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飯后,爺爺和爸爸經(jīng)常給我講他們小時候的故事:爺爺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過生日才能吃一次雞蛋;爸爸小時候雖然能吃飽穿暖,但是交通不便,去一趟北京要坐三天兩夜的火車,生活依然不便……
雖然他們說了很多,但是我仍似懂非懂,無法想象那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直到我翻開《習近平扶貧故事》這本書,跟隨習爺爺在各個地區(qū)扶貧濟困時的腳步,才真正了解了過去艱苦的生活,也看到了祖國、家鄉(xiāng)的變化歷程,更體會到現(xiàn)在的生活有多來之不易。
在陜西梁家河,習爺爺為了讓大家吃好喝好,和當?shù)卮迕翊蛩畨媺?,一同挖井;在福建閩東,習爺爺獨自騎車跑遍全縣,只為做好調(diào)研,弄清楚當?shù)刎毨У脑?。由于他心中始終存在“幫助人民脫貧”的信念,因此,即使困難重重,他也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而是一直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帶領(lǐng)人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書寫了一個個奮斗圓夢的動人故事。他用行動告訴人們要腳踏實地地工作,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通過這些扶貧故事,我發(fā)現(xiàn)弄清楚當?shù)刎毨У脑?,并對癥下藥才是關(guān)鍵,比如:某地區(qū)的人總想著“天上掉餡餅”,就應該給他們灌輸新觀念,讓他們知道辛勤勞動才能獲得幸福生活;某個大山里的鄉(xiāng)村很落后,就要讓年輕人走出去看看……瞧,這樣因地、因人制宜的方法是不是更有效?
合上書后,我細細品味書中每一個故事,忽然發(fā)現(xiàn)扶貧與學習很像:不同的錯誤都存在不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解決辦法。不能只是簡單地改正,而不去思考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字詞不過關(guān),就要多練習那些易錯字;閱讀題經(jīng)常被扣分,就得多看書,拓寬自己的思維;作文總是寫不好,就需要多積累好詞好句……就像這樣找到出錯的原因,并通過合適的方法加以改正,才會取得好的效果。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弊x完整本《習近平扶貧故事》,我明白每代人都在為祖國而奮斗:解放軍保護祖國不受外敵侵略;習爺爺為人民的吃穿住用行著想,讓大家過上小康生活;我們這一代人則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以后為祖國做出我們的貢獻!
指導老師 冉 晶
名師點評
本文結(jié)構(gòu)清晰,行文流暢,重點突出。小作者緊扣主題,由茶余飯后的話題到讀《習近平扶貧故事》有感而發(fā)的聯(lián)想,字里行間流露出其豐富細膩的內(nèi)心情感,值得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