍珥、劍珌、帶鉤、綠松石管、觽、璽、瑪瑙璧、長硯、獸面形佩、劍首、玉片、圓形飾、玉人、方玉、圓玉、玉簡冊、圭、瑬、鸚鵡佩、水晶珠、鳥、沖玉、玉戈、玉琴拔、匕、方形佩、鼓形佩、馬頭形帶鉤、條、橢圓形環(huán)、半圓形片、玦、棒、馬蹄形飾、長方形玉片、珠、瓶形飾、三角形片飾、嵌綠松石帶鉤等。
從玉器用途上看,有裝飾類如各種佩飾,這類玉占大宗。玉具劍,用于劍器的裝飾,有珥、首、珌等。禮儀類有璧、圭、琮、簡冊等,生活、文房類有玉帶鉤、鏡架、觽、長硯等。葬玉類有三角形玉衣片、蟬、長方形玉片等。玉材有和田玉、瑪瑙、綠松石、水晶、滑石等。玉色有白色、潔白色、青色、青灰色、碧綠色、黑褐色、黃灰色、淡青色、黃色、乳白色、青黃色。裝飾紋飾有谷紋、弦紋、臥蠶紋、羽紋、勾云紋、绹索紋、渦云紋、網格紋、菱形紋、錦地紋、草葉紋、云雷紋、火紋、淺浮雕蟠虺紋。
戰(zhàn)國晚期玉器制作精良,可謂“奇思妙想,鬼斧神工”。該時期新出現了金柄玉環(huán)、馬首帶鉤、長硯等器物,鏤空和透雕技法爐火純青,如安徽淮南楊公戰(zhàn)國墓出土的鏤空龍鳳紋佩。琢玉業(yè)與金銀細作相結合,出現了錯金銀鑲嵌技術。
戰(zhàn)國玉器是我國古玉器發(fā)展史上的黃金時代,繼承春秋玉器技藝,又花樣翻新,革故鼎新。玉有專門的玉人加工制作,《孟子》中有“今有璞玉在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的說法。金屬工具(尤其是鐵器)用于玉器加工,大大提高了玉器制作效率和質量。傳統(tǒng)砣機、金屬切割、鉆孔工具、打磨拋光工具和解玉砂等制玉工具齊備,玉藝嫻熟。戰(zhàn)國時期以不同規(guī)格的圓形砣具旋轉帶動蘸水金剛砂磋磨成器,它可處理硬度較高的和田玉,可以用砣機單獨完成對和田玉的琢玉過程,取代了鋸、鉆、磋、刃刀等制玉工具。
玉器以新疆和田玉為主,造型仍以西周以來的薄片為主,裝飾紋樣日趨豐富和多變,戰(zhàn)國的“游絲刻”雕刻細勁連綿,如春蠶吐絲,縱逸淋漓,于工細中富清剛。玉器具備了質材美、形象美、復合材料作品美和品德美的四美特征,蒼潤秀雅、形象俊俏、靈秀多變。
戰(zhàn)國玉器圓潤勁健,突兀奇變,既具外形之美,又傳內心之格,妍質相滲,明麗清雅。玉器紋飾緊勁連綿,循環(huán)超忽。玉人獨出心裁,不拘一格,錦上添花,隨形、紋賦意,美不勝收。戰(zhàn)國學術和藝術的空前繁榮,推動玉器手工業(yè)走向新的巔峰,學界稱之為“中國玉器的第三次發(fā)展高峰期”。儒家把玉德和君子品德相提并論,形成“古之君子必佩玉”的民族風尚。玉器不單是物質的藝術,也是時代的風向標,代表時尚、身份和品性。貴族和百姓無不敬玉、愛玉、贊玉、賞玉、戴玉、藏玉,蔚然成風,并深深扎根于民族心里,代代傳襲,影響中國玉器文化發(fā)展數千載。
作者簡介
朱云玲,女,漢族,天津人,學士,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玉文化研究、玉器、雜項藏品保管保護。
參考文獻
[1]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183.
[2]楊伯達.中國玉器全集[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263,283.
[3]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179.
[4]高大倫.玉器鑒賞[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