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英
教育是自然發(fā)生的,學生是自然成長的。教育要讓學生自然地成長。學生自然成長的學校,必定有樹木、花草和動物。我們學校建造了“開心農(nóng)場”,學生的寵物是蝌蚪、春蠶、蚱蜢……
每年四月,學生早早地把它們請進學校,定期換水、喂食,定期觀察、記錄,熱烈地討論著、請教著,并查閱資料。
于是,科學探究就真實發(fā)生了,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就自然“生長”了。
從蝌蚪到小青蛙,從幼蠶到蠶蛾,它們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有的蝌蚪自始至終都長不出腿?蠶蛾交配產(chǎn)卵后為什么會死去?
不要以為這是科學家才能回答的問題,十歲左右的學生,也能發(fā)現(xiàn)問題并試圖給出自己的答案。正如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所說:每個人在年幼時都是科學家,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好奇和敬畏。
學生喜歡上蝌蚪和春蠶,更喜歡上學校及學習。他們還嘗試著勞動,幫爸爸媽媽做點什么,也慢慢感受爸爸媽媽或喜或愁的情緒變化。他們像蝌蚪一樣發(fā)生著蛻變。
愛父母、愛生活、愛自然,本來就是我們教育的目的。一只寵物讓學生學會愛,帶給我太多的思考。我們的學校不能只有主人,沒有寵物;不能只有書本與課堂,沒有生活與體驗。
引導學生從小親近自然和敬畏生命,我們從飼養(yǎng)校園小寵物開始。經(jīng)過全民戰(zhàn)“疫”,生命教育尤為重要。
動畫片《獅子王》中,老獅王木法沙和小獅子辛巴之間有一段對話——
木法沙: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你眼睛所見到的萬物之間都是一種微妙的平衡關(guān)系。作為一個國王,你需要明白這種關(guān)系,并且尊重世間萬物——無論它們是緩緩爬行的螞蟻還是跳躍的羚羊。
辛巴:可是,爸爸,難道我們不吃羚羊嗎?
木法沙:我們吃。辛巴,聽我來解釋。我們死了以后,尸體就會變成青草,羚羊就會來吃青草。我們就是這樣互相連接、共同存在于這個巨大的生命輪回之中的。
在自然法則面前,眾生平等。這是一種洞察自然萬物后的大智慧。
在養(yǎng)寵物的過程當中,學生懂得了與其他生命和諧共處,懂得了生命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懂得了用感恩的心對待自然和他人,懂得了愛和敬畏。這也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大樹上爬上爬下,草叢里捉蚱蜢,夏夜里看著螢火蟲發(fā)呆,在草垛上打滾……”這樣的童趣離現(xiàn)代城市里的學生已漸行漸遠。他們不認識供養(yǎng)自己的五谷雜糧,認為“花生是樹上結(jié)出來的”,把小麥當韭菜的笑話屢見不鮮。即便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學生,也漸漸被手機、電子游戲所裹挾,他們漸漸失去大自然賦予人的靈性,無法與自然和諧共存。
讀書人必讀的《詩經(jīng)》,充盈著大地的精神和氣韻,其中涉及草木鳥獸蟲魚等自然物有310多種。在《殷其雷》里,我們可以聽見最盛大的雷聲;在《小星》里,我們可以看到最早的星空;在水邊,“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在田野里,“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在房前屋后,“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是一部嗅得到大自然濕潤氣息的書。
人是自然之子。如果切斷人與自然的臍帶,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會營養(yǎng)不良。
人長期隔離大自然,會造成感官的退化,導致諸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渙散和抑郁等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甚至阻礙學生的道德、審美和智力成長。
所以,我們不僅養(yǎng)蝌蚪和春蠶,觀察自然界的精靈如何生長發(fā)育,也養(yǎng)蚱蜢,發(fā)現(xiàn)它們不僅吃植物,也吃米粉、喝牛奶,還把土豆種在有沙土的玻璃水槽里,發(fā)現(xiàn)土豆的根一夜可以長一米多長。
“課堂小天地? 天地大課堂”。我們把課堂搬進大自然,去野外采集標本、采摘野果、觀察昆蟲,去參觀農(nóng)田、體驗農(nóng)具,幫農(nóng)民伯伯放牛羊、收稻子、干農(nóng)活。
最后,把蕾切爾·卡森的話,送給身為爸爸媽媽或教師的你,送給不愿錯過自然和生命之美的你:不論你身在何處,所擁豐寡,你都可以陪學生觀賞天空,朝暉夕陰,云興霞落,星河璀璨。你們可以聽林莽之風深沉莊嚴,檐下之風嚶嚀唱和,心隨風遠,如得解脫。