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龍
(黔西南州中醫(yī)醫(yī)院,貴州 興義 562400)
骨質疏松性骨折通常為低能量、非暴力性骨折,即在沒有遭受到明顯外力或受到不會引起骨折的外力作用下發(fā)生的骨折,因此也被稱為脆性骨折。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我國40 歲及以上的人群中,男性椎體骨折患病率為10.5%,女性為9.7%[1-2]。數據調查顯示,2010 年我國椎體骨質疏松性骨折病例數達到111 萬例[3],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病人數量尤為龐大,因此對于該病的治療顯得更加重要。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技術通過將骨水泥注入到責任椎體內以此強化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的效果,具有減少螺釘松動、提高內固定強度的作用[4],相較傳統(tǒng)術式優(yōu)勢明顯,故本研究旨在比較骨水泥強化螺釘技術與常規(guī)螺釘技術治療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效果,重點對改善患者疼痛、手術優(yōu)良率進行對比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循證醫(yī)學證據,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研究獲得黔西南州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20 年5 月至2022 年3 月就診于黔西南州中醫(yī)醫(yī)院的30 例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其中,11 例患者均無明確外傷史(如車禍、跌倒),19 例患者有輕微外傷史(如扭傷、運動損傷),受傷至住院治療時間為1 ~11 天。30 例患者均以胸腰背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并且無脊髓及神經根受壓迫癥狀,通過完善胸腰椎正側位DR 片、胸腰椎CT、胸腰椎MRI 等術前檢查,明確責任椎體。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治療方式采用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對照組則采用常規(guī)椎弓根螺釘,二者進行對比。其中,治療組患者15 例,男性患者3 例,女性患者12 例;對照組患者15 例,男性患者4 例,女性11 例,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者具有可比性(P>0.05)。具體資料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例)
(1)患者以胸腰背部疼痛為主要癥狀,查體時疼痛部位與影像學結果相符,符合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診斷標準,包括:X 線檢查可見胸腰椎楔形改變或雙凹性改變,CT 檢查可見責任椎體壓縮程度≥20%,MRI檢查為新鮮骨折,且不伴有脊髓或神經根壓迫癥狀;(2)符合2022 年版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5]:基于DXA 測定骨密度,T 值≤-2.5;(3)新鮮的單椎體骨折,受傷至入院時間≤14 d; (4)術前VAS 評分≥6 分;(5)患者以及家屬同意參加本次研究且同意手術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2)術前凝血功能差且無法糾正;(3)存在術區(qū)切口或全身感染;(4)存在脊髓及神經根損傷;(5)椎體病理性骨折、椎體結核、椎體腫瘤等;(6)拒絕行相關手術;(7)體質差,長期慢性疾病或危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病史記錄不完整,或病史無法記錄完整者,影響后期隨訪;(2)隨訪期間無法聯系。
(1)研究人員發(fā)現治療上存在重大失誤或安全性問題;(2)出現嚴重不良事件;(3)治療過程中病情加重,或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其他影響觀察的癥狀;(4)方案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重大偏差;(5)在臨床試驗過程中,患者不愿再繼續(xù)進行臨床試驗并要求退出。
對照組以常規(guī)胸腰椎螺釘內固定術為治療方式,治療組則采用骨水泥強化螺釘內固定術。治療組具體手術過程如下:患者采用俯臥位后,予以全身麻醉,術前確定骨折椎體,在責任椎體的棘突處作正中切口,逐層剝離軟組織,直至暴露相關結構。術中利用C 臂透視定位進針位置,并置入定位針,確認無誤后制備釘道并檢查完整性。隨后制備骨水泥,通過釘道將推桿置于病變椎體內,確認推桿位置準確無誤,并緩慢推注骨水泥,在骨水泥進入椎體的同時緩慢退出推桿,至尖端的位置停留于椎體后緣時停止注射,再次予以C 臂透視,觀察骨水泥是否均勻分布于椎體內,使骨水泥均勻分布后,取出骨水泥推桿,于椎體處擰入椎弓根螺釘,并予C 臂透視,明確螺釘放置位置及骨水泥分布情況。截取合適長度的連接棒,按照脊柱的生理曲度進行預彎,將連接棒置入釘尾進行連接,擰緊下位椎體螺釘,向上撐開上位椎體的螺釘,并擰緊固定。術后再次予以C 臂透視,確定內固定位置情況及責任椎體的復位情況。以0.9%氯化鈉注射液反復沖洗術區(qū)切口,體外放置兩枚血漿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術區(qū)切口。術后予以抗感染、止痛等對癥處理。
(1)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的VAS 評分;(2)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優(yōu)良率。將治療效果分為優(yōu)、良、差3 個等級。其中,優(yōu):胸腰部疼痛基本緩解,臨床癥狀獲得顯著性改善,行X 線檢測,可見病變椎體的高度較之前恢復;良:胸腰部輕微疼痛,X 線檢測病變椎體高度恢復稍差;差:胸腰部疼痛情況未消失,甚至加重,病變椎體高度恢復較差,或存在神經癥狀的殘留。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總觀察例數×100%。
兩組患者術前VAS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的VAS 評分水平均較術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的VAS 評分水平下降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分,±s)
表2 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分,±s)
注:★代表兩組治療前VAS 評分比較P >0.05;Δ 代表治療前后同組VAS 評分比較P <0.05;#代表術后治療組與對照組VAS 評分比較P <0.05。
組別例數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治療組156.73±1.583.67±1.39△#1.87±0.99△#對照組157.47±2.10★4.27±1.67△2.80±0.94△F 值1.1890.0460.085 P 值0.2890.0190.013
兩組患者優(yōu)良率比較顯示:治療組優(yōu)良率100.00%,對照組優(yōu)良率8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治療組的療效更佳。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優(yōu)良率
我國正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骨質疏松癥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而骨質疏松癥患者因骨質內礦物質含量降低,骨組織的微結構遭受破壞,骨的脆性增加,在不足以導致骨折的作用力影響下,骨質疏松癥患者亦可發(fā)生骨折,以椎體及髖部的骨折較為常見骨折發(fā)生后往往可導致胸腰背部的頑固性疼痛及明顯活動受限,并因此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骨質疏松性骨折以臥床休息、止痛、物理治療等為保守治療方法,但對于老年性骨質疏松癥患者而言,采取長期臥床休息的治療方式往往會導致進一步的骨量丟失、骨質疏松的加重以及長期臥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嚴重時甚至可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對于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治療策略,當以緩解骨折導致的疼痛、恢復骨折椎體的高度、糾正骨折導致的脊柱畸形為原則。而椎弓根螺釘技術因其基于三柱固定的原理,可加強脊柱的短節(jié)固定,從而恢復責任椎體的高度,緩解胸腰背部的疼痛及糾正脊柱的畸形[6-7],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然而骨質疏松癥患者骨質情況較差,常常影響螺釘的固定強度,從而導致螺釘松動,甚至內固定失敗[8],故而無法完全緩解、改善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臨床癥狀,因此,穩(wěn)定牢靠的椎弓根螺釘對于治療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具有切實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針對30 例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分別采用常規(guī)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及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兩種不同治療方式,記錄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6 個月的VAS 評分及手術結果優(yōu)良率,以綜合比較二者治療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療效差異。結果顯示,與術前相比,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都降低,而以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治療的患者,在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的VAS 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并且治療組術后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表明:責任椎體的高度得到穩(wěn)定的恢復后,能夠明顯緩解疼痛癥狀,同時遠期隨訪結果顯示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技術能提示遠期骨折愈合良好,改善遠期疼痛癥狀,證實了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的有效性及遠期穩(wěn)定性。
綜上所述,骨水泥強化椎弓根螺釘可恢復胸腰椎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病變椎體高度,糾正骨折導致的脊柱畸形,從而明顯改善患者早期及遠期疼痛,并且能維持內固定的遠期穩(wěn)定性及支撐椎體的高度,降低了再次骨折的風險。但本次研究某些指標存在主觀性,可能無法完全體現本次研究的客觀性,希望在此后的研究中,設計更為詳細完整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