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教師負擔過重問題是近年教育管理與決策的重點。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huán)境的若干意見》,此后各地、各級部門將減輕中小學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教師負擔問題不是簡單地從形式上做減法,而是要通過教師減負來實現學校教育系統的提質增效。
治標還需治本,了解中小學教師面臨的負擔困境及其背后動因有重要意義。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教師負擔調查組成員,曾深入中原地區(qū)某市一線教師群體,尋找問題癥結。
“行政終端”:多線事務下沉學校
在某些地區(qū),多線事務下沉學校的現象仍然存在。教師工作負擔的這一源頭是基層政府不同的“口子”,本可用于提升教學、發(fā)展自我的時間被擠壓。
應芮(化名)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老師和教務處主任。接受采訪的那一周,應芮說她一口氣接收到十多個文件,有一天更是從早八點到晚九點和學校辦公室、政教處等部門協調文件涉及的工作?!敖虅仗帉拥牟块T非常雜。照理說我們對接的是教育局,但很多其他行政部門都在給學校下達任務。有天我們辦公室主任說,除了畜牧局沒有下過任務,其余的基本都下過。”
陶偉(化名)是一所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老師,并承擔教務處工作。和應芮類似,陶偉日常工作的重要一項是接收通知并安排工作?!皬闹芤坏街芪澹刻煳叶紩拥缴霞壍囊粋€通知。每一個通知,我都得用半天或一天時間做個評選或交個材料,我已經習慣晚上加班了?!?/p>
陶偉一直希望自己成為一名“較真”的老師,當學生在課堂內外出現問題時,能夠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并進行針對性的干預。但行政負擔讓他的時間碎片化,“我從其他許多老師身上看到的‘較真是我欠缺的,但現在我管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而在那些本身不承擔行政任務的教師看來,雜而重的行政事務也干擾了他們的教育教學工作。通常,學校遇到各級考核、檢查和評比時,會將任務分配給教師完成。這類工作費時費力,張望(化名)是一名小學數學老師兼班主任,他對此就頗有微詞。
“國檢兩年或幾年檢一次,但區(qū)教育局每年到學期末會檢一次。學校要準備的材料很細。主任會根據需要檢查的東西列一個條目然后分配,哪個老師負責這部分,哪個老師負責那部分……我們主要是做一些展板和冊子。做這個特別費時間,因為要精選照片、組織文字,然后反復修改……這些檢查有重合的地方,但每次還得根據主題修改一下,要是完全修改的話,說實話確實沒那么多精力?!?/p>
張望并不清楚這些檢查是為了什么,只是執(zhí)行學校布置給的任務。另一位數學老師石伊(化名)的表達則更直率,“每個檢查都有不同標準,我們就得應付不同的標準。我們不知道這些材料和日常工作中哪些是對應的,如果上面規(guī)定好了我們平常教學時要注意什么,平時就做了,也不至于應急地去補,這很費時間?!?/p>
“上頭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盡管教師減負政策明確要求地方政府精簡對學校的行政負擔,但任務仍然層層加碼下沉到學校,再由學校組織、分配到教師身上。對不少教師來說,這些任務繁復且意義不明,他們便采取應付了事的態(tài)度和做法。那么,這些行政項目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初衷呢?
“全能選手”:課堂外任務的掙扎與內卷
當前,我們將教師減負的焦點放在了社會事務、報表填寫等方面。然而,教師負擔過重的癥結要復雜得多。其中,學校教育內容的不斷擴張一定程度上也促生了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負擔。
樊芝(化名)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和班主任。她有17年教齡,在處理課堂內外事務上經驗豐富,但面對越來越多的班主任工作要求時,她仍有些力不從心。
“學校里邊要求正常上課教學,還有教案、教學筆記、培訓活動等,已經把一天工作時間排滿了,再有一些活動基本是利用休息時間來完成。最近一段時間學校還組織武術操,都需要班主任去教。如果是輔助管紀律這些工作我覺得挺好,但需要專業(yè)技能的任務,本身就是趕鴨子上架,怎么能教好孩子?”
除了武術操這類體育活動,樊芝還表示,每個年級會開展不同的文藝活動,如故事會、朗誦比賽等。針對長期以來“弱于體、抑于美”的教育現象,當前“五育并舉”的理念注重學生的健康體魄和審美情趣,但在形式上如何將“五育”真正融入學校生活仍值得探討。學校音體美老師數量有限的情況下,自然需要班主任承擔起指導責任,這就要求班主任“無所不能”。樊芝略帶自嘲地說:“只恨自己不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才?!?/p>
孫杰(化名)是一位從教6年的小學語文老師兼班主任。他認為,自己作為班主任有責任把學生文體節(jié)目指導好,但也充滿了無力感。他提到了一次班級合唱比賽前,他連續(xù)一周帶著學生排練。他說:“我也不懂,只能帶著學生一點點練,但不可能在節(jié)奏這些方面指導,畢竟音樂是個專業(yè)的事,這對我這樣不專業(yè)的人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p>
孫杰投入大量時間、精力,主要是作為班主任的責任感與良心使然,但也有競爭與績效壓力的驅動。他說:“每一個老師都不希望自己的班級落后。但如果我費了很大勁卻沒做好,最后還得被批評,甚至會有種負罪感?!焙蛯O杰類似,不少教師傳遞出這種“不想受批評”的心態(tài)。并且,由于部分學校將這類評比納入班主任工作的量化考核,很多教師不得不加入“內卷”。
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越來越被期望成為“全能選手”,能應對各種各樣的學生活動?!坝袝r我們私底下開玩笑,就說現在‘不興教學了。”樊芝說。
這不禁引人深思:課堂外學生活動的數量不斷增加、內容不斷豐富,但這些活動是切實指向育人實質的,還是形式主義的?如果沒有厘清這些活動的意義,也只會徒增教師的負擔感。
“謹小慎微”:家校共育中的掣肘
在強調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家長的學業(yè)參與越來越被重視。然而,一些不健康的家校合作狀態(tài),既讓家長感到疲憊,也令教師覺得負擔沉重。調查發(fā)現,不少教師和校長指出有家長“投訴舉報”和“甩手掌柜”的情況,這使得教師不得不小心翼翼應對。
劉俊(化名)是一所公立小學的副校長。他很推崇家校共育的理念,但也指出在當下,孩子在學校里出現的任何問題都可能引起家長的問責。這樣的關系也使得教師更注重“自我保護”并產生了很多心理負擔。
“學校有監(jiān)管權,出事了學校要負責,有些家長這種意識特別強……所以現在咱們這兒新來的老師,我都會告訴他們一定要沉得住氣再進班上課。要搞清楚這個班的情況,不了解的情況下不要隨便處理一些事情,要是處理不好會惹很大的麻煩——這些都是老師的責任。學生出問題了,老師的懲戒權在哪里,沒說得很明確,真要處理的時候也束手束腳?!?/p>
調查中,也有教師提到了部分家長“教育卸責”帶來的困擾。王莉(化名)是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她覺得有家長“反感”教師聯系自己?!斑@些家長不希望老師說自己孩子有多么不好,他們多多少少會有種想法:孩子學習、行為出問題是老師的原因,不是孩子的原因?!彼f。
王莉班上有個孩子,家長都忙于事業(yè),孩子主要由保姆照看。他經常不寫作業(yè),也會欺負同學。有一次,他連續(xù)幾天沒完成作業(yè),王莉不得不盯著他寫,但直到放學,家長出于各種原因也沒來接。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和健康,王莉推掉自己的事,帶著學生吃飯,等到晚上九點,家長才來。
當前,由于家校社教育責任邊界缺乏明確的法律支持和規(guī)定,學校和教師會面臨“責任無限大”的處境。尤其在涉及家校矛盾的社會事件中,學校和教師的責任往往被放在放大鏡下審視。為了盡量避免因學生安全事故等被問責,學校常常通過擴大教師職責范圍來保證學校和教師工作的安全,使得教師更謹小慎微。然而,部分家長不當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應得到關注,避免過度責任化催生教師過大的心理壓力。
“數字煩擾”:“至少兩節(jié)課才能出一個美篇”
如今,越來越多的數字技術被整合到學校和教師工作中。在看到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它一定程度上為教師“創(chuàng)生”了新型的工作負擔類型和形態(tài)。
微信、釘釘等通信工具帶來了信息溝通的便捷,卻也引致教師工作邊界的消解。調查顯示,教師手機中的業(yè)務群繁多,并且教師還需時時關注群里的信息,避免遺漏任務。肖琦(化名)是一位小學語文老師,從教5年多來,她隨時要聽候群里的指示?!澳愕煤煤每锤鱾€群,學校每天通知你,通知很密集的,有教導的、政教的,有教研的、工作室的……”對擔任行政職務的教師而言,工作群帶來的負擔更是沉重。
夏淑(化名)是一所公立小學的政教處主任。她說自己主要的業(yè)務群有十幾個,涵蓋創(chuàng)城、學生資助、學籍、法制、輿論、網格化管理等諸多方面。以輿論群為例,夏淑說:“輿論群每天要登,放假也是。每天要在幾個網絡平臺上看看,然后報學校有沒有負面輿論。”一個群尚且如此,十幾個群所對應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這十幾個群我每天都撥拉看一遍,有什么通知屬于我們口的,馬上就往上和校長報,往下就得安排。校長他們的群更多,他經常和我說,這些群你們都得留心,哪項落下都不行?!?/p>
此外,使用App、公眾號、美篇等的e化留痕也是教師負擔來源。校園活動后的美篇、公眾號推文,都需要仔細編輯。調查顯示,有教師認為活動后推送美篇比活動本身更麻煩,但即便麻煩,這類e化留痕活動不得不做,否則“就好像沒做工作一樣”。夏淑說:“留痕是關鍵,什么都要留痕。你知不知道做完一個美篇得用多長時間?它不是一節(jié)課能做出來的。你要選照片、弄文字,至少要兩節(jié)課才能出一個美篇?!?/p>
作為語文教師的肖琦在學校美篇團隊中負責文字工作,不僅是規(guī)范語言文字用法,而且要凸顯活動意義。她說:“檢查材料的時候會看學校的核心理念,比如科技特色,那要在語言文字中突出這些內容,把活動和我們的理念掛鉤?!?/p>
可見,美篇看似簡單,卻需要繁復、細致的工作。但這類工作意義有多大,許多教師心里是打問號的。樊芝對此感觸頗深:“現在都得有美篇不是?無美篇不工作。好多是白天搞活動,晚上做美篇,也是得花費一個晚上的精力,做好之后也不一定有人看?!?/p>
從制度根源治理教師負擔
教師減負政策的出臺和實施一定程度緩解了教師負擔過重的問題,但調查結果顯示出了教師負擔的深層問題。除了自上而下的行政負擔以外,課堂以外的學生活動、家長參與、數字工具都可能是當前教師過重負擔的動因。不難發(fā)現,造成教師負擔過重的不僅是工作的繁重,還有這些工作在相當程度上脫離了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教師關于工作的意義感不斷受傷。應從根源治理教師負擔,使教師更好感受工作的價值。
第一,優(yōu)化協同政府機構部門設定,深化政府服務改革。當前中小學教師負擔來源“口子雜”、條線多的現狀與基層教育行政部門權力分散有直接關系,也與地方政府機構職責重疊、分散交叉等問題密不可分。應厘清各基層部門權力和職責邊界,合理統籌基層教育行政部門權力,減少其他條線部門對學校的非教育相關干預。精簡各機構內部門、單位設置,提升政府決策效率。加強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條線部門之間、教育行政部門內部各單位、處室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決策,避免下達各學校的任務和信息意義不明、重復雷同。
第二,扎實推進育人為本的學校教育,變革教師評價理念。當前,學校組織的學生活動看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為活動而活動”的現象仍較為顯著。教育行政部門應引導學校注重學?;顒优c日常教育教學的有機結合,將學?;顒幼鳛閷W生課程學習的合理調節(jié)與延伸,避免“刻意”地開展活動。教育行政部門也應弱化檢查、考核和評比中學校活動宣傳報道的權重,引導學校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作為活動評價的重點。此外,還應引導學??茖W評價、激勵教師在學?;顒又械膮⑴c,避免唯活動結果論的績效主義。
第三,健全學校責任立法,促進家校社互信協作。調查結果反映出學校責任邊界模糊不清,以及社會力量對學校教育功能的過度依賴,導致了學校因為家庭、社會責任轉嫁而陷入權責不對等的困境。應通過法律明確界定、規(guī)范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責任和義務,保障學校自主辦學有效運行,明確教師的職責空間。建立健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協作分擔機制,協同支持學生發(fā)展。
第四,以技術賦能治理體系變革,數字化支持教師工作。調查結果顯示,數字技術增負與數字媒介嵌入壓力型體制密不可分。應明確數字技術治理的價值取向,警惕數字形式主義。引導建立工作群發(fā)布內容規(guī)范和“群規(guī)群矩”,簡化、有序化群內事務流程,最大化發(fā)揮社交App的輔助和服務功能。此外,教育行政部門還應聯合其他部門、第三方機構促進地方信息化平臺建設,簡化教師報表、統計、宣傳等方面的工作。
(作者宋萑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周深幾系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 來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